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成功而其他的都失败了?
优质回答:
准确的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变法,并不是只有商鞅变法成功了,而是其他成功的变法没有象商鞅变法这样规模巨大和变革深远。
春秋时期有名气的变法还有:魏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楚国楚悼王度时期的吴起变法;赵国赵武灵王时的胡服骑射改革;燕国燕昭王时期的乐毅等变革;韩国韩昭侯时期的申不害变法;齐国齐威王时期的邹忌改革。
这些变法中,李悝变法基本是成功的,他的变法也深刻的影响了吴起和商鞅的变法;吴起的变法由于楚悼王的去世而失败,但对商鞅影响巨大;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非常成功,直接将赵国的国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乐毅变革也算取得了成功,只不过影响不大;申不害的变法也是成功的,他做韩相十九年,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邹忌变法也算得成功,对君主政治改革确实有帮助。
可以这样说,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的变法,从对社会现状变革明显、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角度看,只有商鞅变法变法是成功的。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商鞅变法的成功离不开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任何变法没有君主的全力信任与支持,必然行之不远。秦孝公是有理想的君主,他心心念念的便是能让秦国强大起来,当时的秦国被其他的几个国家看不起,又地处西域边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会盟,被诸侯们疏远。
所以,秦孝公重用商鞅施行变法,即便是太子犯法,也照样会受到处罚。有了君主的完全支持,商鞅才得以不打折扣的施行变法。
第二,商鞅变法的内容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由于耕牛和铁质农具的逐步使用,土地私有制开始兴起,这就导致地主阶级崛起。新兴的地主阶级当然要求政治上的权力,要和原来的世袭贵族分庭抗礼。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如废除世袭制,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等改革制度,都是针对世袭贵族开刀削弱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所以商鞅的变法有很大民意基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三,商鞅执行变革政策有力彻底。
商鞅在取得秦孝公支持后,全力开展变革,顶住压力清除改革的障碍,面对世袭贵族的威胁或打击不妥协不后退。当时的秦太子违法,商鞅照样按律处罚,只不过让太子的老师代替受罚。这样执行力度在当时的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虽然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被车裂,但也是秦惠文王为了安抚贵族的一个招数,在商鞅死后,他的改革政策还是继续运行。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符合天时地利人和几个因素,而其他的改革只符合其中的某个因素,所以没有获得象商鞅变法那样的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变法算是成功,但是商鞅被处决。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有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赵武灵王改革、燕昭王时期乐毅改革、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齐威王时期邹忌改革。 这一系列变法都给各自国家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只有商鞅的变法称得上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也因此受益匪浅,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商鞅变法不同于其他变法,关键在于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国家打造成一个集生产和战争于一体的机器,不停运转,而一切与生产和战争无关的活动被全部摒弃,并且提高战争中对士兵的作战奖励和减少了百姓生产中获得的资源,使得战争成为秦人升官进爵,积累财富的唯一渠道
商鞅变法之变,其核心是将国家的全部资源全部倾斜到战争领域,形成战场上的局部优势,攻城略地,进而继续拉大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加自己的优势。虽然之前也有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用各种方法实行变法,但是却没有达到如此令人满意的效果。对比来看,充分说明了商鞅变法的三大核心思想有其独到之处。
之所以商鞅比起李悝、吴起等人取得巨大的成功,重要的原因就是商鞅重视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在他的核心思想里,国家要发展,就要取得土地资源和人口资源,秦国目前的资源有限下,就只能觊觎别国资源,而别国的资源就只能靠战争掠夺获得,所以秦国应该将全部精力放在战争和对战争的准备工作上,目的十分明确。
