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赵明诚真的爱李清照吗)

网友提问: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真爱吗?

优质回答: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文学家,她不幸而充满遭遇的一生,和南宁后期动荡激烈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她高超的诗文成就以及学术水平是其他封建女性无法比拟的。她的一生,是愁的一生,这种愁是时代精神、个人命运、文化传统的结合体,是古代愁情结的天然结晶。她与赵明诚的婚姻,早期是幸福的,后期则遇到了不能生育,赵明诚纳妾的问题。赵明诚纳妾之后仍无生育,也就说明并不是李清照不能生育,不能生育的是赵明诚!这点赵明诚自己应该是清楚的,所以在后期选择了回归家庭,与李清照重新过上了平稳的夫妻生活。李清照在痛苦埋怨之后,失而复得,然而幸福对她而言实在太短暂,八年之后,赵明诚意外病逝,李清照在悲痛中写下了一首首对赵明诚的生死恋歌。从以上情节来看,李清照和赵明诚虽不是幸福婚姻的完美典范,但也可以说是一场有始有终的真爱。

李清照生长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李格非传》),为“后四学士”之一,有《洛阳名园记》等传世。母亲王氏,相家女,亦能文。清照18岁(1101年)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今河南开封)。赵父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第二年(崇宁元年),李格非列元祐党人籍。清照上书时为尚书右丞的公公求救,遭到拒绝,因此写下“灸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斥责他的冷酷。赵挺之曾两次弹劾苏轼,而李家与苏轼有渊源关系,政治上的派系不同,斗争如此激烈,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太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逝世,死后仅四个月,因为蔡京的忌恨,赵家就被追所赠官,落职。受此影响,赵明诚和李清照不不得回老家青州居住,这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是他们夫妻感情相对稳定的时期,远离了政治的旋涡,集中精力于学问。

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记载了她与赵明诚婚后幸福的生活场景:“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说明李赵二人的夫妻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政和七年(1117),明诚重新出仕,宣和三年(1121)明诚守莱州。而清照仍留守青州老家中,这四年应该就是赵明诚纳妾的时期,而四年过去了,赵家仍没有抱上孙子,就不是清照不能生育,问题出在明诚身上无疑。

宣和三年八月,分隔四年的夫妻再次相见,李清照从青州来到莱州,这应该是得到赵家和赵明诚的允许,也就是明诚本人和赵家都明白了无嗣的责任不在清照,是他们错怪了她。所以,既然赵明诚命中注定无子,那选择门当户对,有共同语言的元配妻子,当然是明智也是合乎情理的选择。从这年以后,赵明诚虽然仍在外地做官,但李清照有时会回青州照顾家人外,大部分时间都跟随在赵明诚身边。靖康元年(1126)明诚守淄州时,得刑有嘉出示的白居易书《楞严经》:“因上马疾驰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说明夫妻二人又回到了诗酒相娱的幸福时光。

而在赵明诚内心,由于他纳妾,冷落了李清照四年,回归家庭之后,他始终是对清照有愧疚感的。以至于赵明诚死时“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金石录后序》)说明赵明诚真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了他给李清照带来的心灵伤害。死前以临终留诗的形式,表达对李清照的爱。

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不幸病逝,让李清照的幸福戛然而止!如果说在青州这几年,虽受冷落但至少还有一个人可爱的话,这一次她是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祭赵湖州文》)“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可见对她的打击有多沉重。

但是,李清照并没有被灾难击倒,而是坚强地对抗命运对她的折磨。夫亡后,她辗转流亡,平生所积金石古籍书画,零落殆尽,最后寓居浙江金华,并以顽强的毅力从事学问、写作。晚年同其他爱国作家一样,指评时事,关注社稷国家,并写下了一首首对赵明诚的生死恋歌。在这里录一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其他网友回答

