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两岸同文同种,大陆认识繁体字,台湾却不识简体字,这是为什么呢?
优质回答: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你是没去ktv唱过歌吗?相信早年去过ktv的网友,都会从歌曲字幕中学到不少繁体字吧?
其实大陆虽然推广简体字,但是很多人都能从书法作品、一些店招牌,还有很多旅游景点的摩崖石刻中接触到繁体字。因此一些常见的繁体字还是认识的,比如: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不常见的繁体字,大陆人一样不认识。比如彙、鬱,估計很多人看的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其实这两个字分别是词汇的汇和郁闷的郁,并不是生僻字。
至于台湾人是不是完全不认识简体字,这个我不敢说。毕竟很多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大致形状是差不多的,猜也能猜出来吧,比如“湾”和“灣”,“风”和“風”。更别提一些简体字是把繁体字的行书写法楷化后得到的,比如“门”和“門”。
不过对于台湾人来说,有的简体字对应两三个繁体字,他们看到不免疑惑,就像看到了别字。比如“麺”和“面”都被简化为“面”字,但对于台湾人来说,“面”就是“脸面”的“面”,不是“面条”的“面”。因此他们看到“我下面给你吃”时,绝对不会想到吃面条。他们看到“牛肉面”时,也只会想到牛的脸。
其实简化字是大势所趋,如果不是当年蒋介石死要面子,台湾人现在也会使用简体字。因为简体字最早是国民政府在中国推行的。
二十世纪世纪二十年代,很多学者提出汉字应当简化,并系统地提出了汉字简化方法。当时的蒋介石就很关注汉字的简化,准备在中国推行。
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还下了命令,规定各种学校的教材必须使用简体字。但是这次汉字简化的改革,遭到很多守旧人士的反对,因此夭折了。
大陆解放后,蒋介石败退到台湾,并于1952年再次推动汉字简化。蒋介石的一些书法作品中也混用了部分简化字比如下图:
但是到了1956年,中国大陆开始推行简体字,将简体字作为“规范汉字”。
蒋介石一看,敌人做的事情,我偏不做,我就要坚持使用繁体字,我代表了中华正统。于是蒋介石就不再推行简化字了。
其实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一直在被简化,简体字是顺应了汉字发展的潮流的。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因为大陆对繁体字进行了几次的改革,而台湾却没有。因此台湾就不认识简体字。大陆认识繁体字的人群应该都是30、4O、50后们。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繁体字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华民族文化字体都一样,自四八年以后大陆和台湾分治后大陆行了两次文字简化改革,苐一次文字简化就是现在的字,苐二次简化比现在的更筒单,但是实行了不几年就被停用了,现在的个别字也是用的二次改革以后的字,而台湾把繁体字用到现在,所以台湾不以识简体字,繁体字简化是一次文字革命,大陆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新篇章,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文化传承是无缝钢管衔接,中国汉文字并不是从来就一成不变的,从古代传承下来就历经沧桑,不断演化。而最大演化当数新中国的简化汉字,不是个别字,而几乎是将多笔划的汉字简明化。
国家自上而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求意见,达到简明丶美观的统一,才逐步逐字的公布,而人们都经过宣传丶识别丶书写后很快接受了简体字。书本也一改竖体版换成了横体版。
新中国针对文盲众多的旧社会遗留弊端,大力开展群众义务扫盲教育运动,夜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而此时推广简化字简直是天衣无缝丶恰到好处。
几乎是一夜春风遍九州。中国汉字由繁至简,进行得十分顺利和圆满。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心同德丶上下一心的精神风貌,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专业搞文史的。社会上呼吁恢复繁体的,大多是我的同行或师长。汉字并非单纯的表意文字,而是意音兼顾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一半以上的汉字就是意音字。也就是说六成左右的甲骨文已经是形声字了。甲骨文其实算是商代的简体字,跟它同一个时代铸造在青铜器或者写在竹简上的才是当时的正体字。同理,商代刻画在陶器和玉石器上的文字,可以看做是当时的俗体字。这种正体,简体,俗体并存的现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大陆现在使用的简体字,主要是历史上各时期简体和俗体的整合,并没有创造几个新的简化字。港台日本也用一部分简化字,那种简体因为未得到官方承认,所以只是俗体。就好像我们菜市场仍在用的第二套简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