因此,商鞅变法的三大核心思想,将秦国形成一个闭环,秦国的运作模式就是先产粮,后战争,战争获得胜利后,继续产更多的粮,发动更多的战争,周而复始,一直到吞并六国才罢休。这种思想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最直观的就是秦国贵族和百姓的利益都受到了伤害。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此举也确实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坚实基础。从这点上来看,商鞅的变法,靠着三大核心思想,为他和秦国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史记》
2《战国策》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使战国后期秦国实力大增,最后一统六国。
商鞅变法的成功,首先离不开的自然是君王的信任。在秦孝公重用商鞅以后,并对他给予了很大的信任,对商鞅提出的变法,给予采纳和实行,并以诏令的形势全国推广,使变法内容得以有效发挥作用。其次,是来自君王的支持。秦孝公即位后,立志图强变法,改革体制并招贤纳士,在商鞅变法中,维护了商鞅的主张,对于触怒的朝中权贵,给于镇压和清除,为商鞅制定的法令以诏令约束遵守,使变法更好的得以实施。
而对于其他变法的失败也无非是君王的问题。首先,是得不到君王的支持和信任,认为这不合常理,是想篡位谋反。其次,君王的昏庸无道,沉迷酒色,无心朝政,致使变法策略沦为废纸。其三,君主的懦弱和大权的旁落,有心也无力(清朝光绪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上是个人观点,喜欢可以关注哦,为你解答不一样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当然是商鞅变法,但是若说其他国家的变法失败了,其实也不尽然
其实从具体的一些细节来看,没有变法是完全失败的,即便一些变法者被贵族清算,贵族也不可能将每一条已经改革的法律条文和变法措施全部废止,而且即便变法失败,一些国家的国力也不会单单因为停止了变法而滑落到变法之前的那种程度,只是在战乱的那一个年代里,如果一个国家停止变法,那就意味着落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商变法之所以成功,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之后的秦国统一了战国,商鞅变法最大的成功是并没有局限于商鞅和秦孝公。
我们总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并不是说其他的秦国君主一直采取对外扩张的国家战略这只是给不懂历史的小孩看的,秦始皇真正奋六世之余烈是坚持变法,在商鞅变法以后历代秦国君主都在商鞅法律的基础之上,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军事等等方面进行逐步优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吕不韦时期,包括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这种长达100多年的变法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在战国时期,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变法,即便经受了所谓的失败,的变法的一些红利也或多或少会汇集这个国家,是这个国家短期内强大起来,但是当贵族重新掌握政权以后,变法停止了国家整体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而当初的变法红利从上往下或多或少都会惠及到普通民众,但当变法停止以后,水龙头拧尽,能够享受到变法红利的可能,也只有上层贵族了,我们不要认为变法就是为了损害上层贵族的,实际上,除了官职爵位和土地之外,所有的变法条文和变法内容其实贵族所享受到的要远比普通民众享受到的多。
所以一个国家变法失败以后除了废止土地制度和用人制度以外,贵族集团一般都会把变法的其他条文保留下来,成为自己牟利的工具,秦国有没有这一个时候呢?有,但问题在于秦国的贵族集团大多数都是外来集团,秦国传统贵族自商鞅变法以后就无法影响整个国家,而对于从国外到来的这些贵族集团,他们也必须要坚持变法,因为一旦变法陷入停滞,那么他们的政治力量是无法在秦国扎根的,所以在国外进入秦国的这些贵族集团,掌握国家政权以后,他们希望更快速的进行国家一些行政体制的改革,这与其他所谓的变法失败的国家,他们的贵族重新掌权性质不同
其他国家的那些贵族集团都是本国的贵族集团,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所以他们就会把变法肢解,不利于自己的部分抛弃掉利益自己的部分,成为自己的工具,这一点也是秦国变法,以及秦国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可都是外国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一、秦孝公的强力支持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力排众议,抗住一切反对利益集团的压力,与商鞅同心同德坚持推进变法改革,支持变法20多年,直至秦孝公驾崩。
二、商鞅为变法不顾个人安危
太子赢驷犯了罪,但是不能给太子用刑,商鞅就按照大秦律法将赢驷的老师—公子虔施以刑罚,把公子虔割掉了鼻子。此举永远得罪了赢驷和公子虔,赢驷继位后,没有了秦孝公的庇护,赢驷在众多反对派的压力下,车裂了商鞅。
三、变法奖励军功,极大鼓舞了军兵的斗志
战国时期,开疆拓土,拼的是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分为十个等级,普通士兵可以通过战场上杀敌的多少取得封赏,大大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提到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秦国军队成为一支让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
四、变法一直没有中断
商鞅被杀以后,赢驷已经看到了变法的成效,就继续按照商鞅变法继续富国强兵。秦惠文王赢驷以后的几代秦国君王,仍然坚持商鞅变法,到秦王嬴政,秦国国力已经碾压六国,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