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突然读懂了一首诗词是什么感受?
优质回答:
突然读懂了一首诗,心里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他网友回答
一首好诗呈现在我眼前,第一感觉眼前一亮,连着神经颤动,连声叫好。若网络上诗词马上点赞或加以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即有对统治阶级无情的鞭挞和控诉,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即有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礼赞,也有对朝代兴衰变迁的感叹;即有对豪情满怀的热血儿女的颂扬,也有对普通百姓爱恨情仇的再现。
假如生活中没有诗歌,人们的生活会是多么地乏味,就好像黑夜没有月光。读一首好诗,就像看一幅名画,听一首名曲,不但可以陶冶情操,亦可感悟生命的真谛。而读懂一首好诗,就象与一位高尚的智者谈话,一时心智俱开,受益匪浅。
但凡一首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诗歌,无不是诗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诗者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灵世界的体现。这些,都是诗歌所独有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表达的。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以说,每读懂一首诗词,都会与诗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乐其所乐,悲其所悲。
初读不解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首词,突然之间我读懂了它,个中滋味一瞬间涌上心头。今天我来和大家谈一谈我的感受。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是南宋词人蒋捷所作。蒋捷所处的年代,南宋末年,元代初年,那个年代社会动荡,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词人一生颠沛流离,晚年的他孤独寂寞,他暂居一座寺庙中,在一个雨天,想想自己的一生,回忆自己的少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不觉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词。
词开篇点明时期,少年的他在歌楼之上,夜晚时分,室内点着红烛,罗帐之中,听着一滴一滴的雨声,好不惬意,安然。这种年少不懂忧愁,歌楼,红烛,昏罗帐,三个词写出了少年的美好生活。壮年的他,因为生活漂泊不定,在江上一艘随波逐流的客船上,江水很宽,一声声大雁哀鸣,这雁还是断雁,离群之雁,寒风凄冷。断雁,西风都用来渲染凄凉之感,诗人的生活也如同这江上摇摆的小船,没有着落,漂浮不定。下阕写此时的自己已是老年,两鬓斑白,只能寄居在这座僧庐里面,这些年经历的悲欢离合一下子像潮水一般涌来。只有词人自己才能体会这种滋味。僧炉,双鬓随着时光流逝早已经斑白得如星星。年老体力大不如从前,容易失眠,又在这样一个雨夜,一直坐到天明,耳边听着的是点点滴滴的雨声。
同样,在这样一个雨夜,我读到了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这时候,我一下子呆住了,一动也不能动,一遍一遍的读,仔细品味这首词。仿佛我置身其中,浑身上下好像每个毛孔都张着。一身的鸡皮疙瘩。窗户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一点也听不见了。心酸,苦楚,这滋味如潮水般涌来。头脑中苦苦寻找,想找一个词来代替。这些年的风雨漂泊,人生一事无成。泪眼朦胧中,恍若回到故乡。这回不去的老屋,院子里已长满杂草,却听不见爸妈唤儿声。多想听一句母亲的呼唤,“回家吃饭了!”眼泪在眼眶打转,看见了我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天上还好吗,有谁陪你们说说话?我又看到了我的星儿,可怜的孩子,你吃得好吗,穿得暖吗,有谁来照顾你的生活,愿天堂没有病痛折磨你。眼泪落下,我就这样静静地坐着,任思绪飘荡,“一滴”,“两滴,“三滴”,数着雨滴,一直坐到天明。
少年的我,河边钓鱼,小溪里摸虾,屋檐下掏麻雀。有爸爸妈妈,哥哥的陪伴,无忧无虑,每天就是和小伙伴三三两两,前街转,后巷里闹,上学归来,书包一扔,撒开腿狂欢,遇到雨天,也不想回家,躲在屋檐下,或者找个小房子,看雨流听雨声,每每看着别人雨中赶路狼狈的样子觉得真有趣。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雨天,躲在邻居家的小棚子里,邻居家在大街上卖冰棒,就临街支了一个小棚子,那天雨下得很大,看着大街上雨水很快从高处漫下来,形成小河,而这个小棚子却有些漏雨,雨水顺着脖子屁股流下来,雨点就噼噼啪啪敲打着棚顶,那种感觉至今难以忘记,令人回味。那时候没有喜欢上诗词,没见过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相信就是读了,也根本不懂其中含义。
结婚以后,正值壮年的我,大学刚刚毕业,分配进入工厂工作,每天中午,都回家和爸爸一起吃饭,爸爸在家编筐,妈妈每天赶集,去集市上卖,妈妈每天收摊很晚,都是在集市上吃了午饭再回家。中午我就和爸爸两个人吃饭。有一天中午,下雨了,我赶到家中,老爸早已从雨中抢了一些干柴,炉灶里生起了火,灶火映照着他的脸,我赶紧抢过来干柴,坐那里烧火做饭。屋檐下一滴一滴雨点落下,打在地上四处飞溅,我望着我那弯腰驼背,正在使劲编筐的父亲,想着妈妈此刻躲在什么地方避雨,这雨滴敲打之声,让人听了烦躁。这不正是这首听雨壮年时的感受。我和家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现在的我马上就要到五十岁,双鬓早已染白,浑浑噩噩已经历人生大半。爸爸因为心脏病,早已去世多年,妈妈因为意外落下重伤,在住了一年多的院以后,还是离开了我们。我也因为国企改制,下岗了,生活万事不如意,想想真的很无奈,很心酸。人活这一辈子,生活太苦了,我苦命的星儿因为脑病,折磨了他十多年,也离我而去,就在今天,同样一个雨夜,我突然读懂了这首词。可能大家的人生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酸甜苦辣体验各种滋味。大家都会经历过一些事,一些人。读了这首《虞美人.听雨》,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十分愿意与您探讨读这首词的体会感受。感谢大家。
这篇文章是我昨天写的,因为这是我参加头条课堂的最后一道答题,给我打了95分,编辑让我再增加实例,多论述观点,因为我刚刚来到头条几天时间,对于如何发文,发布,编辑还不很熟悉,敬请谅解,就重发一次吧。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我来说,倒是真有突然读懂一首诗的深刻感受。那感觉是眼前豁然开朗,阳光明媚,欣喜若狂,还有对古诗人满满的敬意啊!举列来说吧:
曾经我一直理解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中“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表示相逢恨晚,造成爱情上的遗憾。后来一次看诗词典故时,才知道并读懂这首《节妇吟》哀怨凄美诗的真义。
张籍,字文昌,苏州人,唐贞元十五年进士,官拜太常寺太祝,迁秘书郎。后经韩愈推荐,得为国子博士等官职。许多当时的名士,都乐于与他同游。在东平这个地方,有一位李司徒师道,父子三人,割据一方,是当时最为跋扈的一个藩镇。李师道非常仰慕张籍的学识,很想罗致徵聘他,来为自己效命。
张籍虽是穷官,却淡泊名利,更不愿与乱臣为伍,常以诗歌自误,逍遥而自在。张籍不便正面拒绝李师道的徵聘,所以,写了一首《节妇吟》,寄给了李司徒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在字面上,这是一首哀怨凄美的诗,表示对他人的深情厚意,因为时与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绝之意。而在当时的张籍,这首诗的用意,是婉谢而不愿就聘。李师道看了,也只好就此作罢,不再勉强了。
不得不说张籍的智慧、才学和情商之高,让人佩服、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