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封神演义》中,纣王作诗侮辱女娲,女娲为何伤不了纣王?
优质回答:
年少时看《封神榜》的时候,我就有这个疑问。只是当时觉得,多亏女娲娘娘没有直接伤了纣王。要不然这个剧,这个故事就不存在了。
后来再看这部剧时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核心。我们来还原一下事件,梳理一下,那么答案就会显而易见。
首先,纣王携带众大臣到女娲庙祈福,可是这个纣王还真是狂妄至极,竟然在女娲庙中提诗一首,赞扬女娲的貌美,但最后一句确实有轻薄之意。
大臣规劝,纣王不听,还想让百姓看到他对女娲的钟情。这就是问题,女娲是谁,上古正神,守护人族的。纣王虽说人间君王,可是你怎么敢对上古神有邪念呢!
纣王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吗?人间帝怎么敢亵渎神灵呢?那么女娲为什么不出手不伤了纣王呢,那是因为三个原因:
1.传说女娲为上古大神,创造人类,堪称人生命之母。与人王伏羲是兄妹,他就有神力管理并制定规则,所以人间帝王是有天定的,拥有无上权利和神力的,那么女娲怎么会直接和人族计较。
2.女娲是上古正神,要是和人族帝王直接计较有失身份,看她用妲己害纣王失民心,丢江山,众叛亲离这个结果应该是符合亵渎神灵的惩罚。
3.各行其道,各谋其事,也就说有些约定俗成,或者说界限是需要遵守的。即便是神也不能因为自己喜怒而做出什么事来。所以,调兵谴将,排兵布阵,用好自己的谋略,让更多事情发生的合情合理,自然而然才是高手所为,还不会有失身份。
在这一场故事里,女娲受辱一怒可以颠覆江山,可以改写三界原本平等的规则,通过封神之后,达成了新的三界关系。
有些人受了委屈四处倾诉,让人生厌,又解决不了问题看看。女娲,一声不吭给自己找回了公道,也达成了最后对神族最好的结果。
高手就是翻云覆雨手,不着一丝痕迹,就可以让对手一无所有。由此可见,祸从口出,一切因果都是自己种下的,就需要自己承受,只是可惜了,连累那么多无辜的人。
故事和现实如此相近,多少人还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可笑可叹……深山不语,人贵不言!
其他网友回答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那就得从《封神演义》原著出发。
而在原著里神仙们的座次是作者许仲琳设定的,与神话不同。
在原著里,女娲的身份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其实很尴尬。
从原著的一开头,就能发现不对劲儿。
纣王是因为女娲过生日才亲自去女娲宫里朝拜的,可她当时却不在家。
女娲去哪儿了?她一大早就去火云宫朝拜伏羲炎帝轩辕叁圣去了。
真是心疼女娲,就连自己过生日这样的大日子,还不能好好休息,
还得去给领导们请安,请完安才能回家过生日,真是憋屈死了。
所以说女娲在原著中的地位和在传统神话中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
在原著里女娲虽然也是上古大神,但多年没有进步,是靠边站的角色。
虽然
女娲采五色石之,以补青天;故有功於百姓,黎庶立祀以报之。
但是时移世易,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广收徒弟,成为主流派系。
身份这样尴尬,所以她才需要经常去领导家里走动,跑跑关系,
连过生日时都不敢歇息,至于其他的机会,更是要抓住不放。
但老领导火云宫三圣也被边缘化了,就算经常跑动也用处不大。
得想办法在新领导面前表现表现,让新领导注意到她。
很多人只看了电视剧《封神榜》,但没看过原著《封神演义》,
以为兴周灭商是因为女娲降祸导致的,其实并非如此。
原著中说得很清楚:
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叁教并谈,
乃阐教、截教、人道叁等,共编成叁百六十五位成神。
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
天界的神仙斗争、格局巨变才是根本原因,
以周代商只不过是天界斗争在人间的战场而已。
