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思想家王阳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今天来谈一谈王阳明的悟道,
悟道主要是在贵州龙场,34岁之后的王阳明的经历。
明武宗即位,信任太监刘瑾,刘瑾勾结其朋党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当时世人称为“八虎”,惑乱圣听,每天放纵小皇帝玩耍,使他懈怠政事。当时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上书进谏,被他打入大牢。王阳明上陈批评武宗刚即位,就治罪于戴铣、薄彦徽,实在是太失德了,这道奏折一上,皇上大为恼怒,当庭杖打四十,将王阳明贬谪到贵州龙场做驿丞。
龙场那个地方群山环绕,毒虫满野,瘴气弥漫,中原士子,少有经过。王阳明接受命令当日就出了城门,去往龙场。但是刘瑾对他怀恨不已,获悉王阳明在前往龙场之前,会先到杭州养病的消息后,就派出刺客,准备刺杀王阳明,这两个杀手在路上挟持了王阳明,准备要杀他,这时,来了两位仰慕王阳明的乡邻,跟那两杀手说,王主事是当今的大贤士,不要杀他,就是杀他,也给他留个全尸,让他投河自尽吧,你们的罪孽也小点,还给他们买了酒菜吃喝。喝完酒后这两杀手就带着王阳明就河里走,王阳明乘机快速走向河边,乘着天色昏暗,杀手醉眼惺忪,扔了一块大石头到河里,脱掉鞋子扔在河边,布置了一个投河现场就溜走了。为了防止追杀,后来就搭了一艘小船,突遇暴风,竟然漂流至福建。
到龙场后,王阳明知道刘瑾不会放过他。王阳明发现自己还有怕死的心,就非常困惑,他就想自己为什么还怕死。于是,在屋后弄了一个石墩子,每天在石墩子上打坐参悟。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就手舞足蹈跳起来了,特别高兴,他顿悟了,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每个人心中自住着一个圣人,何必从外面去苦苦寻道呢。这句话就代表龙场悟道精神。这是王阳明第一次体认到心与理的融合。我是包子师,爱书与美食,欢迎关注,下次聊一聊王阳明成圣。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1、何为圣人?张载:圣人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王阳明早慧,不过五岁才开始说话,却总能把饱读诗书的爷爷王天叙问得哑口无言。他属于那种绝顶聪明的人,凡事总爱钻牛角尖。七八岁时迷上了象棋,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当然就影响到了读书学习。对此父母非常气氛,但他的性格又很执拗,说再多也没用,索性母亲一次趁他睡觉时把象棋扔到了河里。王阳明悲痛不已,事后还为此做《哭象棋》诗一首:“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帅溺水同时休。车马千里随波去,相士三川逐浪流。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3、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华高中状元,留京城为官。王阳明和爷爷王天叙从浙江余姚前往北京。王天叙也是有学问的人,再说儿子刚中了状元,这可不得了了,朋友圈一下炸了。路过镇江时,一众文友便极力挽留,一边交流教子心得,一边游山玩水。一日来到金山寺,大家游兴颇浓,有人提议以“金山寺”为题作诗。当大家都在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时,王阳明已一挥而就:“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众人大惊,但也有人议论,说这不像孩子应景的诗作,肯定是爷爷以前写好的。王天叙为了证明孙子确有才华,就让人当场命题,于是有人就指着金山寺的“蔽月山房”让王阳明再作一首。王阳明当仁不让,片刻便脱口而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无不叹服。
4、王阳明十六岁时,按长辈们的安排到南昌迎娶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谁知就在新婚之夜,王阳明竟然鬼使神差般地走出诸家,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起来。到了一处道观“铁柱宫”,信步走了进去,遇一道士,年高九十六,相谈甚欢,不觉东方既白。道士问所为何来,王阳明激凌一下,才想起自己是来结婚的。赶快告别回去,免不了对着一夜无眠的家人不住地道歉。
5、王阳明于佛道用功极深,但他终究没能放弃一切,他的心结就是家人,出身儒家,又是学儒致士,而儒家第一道德就是孝,这一点很难违背。“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他决心与佛道说再见。有一次在杭州的一座寺庙里,他见到一个和尚,有人说已在这里不看也不说的静坐三年了。王阳明走过去绕着和尚转了几圈,突然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巴巴看什么!”或许就是这句禅机触动了和尚,惊惶地睁开眼“啊呀”一声。王阳明盯着他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王阳明问:“想念她吗?”沉寂了很久,和尚愧疚地答到:“怎能不想念啊!”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向他轻轻地摆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就离开寺庙,回家了。
6、经过多年的努力,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在兵部谋得一个差事。浑浑噩噩没过几年,却因为得罪刘瑾,被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结束牢狱生活后,被远远地贬到贵州修文的龙场驿。放逐之地,条件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王阳明没有沮丧,赋诗明志曰:“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既来之则安之,他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于是他给自己居住的山洞和棚房一一取名。“玩易窝”是他品读《易经》,把玩心学精神的山洞。“何陋轩”是当地人看他没地方住,伐木为屋给他搭的小房子。“君子亭”是院子里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小亭子。谁也不会想到,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地方,王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虽然居住环境很差,但好在还算安静,日常事务也并不繁杂,这让王阳明有了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人生。结合历年来的遭遇,不断反省自己。一天半夜,突然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后人盛传的“龙场悟道”。
