土木堡之变为何惨败(土木堡之变之后发生的事件)

网友提问:

土木堡之变失败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优质回答:

关于土木堡之变的的罪魁祸首,很多人都把罪过推到了宦官王振的身上,这其实和《明史宦官传》的记载一致,不过在《明史宦官传》里面描写更为恶劣,号称“挟帝亲征”,但是这是真的吗?

从历史记载来看来看土木堡之变的重要负责人应该是明英宗,而非王振。实际上把王振说成挟持皇帝出征,或者王振极力鼓吹才使得明英宗朱祁镇出征,这都是为尊者避讳的结果,毕竟明英宗在被也先放回明朝之后,还发动了夺门之变,继续当皇帝,在修史时和私人记事的时候,总要为皇帝避讳这些错事,无疑在当时王振就是最好的靶子。

明英宗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实际上已经23岁,虽然在政治上不是老练的政治家,但是从年龄上看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自己给自己做主也是可行的,明英宗自己决定御驾亲征也先,王振只不过是一个劝说者。在《明英宗实录》清楚的写到:

司礼监太监王振实劝成于内,故群臣虽合章谏止,上皆不纳。

在明英宗商议亲征的时候,当时的官员确实畏惧王振没有反对亲征的意思。但是在明英宗发布下达亲征的命令之后,吏部尚书王直带着北京衙门里的长官上书明英宗劝阻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都上书,请明英宗以大局为重,可是明英宗不听。

而且《明史宦官传》记载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后,还采纳太监刘恒的意见,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还在北京智化寺建设祠堂祭祀王振,祠堂的名字还叫做精忠。可见明英宗对于王振的怀念至深。如果是王振强烈要求明英宗亲征,在土木堡瞎指挥把明军搞得大败,使得明英宗被也先俘虏,在流落塞北一年多,回到北京又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囚禁七年多。如此悲惨的经历怎么可能不使得明英宗痛恨王振这个罪魁祸首,但是明英宗没有,那只能说明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确实是自己搞出了大错,怪不到别人的头上。可以说王振的劝说只是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实际上是明英宗自己想要亲征。

在明代四朝元老杨士奇本人撰写的《三朝圣谕录》中对于明英宗的行为概述的很好:

至正統之末,國家承平已久,英宗生長深宮,王振不知而欲效之,遂致蒙塵之禍。

意思是说在宣德六年(1432年),明英宗的父亲朱瞻基巡视北边的边事,到达蓟州遵化,驻扎在石门,在这个时候兀良哈一万多人寇掠边关,朱瞻基带兵在喜峰口大败兀良哈人。父亲的英勇事迹总会在儿子心里留下深刻的影响,朱瞻基御驾亲征必定会影响朱祁镇。但是杨士奇指出国家承平日久,将士已经不是当年的百战的士兵,而且明英宗朱祁镇生长于深宫之中,根本不懂军事,也不是朱瞻基这种青少年时期就跟随朱棣北征的人,宦官王振不了解实际情况,意图让明英宗效法明宣宗,所以才有了被也先击败被俘虏的情况。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在明朝前期,天子御驾亲征是一种常态,明英宗御驾亲征并不是个别现象。

在明成祖时代,作为皇帝的朱棣就一直御驾亲征。在永乐八年(1410年)三月朱棣从北京出发征讨蒙古,大败本雅失里,在六月班师回朝,在飞云壑阿鲁台想要进攻朱棣被打的大败。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再度亲征蒙古,大败马哈木。永乐二十年(1422年),再度进攻蒙古。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和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两次亲征蒙古。明仁宗在位年仅九个月可以不提。在明宣宗的时代,亲征也是标配,在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在大臣的建议下朱瞻基御驾亲征汉王朱高煦,朱高煦大败。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巡边,适逢兀良哈入寇,朱瞻基前去攻打兀良哈,大败兀良哈,朱瞻基还射杀三人。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巡边,宣德九年(1434年),明宣宗再次巡边。

皇帝亲征在永乐和宣德两朝已经是常事,到了明英宗登基,自然也会效法明宣宗和明成祖。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外明朝北京的三大营: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他们的最高统帅一直是明朝的皇帝,明朝的军事将领只能够成为三大营里面一部分军队的将领,这个军队体系是为了皇帝服务的,所以明英宗的御驾亲征也是必然。

王振的专权显然没有后世“站皇帝”刘瑾和“九千岁”魏忠贤的权势大,他并没有在明朝的朝堂有一批官员为他服务,王振显然没有权利挟持明英宗,更有可能是明英宗要效法朱瞻基亲征时,王振为皇帝摇旗呐喊,保证明英宗的亲征的计划顺利实行。所以明英宗才是土木之变的负责人,而非王振。

其他网友回答

表面上的罪魁祸首是宦官王振,隐藏的罪魁祸首则是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从建国起明朝虽然将蒙古赶回了草原,但并没有彻底解决蒙古对明朝北部疆域的威胁,这点朱元璋知道,朱棣也知道,所以俩人在位期间多次发起对蒙古的进攻。

时间来到了明英宗时代,由于几十年的无对外大规模作战,再加上蒙古部族的一时服软,明英宗天真的以为漠北的蒙古软弱可欺。

此时的他正处于血气方刚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年纪,不知战争的残酷,宦官王振顺着明英宗的喜好鼓动明英宗亲征,于是一场不成熟的决策在俩人的商量下成行。

宦官王振为了光宗耀祖居然在半路上建议明英宗绕道自己的家乡,明英宗同意了,俩人完全将战争当成了儿戏,不过在后来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次御驾亲征的结果是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大明帝国辛苦几代人建立的盛世一下败坏在了明英宗的手里,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我认为土木堡之变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明中期国力的衰弱。

明朝中后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奷臣把持朝政。奷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王振、刘瑾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明英宗即位后,宦官王振掌司礼监,不少文武大臣都惧怕他,对他阿谀奉承,贿赂财物,英宗也称他“先生”,他排斥异已,陷害忠臣,为所欲为。

而此时蒙古瓦剌部势力强大起来,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进攻明朝。王振因贪边功,诱使英宗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大败,明英宗被俘。

王振专权其实是君主专制的结果,是君主给予的权力。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明英宗昏庸及太监王振专权共同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先是明英宗纵容王振擅权,挑起明朝与瓦剌的分争(原因是因为通贡),再者对形势认定不清,部队组织混乱,指挥严重失当,全由王振一个门外汉瞎指挥,英宗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无疑是昏庸到了极点,把大明朝推向危机的边缘。

后期我的头条号”燕山记”会有关于王振的视频,欢迎大家关注,古今中外,奇闻轶事,尽在燕山记!

其他网友回答

土木堡之战,也先骑兵冲过来时,明军做鸟兽散,奋起抵抗的两位中下级蒙古族军官,直至战死。也先闻之,大哭。真不知道英宗养的这些近卫军都是吃干饭的。敌人来了,扔下皇帝自已先跑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