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因为什么做了阳谷县的都头 武松成为阳谷县步兵都头后干了什么

网友提问:

武松在阳谷县做了“都头”,都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优质回答:

武松,曾经是阳谷县的治安大队长!

武松这一辈子,只当过一个官,那就是阳谷县的都头。武松能够当这个都头,是因为他赤手空拳,以一人之力,打死了为害阳谷的老虎。阳谷县令爱他勇武,让他当了县里的步兵都头。

那么,武松这个官,到底有多大呢?是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个无足轻重、芝麻粒一样大的官儿呢?

一、都头到底是什么官

宋朝军制,都头相当于一个连级军官,是厢军编制中最末一级,一“都”大约管辖一百人。

施耐庵《水浒传》,官职设置比较混乱,甚至是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官职一齐出现。只能有个大概的比较。很显然,县一级的都头,大致是比照厢军的设置。

要看武都头这个官有多大,得从他的日常工作职责来分析。武松在阳谷县,管理的是巡逻、缉捕、办案、通讯等工作,很显然,就是在负责一县的治安。称他为治安大队的大队长挺恰当的。

严格意义上来讲,“都头”不是官,而是吏。吏其实就是低级的办事员,如果没有大的机遇,在阶层分野严重、阶层固化的宋朝,终生都不可能当官。

所以都头就是一个县的微末小吏而已!再说深一点,他就是县令雇佣的人而已。

二、都头真的是个“小”官吗

一说起都头, 许多人都会觉得这个官特别“小”,芝麻粒大的官。

没错,武松这个都头,是由县令直接任命的,根本不是国家正式任命的官员,什么告书、委任状之类的一律没有,也没有组织部门谈话。只需要县令直接任命就能够走马上任!

这个官只能管管治安,抓抓贼,维持一下市容,其余的事根本管不了!问题在于:武松为什么欣然答应?并且异常感激?干得有声有色、尽心尽力?

武松是个武艺高强、性格爽朗的好汉,为什么会看得上这样一个小官?岂不是有损英雄形象!非也!一个小小的都头,放在整个大宋官场,确实是个不起眼的小吏,但是这样一个小吏,在一个县里,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别看他手里的权力小,可是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里,凡事都是他说了算。县令把这一块交给他,就是把这一块的“好处”送给了他。无论是上下其手,还是巧立名目,都是他说了算。

在老百姓的眼里,是官大过天,谁敢与官府对抗?只要武松能够把这摊子事管好,该有的孝敬一分不缺,该打点的就打点,几年下来变成豪富也未可知。

县官不如现管,就算是那些豪门巨富、县里的头面人物,要办事不也得找武松?他们的亲友亲朋,出了事是不是也得找武松打点?

一个都头虽小,只要融入了阳谷县这张关系网,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小官巨贪的例子还少吗?

三、都头小吏与梁山招安

都头虽小,虽然只是县令自己任命的小吏,可常人想要当这个都头,那是千难万难!

在宋朝,想要进入体制内,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一个平头百姓想进入官场,仅仅靠苦读是没有用的。阳谷县那么多人,能当都头的有几个人?

正因为宋朝体制内优厚的待遇,还有种种不可言说的好处,才让人拼命想挤进这个圈子。武松不是挺喜欢别人叫他武都头吗?人家称呼林冲为林教头,他不是欣然答应吗?

林冲被高俅迫害,始终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不也是贪恋体制内的好处,幻想着一直呆在体制内吗?就连鲁智深,介绍自己不也是喜欢自称“提辖”吗?

梁山为什么最终接受招安?因为从上到下,都知道体制里的好处。许多人上梁山,是被逼无奈,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会选择回到体制里。

尤其是曾经在大宋体制内呆过的,比别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招安的好处。所以,宋江接受招安,实在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梁山来讲也是最好的选择。

结语:武松原本是个在逃人员,意外打死了老虎,成为阳谷县的都头,对他来讲这简直是天上掉起来的好事。

我们假设一下,假如没有潘金莲这档子事,以西门庆的手段、交际,迟早要和武松打交道,如果两个人都恪守官场规则,最终很有可能成为好兄弟。从此,梁山上少了一个行者武松,阳谷县多了一个都头武松,这才是真正的社会啊!

