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草药黄芩有什么功效?
优质回答:
黄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所以黄芩被称作清热燥湿药。该药功效广泛,主要效用是清湿热,泻肺火,止血,安胎。主治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烦躁;肺经湿热:咳嗽,咳吐黄痰;胃肠湿热:黄疸,腹痛泄泻;肝热上炎:头痛,目赤肿痛;毒热壅盛:痈疽,疔疮,红肿疼痛;怀孕有热:胎动不安;热迫血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湿热下注: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浑浊黄赤等。故《别录》中说黄芩:“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新老黄芩功效也有差别:老根叫枯芩,体轻中空,入肺,善泻肺上焦之火;新根内实,叫子芩,又叫条芩,入大肠,下行泻大肠下焦之火。
清热泻火多生用黄芩,用于止血或避免其苦寒伤胃可炒用。欲增强清除上部火热功效时,可酒炒用。黄芩配柴胡退寒热、除风热、有清透之功;配芍药治下痢;配桑白皮泻肺火;配白术安胎。
黄芩、黄连、黄柏三味,均为苦寒泻火燥湿之药,亦常同用,如三黄石膏同用,治表里火热。但三者功用又有差别,黄芩偏于泻上焦肺火;黄连偏于泻中焦胃火;黄柏偏于泻下焦相火。三黄用于热病,必须湿热内盛;若温病初起,不可轻用,因温病最易化燥伤津,三黄枯燥是不适合的。
凡脾胃虚寒,无湿热实火及孕妇胎寒下坠,脉迟弱者均不宜用黄芩。
其他网友回答
黄芩是一个常用中药,一般温热病几乎都少不了。
黄芩最早记载 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并列为中品,“主诸热黄疸,肠擗泄 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的品种:《本草纲目》有较细记载,他称:“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 北芩多内实而深黄。”在《中国药典》中只以唇形科多年生草 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正品。
黄芩的功效:黄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许多医学典籍中,对它的功效都有过详细的叙述。如《本草经疏》中记载:“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李时珍对黄芩这味中药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本草纲目》中还记载黄芩: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近年许多医家应用黄芩主要治疗以下疾病:①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如配伍桑白皮,连翘,麦冬等治疗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的咳嗽等症。②应用于急性炎症性热病。在清热方剂内,黄芩广泛应用。③用于治疗湿热下痢。有里急后重而属菌痢或肠炎者,常与白芍,黄等配伍。④用于治疗因有热而致胎动不安。常配白术以清热安胎。⑤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植物神经官能症。证属肝阳亢盛,表现有头痛、目赤、口苦、面红、心烦等症状者。⑥治疗小腹绞痛而属热痛者,配川厚朴、黄连。此外,在治疗由湿热所致的便血、血淋时,其组方可加入黄芩。⑦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对黄芩的性味功效最新《药典》(2015版)记载: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热、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量】3~10g。
近年药物研究机构对黄芩的药理作用也作了不少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抗炎作用。黄芩甙、黄芩甙元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②抗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③降压、利尿作用。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均可引起降压作用。浸剂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回至正常。④对血脂及血糖的作用。黄芩能使血糖轻度上升。⑤和胆,解痉作用。黄芩酊剂、煎剂对在位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酊剂可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运动增强现象。⑥镇静作用。黄芩甙能加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可用于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压患者。⑦抗癌作用。黄芩能够一定程度上的抑制癌细胞的产生和扩散。
不过这些作用有的是他的有效部位或更具体到某亇成份,而且有些成份需经醇提取才能获得,有些重要治疗成份含量很低,需从大量黄芩中才能提取到一定的应用量。
其他网友回答
黄芩,处方曾用名有子芩、条芩、枯芩、酒芩、黄芩炭。
其味苦,性寒。归肺、胃、胆、大肠、小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
临床应用于湿温,暑温,痞满呕吐,泻痢,黄疸:本品苦以燥湿,寒能清热,能清肺、胃、胆、大、小肠诸经之湿热,尤以中上二焦为主。用治湿温、暑温、湿热郁阻,气机不畅所致胸闷、脘痞、发热、苔腻,常与滑石、蔻仁、通草或茵陈、木通、连翘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丹;用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多与黄连、干姜、半夏等同用,清热燥湿,辛开苦降,如半夏泻心汤;用治湿热下注大肠,泻泄,痢疾者,常与葛根、黄连配伍,如葛根芩连汤;用治肝湿热,黄疸尿赤者,又常与柴胡、茵陈、栀子、黄柏同用。
用治肺热咳嗽,热病烦渴:本品苦寒,主清肺火,善治肺热咳嗽,常与桑白皮、知母、麦冬等同用,如清肺汤;本品能除上焦邪热,还可用治外感热病,烦躁口渴,面赤唇焦,便秘尿赤邪郁中上二焦者,常与薄荷、竹叶、栀子及大黄、芒硝等同用,以泻火通便,上清下泄,如凉膈散。若三焦热盛,大热烦扰,口燥咽干,错语不眠,又当与黄连、黄柏、栀子同用,以泻火解毒,如黄连解毒汤,均取本品清除上焦实火的功效;本品兼入少阳胆经,与柴胡同用,外散其邪,内清其热,用治寒热往来证,共凑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用治痈肿疮毒,血热吐衄:本品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用治火毒疮疡,咽喉肿痛,多与银花、连翘、牛蒡子及玄参、板兰根等同用;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又常与生地、白茅根、侧柏叶及当归、槐角、地榆、阿胶等同用。
还治胎热不安:本品有清热安胎之效,用治怀胎藴热,胎动不安之证,常与白术、当归、川芎、白芍等同用,如当归散。黄芩白术为安胎良药,相须为用,热退则血不妄行,健脾则胎自安。
临床每用8~10克。枯芩(片芩)中空体虚,偏泻肺火,清上焦热;子芩(条芩)体重坚实,偏泻大肠火,清下焦湿热。清上焦热宜酒炒;清肝胆热宜猪胆汁炒;清热凉血宜炒炭用。
脾胃虚寒者不宜应用。
现代研究,黄芩体外抗菌试验,呈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及皮肤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能缓解过敏性气喘,抑制过敏性浮肿及炎症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动物实验证明有降压、利尿、利胆、解痉、镇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