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高智商的杨修,为何会被一直爱才的曹操给斩杀?
优质回答:
才华横溢但无深谋远虑的人极容易犯两个错误——人前爱炫耀,人后不自省。
更致命的是,这两个错误往往是有一就有二,越爱炫耀就越不懂得自省,越不懂得自省有机会就越爱炫耀。
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会怎样?
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个鲜活的例子,上千年过去了,一说到杨修之死,总有多种说法,总而言之,这个聪明人是怎么死的,答案不确定,也不唯一。
其实这正是杨修的悲哀之处,他不是死得冤,死得有争议,而是死得太难看——
如题所说,杨修的确是智力过人,机敏善辩的聪明人。有人结合他后来的悲惨下场,可能会说此人算不上真聪明,顶多是个小聪明。
这种看法其实不客观,也未全面理解小聪明的要命含义。此话怎讲呢?小聪明有两类,一类是小才小聪明,另一类是大才小聪明。小才小聪明一般闹不出人命,真正能闹出人命的是大才小聪明。
因为大才小聪明最终呈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一步步走向死局的过程。就拿杨修来说吧,他要只是个小才小聪明,曹操才没那些功夫去搭理他呢,说得不好听一些,想招老板恨,他都没有机会。
但你看杨修,他在起初的很长一段时间,是很有大才,很得曹操赏识、重用的,否则曹操也不可能让他干”总知内外“的主薄一职。
因为曹操的赏识重用,杨修得意时有多风光呢?
不光占据显位,曹植引他做心腹谋士,就是曹丕也争相与之交好,用炙手可热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然而,此人大才小聪明的致命伤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暴露出来的。
他是越得意,越得瑟逞能,丝毫不懂无限风光是险峰,越是这样越要深谋下去,远虑起来的道理。
他都干了什么呢?
最让曹操愤怒是他搅和进了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之争。无论在哪个朝代,这都是足以让臣子掉脑袋的大忌,可杨修呢,是一次次地卖弄自己的才华,为曹植献计献策。
史书中记载的一幕其实早已预示了杨修的下场,曹操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去信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恨意很明显,杀机也能嗅到。
说到这里,必须提一提杨修的父亲杨彪。杨家是当时的名门世家,杨彪是正统的儒学家,曾任尚书令。自汉献帝被迎到许昌后,此人就对不拘小节、锐意进取又雄心勃勃曹操颇有成见、看法,简单说,跟曹操政治立场很对立。
重用对立阵营的世家子弟,这一点足能说明曹操的唯才是举,可反观杨修却丝毫没有人后的自省,不仅没有,还犯大忌,卷进漩涡,炫耀才华。
一般人卷进储位之争,况且人头都难保,何况杨修这种背景有硬伤(杨修背景上的硬伤还有一点,他是袁术的外甥),个人又占据显位的得意之人呢。
看看这个过程,杨修是不是一犯炫耀之病,二犯毫无自省之病。
不杀,何以彰威严,绝后患。
遗憾的是,即便如此,杨修依旧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凶险,相反还一再耍弄小聪明。
这是个什么概念?
雷已经自己埋了,接着自己还要把导火线装好。
杨修装的这导火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鸡肋“事件。
曹操进兵失利,正为是否退兵举棋不定时,随口吐了”鸡肋“二字。此二字一出,杨修根据曹操以往的行事规律,推断出曹操已决定退兵,竟擅自在军中散布退兵言论,私命兵士收拾行囊,开始做撤退的准备。
在曹操眼里,这就不是单纯耍炫耀小聪明那么简单了,分明是祸害了军心,动摇了军中斗志,加之杀心已埋,曹操当然要以此问罪,痛下杀手。
杨修死的冤吗?