7、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可是王阳明自入仕途以来,其表现也并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不过是简单处理下政务,与圈内人谈谈“心学”而已。兵部尚书王琼一直对王阳明青眼有加,也正是在王琼全力的举荐下,正德十一年八月(1516年),王阳明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正式走向高光时刻,以文人身份在军事上大放异彩。南赣地区,为闽赣粤交界之处,山深林密,盗贼蜂起,不断侵扰乡民,剽掠府县。官方数年围剿,几无成效,贼众日盛,民不聊生。王阳明临危受命,谋定而后动,精准调研,用诡使诈,凭险恃勇,攻山破寨,讨盗伐贼,仅数月间,便以摧枯拉朽之势,荡平匪患,时人以王阳明为神。
8、平定匪患其实只是王琼安排王阳明巡抚南赣的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看住有造反苗头的当地藩王朱宸濠。所以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一时朝野大哗,只有王琼镇定自若,多年前安插在宁王身边的棋子终于要起作用了。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志大才疏的朱宸濠不是王阳明的对手。封地在江西南昌的宁王传至朱宸濠已历五代,经过多年的阴积暗蓄,朱宸濠可谓是兵精粮足,实力雄厚。但大明王朝显然还没有腐烂到一触即溃的地步,藩王造反,若不能一呼百应,众藩合力,仅凭自己的力量是难以与整个王朝相抗的。再加上王阳明的用兵有了致世心学“知行合一”的加持,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朱宸濠起兵到被俘,王阳明平定这场原本以为可以掀起滔天巨浪的叛乱,只用了短短四十三天,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9、王阳明年轻时求仙访道,苦练导引之术,以求长生。可是造化弄人,王阳明似乎一辈子都没大好过,诸病缠身。通过切身体会,他对道家的养生学说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反而笃信一切皆从“良知”,为此写《长生》一首:“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152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夜,王阳明在归乡途中自觉大限已到,便叫徒弟们整冠静坐,次日凌晨,安然倒下,良久睁开眼,对徒弟们说:“我走了。”徒弟们含泪问:“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用尽力气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此生光明,亦复何言?”
10、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众人一片夸赞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是有觉悟的人,但我认为还不够自然,不够深透。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出现了很多中国思想界的巨人,很少有人超越,王阳明便是这些思想的集大成者。
与其说王阳明发展了新学,不如说他树立了新的学说,他是一个儒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这么多头衔给他,足以说明他的理论是很重要的。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并把它通过实践证明。
王阳明从小到大的经历都很传奇,注定了他是不平凡的人,他的父亲是明朝的一位状元,母亲怀胎14个月才生下他,到了5岁时才学会说话。从小便展现了良好的天赋,不以科举考试为荣,所以考了三次才中了进士。他志向高远,忧国忧民,但是没有被单纯的儒家教育束缚,这在当时程朱理学兴盛的时代是不容易的。
故事还是要从他得罪刘瑾,大难不死到了贵州龙场,在此悟道传学,创出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看起来他像一个传道者,后来的事情证明这个定位是不够的,江西有盗贼叛乱,数年难以根除,王阳明去后根据当地情况迅速采取策略,用兵出其不意,并且十分诡异,无法通过常理来判断,不拘泥于传统,怎么直接怎么来,用了1年的时间荡平了10年的匪患。
如果说平定盗贼是巧合,那么另一件载入史册的功绩最终验证了他的理论。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刚准备去福建平叛,半路听到消息,立马就地组织府县士兵,搜集钱粮。释放朝廷已派大军的假消息,迷惑宁王,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准备。正当宁王准备攻取南京之时,他却玩了个围魏救赵的把戏,直捣南昌老巢,宁王回兵与王阳明决战于鄱阳湖,3天后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就结束了。明武宗准备御驾亲征呢,结果刚出了京城,战斗就结束了。但后来王阳明把功劳给了别人,自己躲起来了。
一般的思想家主要会开院立说,传播思想。王阳明正好倒过来,自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个思想的成功,从内心里接受了这种学说。我觉得他整套理论的核心还是知行合一,首先要用心认识这个世界,掌握世界的规律,根据规律去做事,不拘泥于常规,不被认知束缚,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要用行动去验证理论。
王阳明的思想是一套完善内心,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是各种学说的集大成,所有知识都可以为他所用。对于社会来说,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传到日本后影响很广泛。著名的稻盛和夫先生,正是秉持心学知行合一理念,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没有经历过一些大起大落的人一般看不懂,很多写书的人其实自己也不懂,踩在古人的身上赚点稿费而已。
知行合一,拿到台面上可以说是阳谋,拿到桌底下也可以讲是阴谋论,看你自己怎么理解,可左可右,像太极的黑白图案,黑中又白,白中有黑,没有界限。
老蒋是对王阳明的学说刻骨铭心的,所以到台湾后,他将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不会在书面上体现,只能拿到酒桌上去聊。我举个通俗的例子!大家比较容易理解。
老王加入一家工厂做基层员工,工作闲余他的小领导有意无意地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是谁介绍过来的?”这种问题你懂的。
我给你三个答案,如果你是老王,你选哪个?
