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曹操努力一生为何最后仍然无法统一三国?他的最大缺点是什么?
优质回答:
曹操一生不坐皇帝,努力结果,是错误的,不是代表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人民是要求推翻大汉统治的。
东汉未期,不论是张角领导黄巾起义,还是其它农民暴动,都把矛头直接对准东汉最高统治者,己经把东汉统治打得分崩离拆,溃不成军。谁去维护,都没有结果,做为维护大汉权威的曹操,表面上是维护中央集权,实际还是违背大众利益和打算,他被当时众多英雄己经认为自己拥护新的名主,不去推翻汉朝是错误的。
荀彧,郭嘉,程昱,和众多军事将领都抛弃过去老主子,去为曹操出谋献计拚杀卖命。大家智计百出,英勇无畏以为真遇名主,青州,兖州,扬州,徐州,一百万暴动农民主动投降,护立他为兖州主子,刘备也投降过来。他顺利战胜袁术,擒获吕布。使袁绍的河北败亡,辽东乌桓王投降,南征席卷荆州,横扫关中汉中?马超韩遂的凉州联军一败涂地。都以他能带国人领走出黑暗统治。他们流血牺牲,不图福贵。并不是为了那个无用汉献帝。
到了曹操当上魏王,孙权归顺后,刘备再夺益州,大家都以为能改换朝代。曹操还是再干,维护刘家的统治,当刘家的走狗。致使百姓失望,英雄叹惜,汉中失败,许都,扬州叛乱重起。关羽是原来南郡江陵太守,号令四方反抗朝廷,又一次大规蟆叛乱起来,臧霸也不服朝廷领导。从此失去全国统一,产生个个霸主,都不承认他,维护大汉政权合法,江东孙权,益州刘备,都认为原先跟他是推翻大汉政权,更新社会政治,才能制上分裂。可惜曹操还是高举维护大汉旗帜。因此到处碰壁,朝内朝外不得人心。气得长久头痛脑涨。外杀杨修,内杀小妾无故杀人懈气。
曹操这是守小节,犯大义。世人认为腐败汉王朝必败,他拚命卖力,却高调地歌着维护大汉的统治,完全背离大家初心。刘备正面对抗,从益州牧地位起兵夺取汉中,孙权真诚要他坐皇帝,才能统一国家,建立自家政权更新政治,没有必要再去维护那个腐朽政权,他百般烂言都是不听。满朝文武也要他当皇帝。连汉献帝都授予天子礼仪。
当时最早跟随他创业,为他奋斗不怕杀头,对面吕布陈宫叛乱夺取兖州,为他保留不根本三城程昱,力主曹操当皇帝,不听后,也直接罢工回家。陈群,桓阶代表大家上表说。
汉自安帝以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直至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己久尽历数文以终非适今日也。
可见大家对他失望之大。
人家程昱,就是最早劝曹操要早早杀了刘备的人,要他当上皇帝的人,就因为曹操图虚名,害大局,本来应该是曹操早就首先唱仪散家财,举义兵,天下纷纺响应,反对大汉统治者,刘家不能再当皇帝的人,他却改变志向,违背初心,人们那能再同他一心,杨修劝他回朝为帝,他杀了人家。所以他因而失去民心。不能统一全国。
他有干般权术,万种谋略,干着违背人民盼望之事,必然无法再创大业。陈群继续说道,
是以桓,灵之间。是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远处称臣,此天人相应,异气齐声。臣愚以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丧天知命无所与让也。
应该是符合当时群臣心愿情景的,他守小节,违大义。图虚名,留大祸。难怪天使子孙都为短命,使命让与司马家人,难使曹家统一天下。
同样天下大乱,耿弇首先劝说刘秀当皇帝,说不然大家心散了,就收不回来,刘秀早早当上皇帝,高举新的旗帜,扫平天下,统一全国。可惜曹操守小节,坏大义,到儿子当皇帝,天下人己失望,三分鼎立形成,再难更改了。
赤壁之战前,以张昭为主,绝大数人员都是希望天下统一。孙权两代人,也是希望更新换代之人。父亲孙坚逼死荆州刺吏王睿,杀死南阳太阳张咨。失败之后,还是直接领兵一路冲杀到达汉家政治中心洛阳,要攻破洛阳,要灭刘家统治。使之董卓把朝廷西迁长安的英雄。又回军攻打刘家的基础骨干刘表,才战死杀场。
哥哥孙策,渡过长江,攻击打败大汉扬州刺吏刘繇,大将于糜,张英,再破会稽刺吏王郎,吴郡太守严白虎,攻击大败庐江太守刘勋,和刘表的大将黄祖。直接干翻刘家江南统治地位,并与曹操结成联盟反对朝廷,连络曹操结成女儿亲家,当赤壁大战前夕,孙策被仇家刺杀,病重临危时,孙策遗令张昭可以全权处理国事。遇到危难可以取代孙权,有自行取代处置国事权力。张昭是主张归顺曹操的,可是孙权是听到曹操己经成为刘家朝延的走狗,立马与鲁肃,周瑜这些青年人,不怕牺牲。以少抗多,有共同志向。就是要做改天换地作英雄,成功地抗击曹操的大军。致使赤壁胜利,天下三分。这些难到不是真的历史,不是曹操守小节违大义的过失,致使国家不统一的大过吗?