死得刚刚好,无论无何也逃不掉。
就像他最后领悟到的那样,自己早该死了。
至于另一种说法,说曹操杀杨修是嫉妒杨修的才华,这明显有抹黑曹操之意。
曹操的心胸若狭隘至此,怎可能乱世纵横,问鼎中原。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长久以来的流行说法,杨修就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言多必失,他的大嘴巴多次戳中曹操的痛处,因此被杀,还留下了诸如“鸡肋”这样的经典段子。
但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和真实历史中的还是有很多出入的。
在历史上,杨修为何被杀,其核心原因就是“杨修姓杨”。
杨修这个“杨”当然不是普通的杨氏,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门阀——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一样,也是一个“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杨震、儿子杨秉、孙子杨赐以及曾孙杨彪。而杨彪,正是杨修的父亲。
更可怕的是,杨修还是袁术的亲外甥,也就是说,杨修身上同时兼有汉末三国时代最显赫的两大世家的血统,在那个时代杨修就是天字第一号的世家子弟啊。
偏偏杨修还介入了曹操家的立储之争,在历史上,杨修是曹植阵营的重要谋臣之一。如果曹操打算立曹植也就罢了,当曹操决心立曹丕为储后,杨修以及他身后代表的庞大家族势力就成为了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得为他去世后的政局操心啊,万一杨修帮助曹植颠覆曹丕的统治呢?
更重要的是,杨修在历史上一直有“忠汉“的色彩,万一杨修帮助曹植上台后,破坏曹操“以曹代汉”的政治安排怎么办?
这些,当曹操决心杀杨修时,应该都是萦绕于他脑中的忧虑和动机。
杨修此人,不得不杀啊!
其他网友回答
杨修被曹操杀掉,终极原因是他过度参与了曹操继承人选择问题,有其取死之道。
历来帝王的继承人问题,都是极端敏感的。参与到其中,成功了固然收益很大,但是如果失败了,轻则一蹶不振重则丢掉性命!
不幸的是,杨修属于失败者!
杨修是太尉杨彪的儿子,很早就到了曹操的幕府中,主要负责文字工作。这个人是很聪明的,学识也相当不错,曹操开始的时候比较欣赏他。
但杨修凭借着聪明,开始跟着作死的节拍啪啪啪。
有人送曹操一盒酥饼,上面写着“一盒酥”,杨修让大家分着吃了,他的解释是: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啊,当然要分着吃。
曹操笑了笑!
曹操修花园,验收的时候在门上写个“活”字,大家都不明白。杨修说:门内加活,是个阔字,丞相是嫌门太窄了!
曹操又笑了笑!
曹操带兵打仗,长时间没取胜,继续打没把我退兵又可惜,正好部将请示当晚的口令,曹操说了“鸡肋”二字。杨修告诉大家赶紧收拾东西,丞相要退兵了。“鸡肋”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曹操命令士兵:杨修乱我军心,杀!
表面上看杨修是因为妄议军机被杀,其实曹操心里已经很讨厌他了,因为杨修参与了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即位人争夺战。
杨修帮曹植取得曹操的喜爱,用的还是小聪明。他摸准了曹操的风格和脾气,每次都把曹操要问的问题写出答案交给曹植。这招开始灵验,可有一回曹操把问题的顺序改变了,曹植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按杨修的答案顺序回答。
曹操一查,是杨修做的手脚,对杨修印象十分恶劣。
曹丕和谋士商议事情,为了掩人耳目总用鹅筐装着谋士进出府邸。杨修知道了,就向曹操告发,结果曹操一查,曹丕早有准备没被抓现行,曹操认为杨修挑拨父子关系,更恨杨修。
诸如此类的事很多,曹操最后放弃了曹植,杀了杨修!
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杨修!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其他网友回答
杨修的下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领导的心思你可以测,但不能到处显摆。惹领导讨厌,特别曹操疑心重,不杀杨修那才奇怪呢!