A、老实透露是从网上应聘过来的
B、厂长介绍过来的
C、一位办公室领导介绍过来的,但不便透露
知行合一,知就是知己知彼,你知道对方问这个问题的用意是不怀好意地摸你的底细,这决定他未来对你的态度!大部分底层小官,都有欺软怕硬,喜好攀龙附凤的心理。
如果你老实地回答A,那你将来就容易受欺负,或者要成为他的人,需要经历一段很痛苦的煎熬。
如果你回答B,他会对你毕恭毕敬,你只要没有重大失误,他不会给你找茬,甚至对你非常热情。重要的是,他也不敢去厂长那里求证。但迟早会有穿帮的危险,这要看你是否行事低调。
如果你回答C,他一样会对你毕恭毕敬,而且觉得你有心机,来之前也受过保密培训,不是个口风随意的人。他一样会对你很热情,而且这层关系他也无法去求证,不会穿帮。
好了,知行合一,你已经知道对方的心理需求,那你会给他一个“合一”的答案,你会给哪个呢?
答案的B和C里涉及到一个“信”字,有说谎的意思,那要不要说“谎”?!
“信”,即言必行,行必果,唯义所适。这就是说,言行以合大义为准则,合乎大义之言则执行,不合乎则废止。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不讲求信和义,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讲求信和义, 我们日常中谈论的诸多关于格局、情谊、忠诚等,其实是相对狭义及有局部利益的倾向的,这种信和义应该服从大局,应该服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当某些约定跟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从大局出发,做出正确的抉择。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渺小,不能代表国家利益,但你肯定能站在社会利益。
所以,当别人都想探听你的隐私秘密,来确定如何对待你的时候,你还讲“信”,那你就是白痴!
明朝时宁王造反,王阳明率军前往平定内乱,战斗中王阳明命令士兵高喊:“宁王战死了,我们只责匪首,从者不究”,于是叛军心理奔溃,很多人放下武器!
这是也是诠释“信”和“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对手的心理,瓦解其后台依赖,无心抵抗。
王阳明也是在官场斗争败下阵来的,被发配到边远地区任小官,所以老蒋有同病相怜之情。
王阳明在地方工作期间,其实也就平定了地方上的一些土匪和小叛乱而已,并著有一些洞悉人性的作品,比如《传习录》,经过后世写书之人传播了不少版本和评注。
但是王阳明对国家,对社会的改良进步,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带火了王阳明,这是一本职场厚黑学的书籍代表作,读者大部分是职场白领。一般来说讲,智商高的人,能做事但容易得罪人;情商高的人,人际关系好但未必能做事。王阳明的流行,是抓住了既想做成事又不得罪人的心态,这部分人还不少,所以学的人还挺多!
时下有个很流行的现象,员工很喜欢在朋友圈转发企业的产品购买链接,叫微商。
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家七大姑八大姨就那么几个人,朋友也不多,根本就不可能购买,但并不妨碍他常常在朋友圈转发公司产品。
目的不在于他能不能卖掉东西,而是引导看客的心理!
同事的心理是什么,一是老板很重视他,二是他也对企业很忠诚,乐于为企业卖命,三是不要没事去招惹老板重视的人。
老板的心理是什么,这是个好同学,值得培养!
还有就是在朋友圈转发企业的招工广告,如果企业的待遇好,你有亲戚朋友合适,早就过来了,还用得着你每周频繁地发一次么?!
你细心留意一下,经常这么干的人,基本上都是企业里的骨干。
那些经常在朋友圈晒加班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是也是“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周边同事心理而做出的自我提升动作。
很多人写和读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读他们的成熟期思想,不外乎那些诚、正、勤、廉等等,好像一下子拔高了你的境界,其实没有!
而其实,读他们的愤青期和成长期,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曾国藩的成长期,就是不断开口跟皇帝要足够的权和要足够的钱,去匹配他要完成的任务,否则就撂挑子。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就是权责利嘛,但当时那种外族掌权的封建皇朝,没几个人敢这么想和这么做的。这是他能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虽然不是唯一条件。
现在的企业管理也是一样,你没法说服老板给你钱,给你权,你搞点费用预算批个五六次,还是过不了,你再有专业能力都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