在前期,武松确实是喜欢人家称他为都头,当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和大宋朝廷的无耻之后,终于对现实失望了。

他号“行者”,行走在这世间,看遍了江湖,历尽了冷暖,遭受了失去亲人的刻骨之痛,承受了兄弟故去的无限悲凉,最终于六合塔下终老。

武松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侠义,什么叫好汉!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放下!

其他网友回答

军职名。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五代时,都的编制依然流行。军阀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额,号为雁子都”,后梁太祖朱温”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旧五代史》卷64《朱汉宾传》)。

北宋在指挥之下设都的编制,显然也是袭用五代旧制。都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按照规定,”副兵马使、副都头阙,并转员后,取拣诸军军头、十将补填”(《长编》卷399元佑二年四月丁未)。但军头看来并非是各支禁兵中普遍设置的军职。[《宋史》卷187《兵志》介绍禁兵各级统兵官,只有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并无军头,而同书卷171《职官志》介绍”武臣奉给”时,军头又在十将之上。《兵志》不介绍军头,也可说明军头的设置并不普遍。]宋仁宗时,欧阳修《乞差武卫人员》奏中说,侍卫步军司”屯驻淄州武卫第六十六指挥”,”并无正辖官员,只有权管副都头四人,亦并是往年曾在信安军作过之人”。其中”军头刘绪”、”右十将孙荣、田荣、蔡斌”四人”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内军头及右十将”,”准州帖,准步军司牒,权充第六十六指挥副都头勾当”。此外,尚有军头韩筠,左十将徐吉、贺进、谷兴、段干和右十将王清、丁用、楚兴等八人”亦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将虞候、承局”(《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18)。可知武卫军中设有军头,十将还分左十将和右十将。然而据《嘉定赤城志》卷18,台州雄节第六指挥编额五百人,除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一人外,另设都头三人、副都头五人,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威果第六十指挥编额四百人,也设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这两指挥禁兵都不设军头。

按照规定,一都应有一百人,这与实际编制人数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宋仁宗时,尹洙说:”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阅习短兵状》)可见当时不论是马兵还是步兵,一都实际上也就是近百人。

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曾担任都头一职。《水浒传》以北宋被背景,按理,北宋的都头该是一个军职,相当于现在的连长。但武松有负责治安的管理,实际上又有元朝都头的缩影。这也反映了《水浒传》撰写的历史背景。

在宋朝,县里根本就没有”都头”这个职务。 “都头”军职名。唐中朝藩镇和禁军中的领兵官称”都将”,或称”都头”。宋代于禁军中设都头、副都头,其职位低于指挥使。”都”是一个军事单位。 在县一级,负责抓捕罪犯的称”衙役”。衙役人数不多,大概有十几人,分两个班,每个班的班长称”班头”。 在县里,都头是县役的通称,即凡是县里的衙役,都可以称为都头。这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一词,以对县役们表示尊重。 所以,武松等人实际上也就是县里的一个衙役。 需要说明的是,武松还是一个”步兵都头”。 步兵是国家正规军的一种。正规军分步兵和骑兵两种。宋朝的县一级既没有”都”这个军事单位,就更谈不上”步兵都头”这个职务了。所以,武松这个步兵都头究竟是什么职务,其职责权限是什么,就又是一个未解之谜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很遗憾,武松在宋朝什么官都不是,他的“都头”是吏,不是官,没有编制,没有品级,不过若从其岗位职责来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治安大队大队长(临时工)。

军队中的都头

北宋禁军中有都一级编制,属于最基层编制,以百人为一都(满编),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连,都的正副长官是都头、副都头,相当于连长、副连长。

不过禁军中的都头属现役军官,正式编制,吃皇粮,发福利,待遇还是不错的。

衙门里的都头

武松担任的不是禁军都头,而是阳谷县都头,这个都头和禁军都头有天壤之别。

按照北宋官制,县级官员只有知县(县令)、主簿、县尉、县丞这几个,他们是国家干部,有正式编制,吃财政工资,任免都是中央组织人事部门说了算,州和县本级无权干涉,比如主簿虽是知县的副手,但由中央任命,知县(县令)无权任免。

