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甲骨文上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吗?
优质回答:
商周甲骨文没有夏字,但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
一、土方。《诗经》说:“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过去一般认为这是大禹用土治水的意思。不过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土方”这一部落。据卜辞,土方、鬼方是和殷商战争罪频繁的两个部族,郭沫若先生认为土方大概在今天山西北部,即夏朝被灭亡后的夏民族。有不少学者支持这种说法,但主流还是认为禹敷下土方是用土治水的意思,土方族是否和夏有关还存在疑问。
二、杞国。周代的杞国被认为是夏后,《史记·陈杞世家》说:“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这就说明杞国在商朝就存在了。而甲骨文有“杞侯”的记载。杞国和商国还有联姻,甲骨文有女子名叫“妇杞”。不过,在周代杞国似乎没有宋国享有宾礼的规格,被称“侯”甚至“子”,而不是像宋国固定称“公”。
综上,甲骨文确实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一为土方、一为杞国,但这两个部族,是否就是夏朝后裔,仍然还存在一定疑问,所以并没有达成共识,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考古成果能够证明。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回答
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或者即使有,但人们还不能认识那些文字。
有关甲骨文,学问很多,有兴趣者可分享我的三点业务认识。
一,甲骨文是商人记载自己家事的文字集成档案,它是记实的,这不同于当事人记录他看不见的历史典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它不会有前朝(夏)的描述。就是商人本身,也没有自诩他们是一个朝代。“商朝”,也是后来的史学家命名的。
现在世界留存有13万片甲骨文,发现刻有4500个文字,目前只有1/3能够被辨认。人们还无法完整了解它蕴藏的丰富历史信息。
二,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活动。它反映了商王迷信鬼神,星象、天气、收成、出行、伤病、婚嫁、生子、打猎、作战、祭祀等等,都要通过占卜问问鬼神为什么?宜不宜?再做出某种决定。这些内容以文字形式被刻在甲骨上,称为“卜辞”。
后人对甲骨文的研究,有两项公认重大成果。
①,甲骨片上出现商王的名字,与千年以后《史记》记载的相符,验证了《史记》的伟大和真实。
②,甲骨文记载了商王武丁的一位妻子妇好,是古中国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享有崇高地位。
3000多年后,人们明白无误地发现了她的墓穴,出土了代表她尊贵身份的大量青铜文物,果然了得,让人对商朝肃然起敬!
三,今天对甲骨文的更多研究,更多在甲骨文造字本身,它是中国古汉语的雏形,体现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特点,是古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作为当今世界仍在最多人口中使用的文字,当然值得继承和发扬。
其他网友回答
夏朝乃是有史记载的首个世袭制朝代,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它的记载极为少见。也正因为此,夏朝存在的真实性一向备受争议。甲骨文已经初步具备文字雏形,是我国公认最早的汉字。那么,最早的文字中是否能发现夏朝存在的蛛丝马迹呢?
殷墟是绝大多数甲骨文的发掘地,它们多是商朝统治者占卜所用。这些甲骨文从商代持续到西周早期。甲骨文上的字数虽然不多,但却内容庞杂。从政治、军事到天文、历法,几乎都有记载。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甲骨文多为占卜而刻,所记载也多是当时之事,并不涉及前朝往事。已知最早的甲骨文距今3500年以上,虽然稍早于殷墟甲骨文时期,但也属于商朝。因而,甲骨文中并未有关于夏朝的记载。
为何甲骨文中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呢?首先,这与朝代特色息息相关,商朝对鬼神一事极为迷信。商朝对于鬼神的推崇是自上而下的,商王自称为群巫之长。此举虽然有借宗教迷信维持统治的嫌疑,但也可以窥见古人普遍的鬼神观念。如此一来,用甲骨占卜也就在情理之中。商朝的大事小情几乎都要仰赖于占卜。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农业收成,都要进行占卜。实际上,甲骨文便是卜辞,它记载了所问之事和占卜结果。相较之下,夏朝虽然也有迷信思想,但却远远不如商朝,自然也就不需要用甲骨文求神问鬼。除此之外,有史记载,夏朝的文字乃是夏篆,并未使用甲骨文。
甲骨文距今实在太过遥远,即使其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也难以辨认。其一,纵然我国学者对甲骨文已钻研多年,但尚有文字无法辨认。据统计,已经出土的甲骨有十五余万片,其上刻有4500字,但是认出的仅有2000字左右,尚不足一半。甲骨文距今久远,又多是象形文字,要认出甲骨文并加以求证并非易事。其二,已认出的文字中有些意义难以理解,无法确认其与夏朝是否有关。甲骨文中曾经发现“土方“二字,郭沫若认为”土方“所指的就是夏民族。在《商颂》中曾记载”禹敷下土方“,但仅凭此推断仍然让人难以信服。因而,此说法学界多不认可。
许多甲骨已被作为药材使用,即使其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也再难寻回。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偶然间发现一味药材,名为龙骨。龙骨上刻有图案,而且许多图案有相似之处。王懿荣研究良久,认定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才大批量收购龙骨。实际上,龙骨本是远古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可以入药。后来,甲骨代替龙骨作为药用,王懿荣发现的便是甲骨。安阳一带常有人贩卖甲骨入药,因而许多甲骨文已经丢失,其上可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也无迹可寻了。