刘备看到曹操当魏王,有改天之志也上表投降,成为荆州牧。直接收复孙权的荆州南郡江陵。又在实感曹操还是当朝廷走狗,又与孙权连盟,划定湘水分界,甘愿失去长沙,零陵,武陵。不是舍家为国吗不是这样吗?以后直接夺下汉中才真正独立。
所以因为曹操,守小节,违大义。抗拒历史潮流,使他机会多多,却一次次从面前溜走,没有象刘秀一样旗帜鲜明,大家齐心协力,共创历史未来的大英雄。
刘秀个人智慧,决策能力,武装力量,差他干倍,顺应历史潮流方向,当上皇帝后。也顺利地统一全国。而曹家逆天而行,子孙短命,曹爽无能让权,司马家族人以此专政,使天下又一次统一。不是人民利益所在,大势所趋吗?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最大的缺点就是多疑,但影响他统一的不是多疑,而是不断顺风顺水之后所引发的骄傲自满情绪。
当他统一北方时,这种情绪就渐渐产生了。当他接受荆州刘琮投降时,这种情绪就达到了顶点。主要表现为很难再听进谋士的意见。
在史实中,就有人建议拿下荆州后,先放缓脚步,稳定了荆州的局势再考虑东吴的事情。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这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贾诩给曹操的建议,先安抚和发展荆州,荆州搞好了,东吴自然就臣服了。虽然实际上东吴未必会自动臣服,但至少不会由赤壁之战的失败,到手的荆州也不会吐出2/3。
史书中赤壁之战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演义这个过程和细节就非常清楚。主要表现在两件事情上。
一是对蔡瑁、张允两个水军都督的处理上。蒋干盗书,曹操中了周瑜的计策,斩杀了自己两个水军大都督,但事后马上明白自己是中计了。
曹操之所以中计就是这种骄傲自满的情绪在作怪。也就是说曹操有些飘了,在他看来没有蔡瑁、张允的这两个臭鸡蛋也能做出槽子糕来。这要是换做以前,对抗袁绍他处于劣势时,曹操是万万不敢这么随心所欲的。甚至明知道那些人暗中写信勾结袁绍,他都选择了放过。为什么?那个时候他还没有骄傲自满的资本啊。
另外一件事就是对东南风的判断上。庞统献连环战船的计策,其实当时程昱和荀攸两人就提出了如果遭遇火攻该如何的质疑,甚至东南风起的时候,程昱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但这些都被曹操以自然常识给否决了,他现有的这种状态很难让他并产生威危机意识。横槊赋诗醉酒杀死扬州刺史刘馥,更是堵住了谋士们的建言之口。也就是程昱这样的元老敢说说建议。
赤壁之战失败之后,曹操曾痛哭郭嘉郭奉孝。在曹操看来如果郭嘉在,会及时劝谏他,不会让他有如此的惨败。这个只是曹操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即使郭嘉活到了赤壁之战,也给他提出了意见。以曹操当时骄傲自满的状态,估计也很难听进去。程昱的分量难道远不如郭嘉?程昱的话都听不进去,郭嘉的就能了?
那样如果再败了,曹操又该哭谁呢?
其他网友回答
差一点,几乎差一步就可以完成了,天下只剩下一股最大最强的势力,那就是江东孙权。
孙权手下能臣如林虎士如雨,周瑜鹰扬,丁奉虎步,爪牙可任者如黄盖者不可胜数,如徐盛,甘宁,潘璋等均有死节之勇。
54岁的曹操以天下一统为己任,仍不具天时还不是时候,逼得太紧出了大事,在天时地利人和全不占的情况下断然出击,促进了孙刘结盟的形成。
曹操纵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纵然兵多将广,然在赤壁一隅并不具备完全优势,且在水军建设上略具下风,水上用兵一旦丧失舟师之利,想不失败也是很难的。
谋士贾诩洞若观火,看中了不利之处,循循在一边劝,怎奈曹操挟荆州不战而胜之威,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
“多算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曾经注过孙子的曹操在这句话下面注释说,“以吾道观之矣”,拿白话讲就是拿这些道理来判断胜负。意思至明无误,打仗用兵在决策筹划阶段,即要多想不利条件,在此条件下就敌我双方实力要客观冷静地做出一个综合对比,以便用于作战指导,先决定打是不打。曹操呢?完全听不进不同意见,高估了己方兵多将广,少算了北方之士不习南方水土的不利,少算了新得荆州水师人心未服不为其所用的不利,少算了东风有可能劲吹的不利,多种不利被少算或不算,加上有点飘飘然的小傲骄,轻易就相信了黄盖的诈降,就这样多种不利因素加在一起,战场整体实力发生了倾覆性的变化,一把火把个人矢志一生追求的统一大业之梦烧了个干净。
如果不是这样急,听得腹心之士一句劝,先稳定了荆州再下江南,天下一统正会在曹操生前实现,而不会抱撼终生。可惜了英雄一世的曹操,永远给后世留下了一座烧红的山。作为军事家的曹操,缺点在骄傲,可见一时用兵谨慎容易,一生一世都谨慎难而又难。
其他网友回答
曹魏集团的综合实力三国中最强。在汉中战役之后,曹魏集团开始休养生息,无论是经济实力,农耕人口,兵役人口等各个方面都是领先的。待以时日,曹魏集团将不战而胜。诸葛亮也是洞察到了这一点,所以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而曹魏没有算计到司马氏的篡政,只能遗憾了。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滴说,就是当时世人对曹操误解颇深,没有形成天下能人异士大部分归心,最后形成三方实力互相抗衡,也就谈不上统一中国。到了司马氏家,实力已经逐渐拉大了,势力天平已经倾斜,所以,是历史的过程和形势决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