昊天上帝要建立天庭系统,命令神仙们称臣。
但神仙们自由散漫惯了,不想被昊天上帝差遣。
于是阐教、截教、人道叁教首脑一起开会,
互相妥协,初步定下来三百六十五个编制。
但是直接指定某个神仙去给昊天上帝当差有点说不过去,
总得看起来公平一些,于是就搞出来兴周灭商这场大战。
在这场大战中挂了的,只能自认倒霉,怨不得别人,
乖乖地去昊天上帝那里报道,其余的人免除劳役。
但是,在纣王刚登基时,国泰民安、河清海晏,简直无可指摘。
要想让以周代商名正言顺,就得师出有名,给纣王扣上帽子。
但是扣帽子也得有理有据,不然显得神仙们太无耻。
谁要是做好了,那真是替领导分忧解难。
因此很多神仙们都想借机表现一番,让大领导看重。
女娲资历够老、劳苦功高,却被边缘化,当然想抓住机会。
恰好纣王糊涂,撞上了枪口,给了女娲完美的借口。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而且细究起来,还真不好说是不是女娲设计好了的,
很有可能是女娲故意招惹纣王的。
原著中是这样说的:
君王正看行宫景,一阵狂风透胆寒。
纣王正看此宫,殿宇齐整,楼阁丰隆;
忽一阵狂风,卷起帐幔,现出女娲圣像,
容貌瑞丽,瑞彩翩国色天姿,
宛然如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
纣王在女娲宫里朝拜,本来是看不见女娲容貌的,
因为女娲的圣像本来是被帐幔遮盖住了的。
纣王如果没看到女娲的容貌,很难生起淫欲,
进而写淫诗侮辱女娲,引出后面那么多故事。
但明明是在宫殿里边,不是户外,
突然就刮起一阵狂风,卷起了帐幔,露出了女娲真容。
这股狂风也太可疑了,来的这么是时候,
而且在室内,还能刮得这么大。
不光风大、时候巧合,还是“透胆寒风”,
在女娲这样正派神仙自家宫里,
不是和煦的暖风,而是“透胆寒风”,
这风究竟是谁在幕后扇起的阴风呢?
不管这风是不是女娲自己偷偷扇起的,
总之她立刻抓住机会,借机点起了鬼火。
女娲马上给纣王扣下了色胆包天、性骚扰女领导的帽子。
既然给纣王扣下了这顶帽子,就要把罪证落实,办成铁案。
本来:
中宫原配皇后姜氏、西宫妃黄氏、馨庆宫妃杨氏,
叁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纣王坐享大平,
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
现在既然说纣王作风不正,乱搞男女关系,
怎么才有三宫贤德的后妃呢?
当然三宫六院还不够,还得强抢民女强暴官员女眷。
于是就得派出轩辕坟三妖去勾引纣王祸乱朝政。
总之,大领导要改组班子,总得师出有名,
这时候要是有人能够揣摩到上意,帮领导找到借口。
甚至没有借口也要主动制造借口,
这样的下属,领导当然喜欢了。
女娲的这步棋下的极好,四两拨千斤,
从纣王入手,开始了蝴蝶效应。
从低级的凡人到高级的神仙,一个个被拖下水,
连亲自参与了封神榜编制工作、深知其中利害关系的三巨头,
都无法置身事外,被迫大打出手、损失惨重。
女娲此举,既在大领导面前表现出色,又削弱了其他派系的实力,
还在民间树立了自己的威风,真是一举三得啊
由此得知不是她伤不了纣王 而是不愿意这样做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作者为了彰显帝王神授,天命不可违,愚弄读者的写法,也是封神演义的主诣。我一惯主张读书要读义,而且要看到言外之义,不要只听到咚咚锵锵的锣鼓声,看到红黄蓝靛紫的人脸,瞧见虚虚实实的舞台脚步,品咿咿呀呀的唱腔,而是要透过色相看到本来面目。
其他网友回答
商纣是人皇,和玉皇大帝是一个级别的。
女娲虽然是圣人,但也不能干预人间之事。
况且纣王也不是吃素的,人皇之气,天道庇护。
女娲不是伤不了他。
只是动了他,怕是会粘染大因果,引下紫霄神雷。
其他网友回答
在封神演义中。古代的君王。那都是秉承天意。也就是俗话说,天老爷的儿子。是有上天护佑的,有着一定的气数。当气数未尽时,虽然女娲是大神,对纣王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只能采取,勅令九尾妖狐。以美色祸乱纣王后宫。使纣王气数早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