甲骨文中并未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等已经证实了夏朝的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物的出土,夏朝的历史也会更加被人们所了解。
其他网友回答
殷墟甲骨文为何只有273年的遗存?甲骨文伴随华夏文明的启蒙期
(作者:赵辉)随着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商朝就此走入现实,使得中国的信使时间提前了五百多年,中华被确认的文明史也上推至3600年前。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殷墟甲骨文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因出土于殷墟而称为殷商甲骨文。殷商文化具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殷商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有些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据统计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只有2000个左右,被认为为殷商时期所产生、形成,成为成熟的完整文字系统。
作为中国夏商周三代起始的夏朝,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夏朝国都的遗址,没有发现代表夏朝文明的文字,没有发现代表夏朝统一王权管理的金属货币,而不被国内的疑古派史学家与国际历史研究者所认可。
作为中国成熟文字系统起始的甲骨文,难道只是在商朝五百多年时期,从产生、到发展、至成熟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司马迁在《史记·七十列传·龟策列传》如下记载:
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後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於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司马迁年轻时曾游历江淮,对江淮地区的习俗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史记》中专门著有“龟策列传”,详细记述蓍龟占卜的相关历史与事件。从中我们了解到,以蓍龟进行占卜的传统,为江淮地区历史悠久的习俗。以至于蓍龟占卜活动,成为夏商周三代王室行使王权管理的最重要方法。这种蓍龟占卜管理模式的形成,背后隐藏有什么地域文化与文化传承性呢?
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商朝文化与夏朝文化一脉相承,周朝礼乐完全传承于夏朝礼乐。那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或观点,殷商朝的以蓍龟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生活、生产的文化,也完全来自于对夏朝文化的继承,而殷商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也离不开夏朝甲骨文的成果。换句话说,殷商甲骨文的前身就是夏朝甲骨文,夏朝同样具有一套完善体系的夏朝甲骨文。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明确告诉我们,夏商二代从事占卜的甲骨与甲骨文,在占卜后是不能收藏的,必须丢弃掉,否则占卜就不灵验了。这就是为什么能在殷墟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原因;为什么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只存在盘庚迁都到商纣王灭亡的273年期间的记录,而无记载其他年代甲骨文的原因。
这也给我们的考古学们一个明确提示,对于商朝其他时期的商朝国都的确定,必需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来进行佐证。商朝前期二百多年国都遗址的确定,如果没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是要打问号的;如果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其他条件不是很完善,其为商朝国都的可能性也极大。
将以上结论进行延伸,那么对于夏朝国都的寻找与确立,也离不开甲骨文或甲骨发现的决定作用。对于夏朝国都的寻找范围,结合江淮地区蓍龟占卜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与夏商二代王室的蓍龟占卜文化来看,作为商朝前期的夏朝国都,在江淮地区的可能性极大,而不是在传统历史理念的黄河流域。
对蓍龟占卜习俗产生的起始年代,在此就不得不阐述一下,近年在涂山地区淮河北岸四公里处发现的蚌埠淮上区发现的双墩文化遗址。双墩文化遗址,考古确定的年代距今为7300年前,在高出地面数米的土墩上,出土发现了大量的带刻画字符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龟骨与兽骨。龟骨与兽骨因年代久远,腐蚀风化严重,无法确定龟甲上是否有刻画符号,但陶器上发现的刻画字符有六百多个。这六百多个符号分为三大类:动物形、植物形、其他形,这些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殷商甲骨文记述的内容,除了和商朝王室有关的事务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相关的蓍龟占卜也是主要内容,其与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内容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如果我们进行大胆推论的话,7300年的双墩文化遗址,就是远古时期淮河流域地区人们的一个蓍龟占卜的祭祀台,那些刻画符号就是远古人们寄托希望的原始刻画符号。而3600年前的殷商蓍龟占卜的甲骨文,是进过三千多年发展后的,对双墩文化习俗的继承与传承。