要像说明她们两个是否真爱,用李清照晚年写的一首非常出名的词来回答最有说明力。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⑾,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看了这首诗,也做了翻译,但是我们要真正读懂,从这篇作品中找到他们真爱。我觉得还需要了解李清照的背景和这篇词的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这篇作品就是她晚年写的,体现一种感伤,孤苦的情调。当时正是宋和金兵激烈交战的时期,她的家族也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混乱中,他的丈夫赵明城远近闻名的鉴赏家,收集了很多古董文物,由于受到诬陷,不幸去世,名誉受到诋毁和诬陷,为了挽回家族的声誉,挽救他丈夫的声誉。李清照就用最笨的办法,携带家眷和多年来辛苦收集的古董,跟随被金兵追赶的宋高宗赵构一起逃难。想用这个方法证明对宋朝的忠心。一路颠沛流离非常艰辛,从绍兴、到宁波,在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绍兴。一路辛苦只是想证明她这个单身女词人的清白和忠心。可是皇上也在狼狈逃难,怎么可能看得到或者关心这些。于是经过亲戚的劝导她结束了流离。这个时候她已经接近五十岁了,想过一种安定的生活,于是就接受了一个军队的财务人员的求婚,在当时,一个出身宦官家庭的上层女子再婚,一定会受到上上下下的指责和嘲笑的,但是李清照不怕这些,表现出了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敢。可是万万没想到这个丈夫竟然是个不良之徒,他以奸商的目光看上了李清照家中的古董文物。所谓结婚只是诈骗的一个手段,等到文物到手,于是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这个奸商叫“张汝舟”,可怜到极点的李清照在三个月后忍无可忍向官府提出上诉,要求离婚。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关押一段时间。李清照知道要被关押也要离婚,结果是离婚成功。后来不少学者为了保护李清照的名誉,否认李清照曾经再婚和离婚,但是这个就是历史,是很难磨灭的。女诗人就这样悄悄的进入了晚年。于是就有我们能真正读懂她了这首晚年写的《声声慢》了。读懂了她们的真爱。很是感慨古人太浪漫了。

其他网友回答

后人讨论古人的感情,往往不靠谱,再加上感情这东西本身玄妙,来去无踪,这时有那时无的。李清照和赵明诚是不是真爱,我个人觉得,得分阶段讲。

未婚前,李清照已经凭借自己清丽脱俗的小词名动京城。赵明诚是名门之后,其父当时官至三品,他个人虽没有李清照才情横溢,却也儒雅文气。元宵节灯会偶然一见,赵明诚便喜欢上了这个气质高雅长相清丽淡雅的女子,而李清照看到他上门提亲,知书达礼,举止得体,不似其他纨绔子弟。内心也是极其喜悦,“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结婚后,分两个阶段。

结婚前期,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赵明诚,一个是名人雅士之女,一个是名门之后,门当户对,长相品貌匹配,我想他们的婚姻一定是轰动一时的美谈。事实也是,夫妇二人才情俱佳,琴瑟和鸣,此时传出来的诗词佳话不少。平时二人游玩猜书对饮,赵明诚出去做官,李清照写下了大量的相思之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梢,又上心头”等等。真是浓情蜜意,羡煞旁人。这时自然彼此真爱。

结婚后期,李清照不会生育,再加上社会上大环境,赵明诚也开始豢养歌姬小妾,感情上疏远李清照,李清照这样刚强的女子,心里不会没有芥蒂的。及至后来赵明诚逃离叛乱,被李清照指责嘲弄郁郁而死。我觉得再说二人之间是真爱就太牵强了!

最后,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孤苦无依,凄凄惨惨戚戚,思念的情感绝对是真的,后来她被另一个别有用心的男子欺骗再婚,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感情还剩下多少,你们可以想见。这时候,再说他们真爱,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我是一念淡然,希望大家喜欢我写的东西,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_^^_^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是真爱,因为他们兴趣一样,都是有才,又相互的吸引公同发展自己的事业!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人觉得他们是真爱,在外地做官的时候,偶然机会得到了白居易的亲笔书写的《楞严经》还要拿回去跟李清照共赏,足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情感。我觉得他们是一种知己般的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