与屈指可数的几个“官”相比,“吏”是县级政府广泛存在,并且承担着县衙绝大多数事务性工作,比如收粮食赋税、治安巡逻、保管公物、驱使奔走、县衙打杂,等等,我们在古装剧经常看到的“衙役”好像只负责县官升堂时喊“威武”或者打板子,实际上述所有给县衙卖命干杂活的人都称为“衙役”,喊“威武”或者打板子的差事算比较轻松的。

县衙正式官员极其有限,县级事务几乎都要靠吏,担任吏职的人是不固定的,由县衙根据强硬摊派,由当地百姓充任,有些类似强制服兵役,因此也叫吏役、差役、职役。

衙门里负责治安巡逻、辑捕盗贼、防止烟火的吏被称为捕快,他们的头头叫捕头或班头,也是吏职,衙役人数不多,大概有十几人,分两个班,每个班的班长称“班头”,但宋朝衙门里并没有“都头”这个吏职,武松担任的应该就是“班头”,算是一个捕头小队长。

吏由各级衙门差派,县里自己说了算,因此阳谷知县才对武松说:“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并立刻“唤押司立了文案, 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如果“都头”是“官”,知县是没有资格做主的。

官与吏有天壤之别,除中央和州一级吏职有1-5%的概率转官,县里的吏职没有任何机会转官,他们在县衙里干一辈子,工作再出色也难逃“胥吏贱职”的身份。

有人把武松这个“都头”比作如今的县公安局局长,无疑是完全错误的。

先不说武松是个吏,身份跟官差十万八千里,就算从实际职责看,他也不是公安局长,因为在县里分管治安工作的是县尉,县尉才相当于副县长兼公安局长,武松充其量只能算县尉属下的治安大队大队长,还是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县里随时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事实上,《水浒传》里的好汉大多是最底层的百姓和混混,即便在官府有差事,也都是临时工(吏职),比如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宋江的押司、鲁达的提辖、戴宗的节级……他们承担的职责或许可以比作如今的官职,但终其一生,也没有做官的可能。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刑警队长。

其他网友回答

武松是水浒中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的事迹让我们觉得很震撼。很多人觉得他是水浒中的绝对主角,因为他的形象十分鲜明,有一种立体感。他是个身材高大的人,与他的哥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且他的脾气也要比他的哥哥大很多。很多时候他因为自己的暴脾气做了很多错事,但是也因此而受益,就像是打虎那一次。

当时的店家说,自己店里的酒每一个人都只喝得下三碗,武松一听就觉得这是看不起自己,一定要搞出点动静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于是一股脑喝了十八碗,还去走了大家都不敢走的山路。当时的武松不觉得有什么害怕的,可是看到了公示之后他确实怂了一下,后来是硬着头皮在逞强。后来他遇到了猛虎,凭借着自己的天生神力打死了老虎,不仅立了威风,收获了大众的认可,还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赏赐,成为了阳谷县的一个都头。

后来的事迹我们都知道了,武松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家,身边还有了一些小跟班。当时的朝代有四个等级的君子,分别是像,季,指挥和都。所以都头就是最后一个等级的头领,手底下大概管着一百来号人,和现在一个连的人数差不多。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都头都管着一样的兵,有的人管步兵,有的人管骑兵。

听起来他的官职还是很大的,所以当他回到家之后,武大郎表现得十分开心,潘金莲更是对他十分谄媚。虽然在这之后武松杀了人,但是念在他有官职在身,他的处罚也不是很重,只是一个发配而已,换成别人就是以命偿命了。在他犯事一次之后,他的暴脾气依然不改,反而在酒醉之后打了蒋门神,砸了岳阳楼,这下子官职不除也就说不过去了吧,所以他最后成为了一个平民。

梁山上很多好汉的出生都不好,有的人杀过人不说,有的人之前就是土匪,相比之下,武松比他们多了一个英雄的称号,还曾经被景仰过,风光过。不过武松是一个不喜欢做官的人,他在结束了南征北战的生活之后,并没有接受朝廷的赏赐,而是选择削发为僧,这让很多人意想不到。佛门是一个清净的地方,而武松又是一个风风火火的性子,这样的反差让人接受不了,不过当时的梁山好汉几乎都牺牲了,武松应该也是在断臂之后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