在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与3600年前殷商文化之间,4000年前的夏朝文化应是对双墩文化与殷商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即是对双墩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殷商蓍龟占卜文化的前身。那么,夏朝必然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甲骨文来承载蓍龟占卜活动,夏朝国都也必然有一个如双墩文化遗址和殷墟甲骨文发现地类似的祭祀台。祭祀台中必然也有大量的甲骨或甲骨文,来显示夏朝近五百年曾经从事过的各种蓍龟占卜活动而遗留下来的痕迹。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形成几个基本观点与结论:殷商的甲骨文,绝不是商朝时期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对夏朝甲骨文的传承与发展;夏朝也必然有与殷商甲骨文类同的夏朝甲骨文,并留存在某个尚未被发现的祭祀台厚土之下;双墩文化遗址是夏商蓍龟占卜文化的启蒙时期,其出土的刻画符号是甲骨文的前身,代表了祭祀者的个人身份或某种美好愿望;7300年前至3600年前是中华文字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7300年前涂山北的双墩文化遗址与4000年前涂山南的“禹会诸侯”的禹会村禹会遗址,必然是一个文化传承关系,是同属于一个远古文化发展体系。(作者:赵辉)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被认为是世界上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以刻在或书写于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上面记载了盘庚迁殷至纣王时期之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的占卜记录。从殷墟的甲骨文来看,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为完整的文字体系了,既有大量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指事字和形声字。
众所周知,汉字是一种特殊的能表情达意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特点。因为汉字有与生俱来的象形性,使汉字也拥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所以中国古代经常有一句话就是“书画同源”,这就是汉字的形体美。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汉字,很多时候都是用象形字来表达意思。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格的,自然界的天地山川、风雨雷电都被先人赋予了人格,加以崇拜和祭祀。甲骨文中的象形特征就是汉字结构的基本特征。
甲骨文上主要是记载的盘庚迁殷之纣王时期的卜辞,也就是祭祀文字,并不常用语记事。甲骨文中并没有跟夏朝相关的记载,甚至连“夏”这个字都没提到过。
商朝是建立在夏朝的基础上的,甲骨文又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文字,如果夏朝存在,那么甲骨文中为什么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呢?就连成汤灭商这等开国大事件在甲骨文中也没有只言片语,那是不是可以说明夏朝是不存在的?
其实不然,我上文说到了甲骨文中的内容主要是祭祀文字,主体部分是盘庚迁殷到纣王时期,并不是像史书一样对前朝的历史进行记载的,中国出现史书是在西周末年的诸侯国,商朝没有编史的习惯。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很正常,但这并不代表夏朝不存在。
在19世纪末甲骨文首次被发现之前,很多人还质疑商朝的历史,提出了“周前无古史”的观点。1899年,甲骨文被首次发现后,王国维用“二重证据法”,即古代典籍和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来证明商朝的存在,使这些学者不得不退而提出“商前无古史”的观点。
所以,夏朝的历史并非不存在,只是甲骨文中确实没有记载夏朝的片段。目前甲骨文共出土了15万多片的甲骨,上面刻有4500个左右的单字,其中只有2000多个单字被释读了出来。古文字学家和学者认为未释读出来的甲骨文字中可能有夏字。
李元星老先生的《夏字考》草稿中记载,甲骨文中果然有作为国名族名的夏字。之后李元星老先生又从甲骨文的不此种找到了夏王朝存在的铁证。其中主要有夏朝开国君主启,亡国之君桀,公天下贬为家天下,商汤联合各族灭夏,商汤多桀的处置。全都言之凿凿,铁证如山。
在中国考古学界的不懈努力下,正确的解读了“夏桀”等甲骨文字,证实了夏朝是确实存在的,是一个有文字可靠的世袭朝代。加上甲骨文之前却有关于大禹的记载,所以几乎可以确定夏朝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现存的关于夏朝的史料和文物确实十分匮乏,而且很多都极其不明确。但是随着中国学者不断研究出甲骨文的秘密,关于夏朝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模糊不清了。还有一个证明夏朝存在的就是《夏小正》,《夏小正》是对以前历法的一个总结,也是夏历的来源。
现今中国史学界对夏代史迹的认定已经比过去清楚多了,国内大多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基本上不表示怀疑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国学者对夏朝存在根本否定的态度。
他们有的不熟悉中国的历史,有的不了解中国学者研究夏朝历史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学者发掘的新材料和提出的新论点持否定态度。当然还有部分学者受某些政治行为或道德观念的影响,根本不愿意承认中国学者的研究,这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