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青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感情

网友提问: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讲述的是怎样的幸福时光?

优质回答:

单看”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最先联想到的是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但紧接着的”青春作伴好还乡”显然表露出了不同的情绪,而且不可忽视的是,这一联诗的作者是,杜甫。

杜甫和苏东坡不同,他不是会选择享受当下的人,尤其是进入中年之后。如果说苏东坡的关键词是”旷达”,那么杜甫的关键词就是”眷恋”。杜甫作为典型的儒士,他更关怀的是天下苍生。虽然个人生活的穷困也是他慨叹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仅将杜甫归结感慨人生不幸的诗人,那就把杜甫狭隘化了,因为他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再回到这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杜甫晚年诗中比较少有的能够切实体会到有一种昂扬精神的句子,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能让杜甫写出这样的诗句?答案是,收复国土。

公元763年春天,杜甫时年52岁,寓居四川。他得知唐军不久前打了胜仗,收复蓟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史朝义也自缢而死,这意味着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的结束。杜甫喜出望外,于是写下了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明代的一位诗论家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通读整首诗,确实能体会到杜甫的欣喜欲狂,这种真情是不加修饰地表露在诗中,读来使人能够随着杜甫的欢欣而欢欣。

颈联朴实易懂,意即要在白天放歌饮酒,并伴随着大好春光回到家乡。这就是杜甫当时的理想未来。至于回到家乡后怎样?杜甫没有更加仔细地描绘。安史之乱后,杜甫四处漂泊,经历了七年的战乱,孤苦无依的生活使他更加向往一个归宿,因此对他来说回到家乡已经是莫大的幸福,至于在家乡有怎样的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叶归根。但遗憾的是,杜甫至死都没能再回到家乡。

之前我们提到了杜甫的关键词是”眷恋”,他眷恋的不仅是家乡,还有就是大唐昔日的繁华。安史之乱结束后,当时人认为唐朝又进入了新的中兴时代,因此杜甫在国家这一层面的愿望可以说是实现了,而在个人层面的唯一期许就是返乡。

说到这里,就可以作一个总结,从诗歌创作背景以及我们对杜甫其人的认识这两方面来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不过是表达了杜甫作为一个普通士人的最朴素愿望――首先是国泰民安,然后自己能够返回家乡生活。

这样的生活是否足够理想?是否能够寻求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我们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杜甫认为是,或许这恰恰就是我们和杜甫的距离。

其他网友回答

这种幸福,是一种压抑太久突然爆发出来的狂喜状态。杜甫久经战乱,有国难投,有家难回,突然听到官军收复失地,有国可投有家可归了,恨不能脚踏飞云臂生双翅,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欢呼雀跃。同时,杜甫的爱国心、爱家心,浓浓的家国情怀也跃然纸上。

过去人们曾有“四喜”之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认为这些就是人们最幸福的事情了。但这些基本都是说的“个体”的幸福感,多少缺乏一些幸福的厚重感和弥漫感。杜甫此时表达出来的幸福感却感觉是铺天盖地喷薄而出的。

但愿我们个人幸福,家庭幸福,国家幸福,国家日益强盛日,万民欢欣鼓舞时。

其他网友回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青作伴好还乡”讲述的是年少轻狂无拘束,自在又潇洒的青春时光,想着家乡的山水,和青春相携回归故里。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是战乱的经历者,我感觉也挺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无不体现出他的处境窘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闻馆军收河南河北》,单听这一句感觉有点“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感觉,但了解到这收诗,了解到创作背景,就会明白作者的欢乐。

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薛嵩,张忠志等投。史思明儿子兵败自缢,部将投降,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在异国他乡,听到自己家乡光复的消息该有多激动呀。

个人感觉就像一个在异乡的香港人听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消息一样振奋激动⊙?⊙!

其他网友回答

喝吧醉了什么都不用想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