其他网友回答
杨修高智商高不高不知道,反正情商很低,脑子经常抽风,被曹操弄死也是很正常。
在演义中都知道杨修是在曹操军营中以扰乱军心而弄死,也都知道曹操对他的杀心也已经早就有了,只是缺少一个理由,而这个正好是一个机会。杨修的狂傲和不收敛一直是曹操就为痛恨的地方,你那么有能耐干嘛不来做我这个位置,甚至还整天瞎搞。
改造园门事件
曹操一开始还是很注重杨修这个人才,但是有几件事情让杨修直接成为必死之人,第一件事就是改造园门事件,曹操对于新花园的改造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写出一“活”字。曹操这人啊,就是喜欢整天糊弄玄虚,假装自己很有才能,经常出一套谜题让人猜测,别人不知道答案之后就会问他,这时候回答让别人震惊一下,有成就感,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大臣们在疑惑的时候,刚刚想要问曹操这个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杨修就来了,说了一句:“‘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这杨修直接将答案透露出来,这样人们就会去称赞杨修的聪明敏捷,而去忽略出题人曹操的心里阴影。在记载中说曹操生性多疑,抢一个这样性格人的风头,谁能开心。况且曹操是大魏集团的老大,伴君如伴虎,谁知道曹操当时什么心情,安奈怒火也说不定。
一盒酥
第二件事情就是“一盒酥”事件,在这件事情上杨修依旧展现出过人的一面,将自己嘴馋的理由说得如此冠冕堂皇。在这件时期上值得注意的是这和酥是塞北送来给曹操的,上面写着的“一盒酥”也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只是标注一个名字而已。
但是杨修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就直接吃掉,这就是大忌,在没有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去将这份食物吃完,还分给众人。
事后还回答:““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这不打脸曹操吗?这已经是第二次有记载的事情,三番两次的逾越作为下属的权限,擅自主张做事情,触碰到曹操的权威。
梦中杀人事件
其实,杨修的“恃才放旷”在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甚至还有一些过分!曹操在梦中杀死侍者,是让人相信他能梦中杀人,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性命。而杨修猜到了曹操杀人的意图,这是一种高智商高情商的能力。
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侍者的葬礼上,杨修竟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杨修这样做,一方面表明他完全揣测到了曹操的心思,这本来就是曹操忌讳的。
另一方面,杨修这样当众揭穿曹操的意图,不是让曹操的一切努力白费了吗?杨修既然知道了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性命,还是要揭示真相,这不是有意让魏王的性命增加风险吗?这能不让曹操记恨吗?杨修这样的所作所为,再一次表明他的情商之低下!
致命之殇
最要命的还是陷入太子之位的争夺中,在记载中曹植和杨修是非常好的朋友,肯定是曹植一党的核心人物。在“出邺城门”事件中,曹操让曹丕和曹植两个人出城,同时跟城门的守门人说不能放他们出去,曹丕到城门之后不放行,转身就退回来了,而曹植到城门发现不准放行之后听从杨修的建议,杀了守门人。回来之后按道理曹操应该发火但是却没有动怒,反而是认为曹植有才能。
直到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这个主意是杨修提出来的,“此计乃杨修之所教也”,曹操瞬间翻脸,“因此不亦不喜植”。
为什么曹操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是不喜欢曹植的性格还是别有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这次是对两人性格的测试,而杨修知道曹操想要测试的原因和动机。
“出邺城门”事件中曹操想要测试这两个继承人的风骨,在三国乱战中,有虎视眈眈的敌人,有暗藏杀机的人臣,甚至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相信。在这种乱世中,需要强硬的手段才能够将手底下的人臣服。想要他们有狠心的一面,而不是儒家作风,这样子在三国乱世根本就活不下去。所以曹操在得知曹植为了出城而杀掉守门人开心,后来知道是杨修所教的时候直接动怒的地方。
这里杨修又一次发生僭越行为,知道结果而不先去申请打报告,直接帮助曹植完成测试。
这就涉及到了太子争夺的问题,杨修明知道结果仍然提出建议,这不是发昏吗?曹家的事情凭什么轮到你管。
这样让多疑的曹操直接想到如果让曹植继承位置,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出现下一个汉献帝,杨修就是下一个曹操。
最后一根稻草
在后来还有一件“作答教”事件,曹操为曹植准备了十几条关于军事策略的问题,曹植对答如流,而背后教给到曹植答案的也正是杨修,足以证明杨修的军事能力有多强。
杨修有这样的军事能力,更加让曹操的怀疑多上几分,曹操担心一旦选择曹植作为继承人,那么曹植要是继续这种情况,一直让手底下的人给出建议,局面是否还能够把控,曹植是否会变成傀儡。
这几件事情直接导致杨修在曹操心中的地位直线下降,但是没有理由去杀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等待杨修出错,最终爆发点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杨修必死
总之,杨修的确智慧过人,有才能。但是依靠着自己的才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控,这就是情商低的表现了,三国那么多有才能的人,上一个这样死的是祢衡,懂得谦虚的人还活着好好的。
杨修作为下属,多次僭越作为下属的权限,自作主张,数次触碰曹操的权威和底线。曹操作为曹魏集团的老大,怎么可能看着一个小丑在自己脸上跳来跳去,更加讳自己的心思被属下看透掌握,还将自己的儿子架空,更不愿意看到以后儿子继承皇位之后这个人还存在,有被篡夺江山的风险。所以杨修必死,死在自己的低情商之下。
点个关注,一起研究分享历史,发现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