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对北宋的影响(宋朝幽云十六州在什么地方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网友提问: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优质回答:

幽云十六州是华北门户,区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以及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宋一直对辽国占据此地耿耿于怀,总想出兵收复。至于原因,大致上有两点。

第一、巩固国防

幽云十六州可以分成两块区域,即山西北部地区和河北北部,分界线是太行山脉。西边的山西北部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和朔州市,因为地处雁门关以北,所以也叫雁北地区。而东边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从燕山山脉一直往南到黄河边,除了有几条流量大不的河流之外,没有其他的阻碍。

后周时期,周世宗曾经夺回了幽云十六州的莫州和瀛洲。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两国约定以白沟河为边界,当年被后周夺回的莫州和瀛州就归了北宋。所以,实际上北宋是占据了幽云十六州的其中两个州的,辽国占据了另外十四个州。并非所谓的十六州都在辽国手里。

不过尽管如此,北宋在北部的防御压力还是很大的。这一点在地图上看得很明显。

地图中很明显得可以看出,宋辽边境从渤海到太行山脚下,全部是大平原,没有任何天然地理的阻碍。

当然了,华北平原有几条河。不过这些河流的流量很小,冬季都会结冰。因此宋辽虽然以白沟河和滹沱河为界。但其实这两条河流没有任何抵挡作用。辽军只要选在冬天时节南下,就可以在宋辽边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突破,然后一路南下攻打开封。

面对这种严重不利的局面,北宋选择放弃一线防御,把兵力全部压在第二道防线,也就是真定、中山及河间三座堡垒。

然而,这三座堡垒看似有用,其实也是屁用没有。原因很简单,三座城池间隔太远,无法做到真正的相互照应。辽军在如此开阔的地形作战,只要围而不歼,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耗也能把宋军耗死。

历史上的澶渊之战、金灭宋之战,都是这种战术逻辑。只要辽军或金军突破宋军的前两道防线,立马就可以杀到开封城下,吓得宋朝皇帝不要不要的。

所以北宋对夺回幽云地区,利用地形优势防备北方民族南侵,有着非常强烈的意愿。

并且,北宋也不需要夺回整个幽云地区,只需要拿回幽州附近的七个州即可。因为长城在山西北部分为内长城和外长城,宋辽边境是内长城。所以即便不拿下云州附近的外长城,宋军也可以利用内长城防御辽军。

因此,宋朝并不需要完整的幽云十六州,只要能拥有华北平原上的七个州,利用燕山山脉的地形,就能使华北平原的边防压力骤然减轻。(不明白的看上图)

第二,转移国内矛盾

其实,北宋真正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并且真正有具体计划的皇帝只有三个: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

这三个人收复幽云的策略还不一样,宋太祖是想花钱赎买,如果赎买不成,就再招募勇士强行收复,结果还没实行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宋太宗是想利用灭北汉之余威,亲率大军强行收复。后来又强攻了一次,两次都失败了;宋徽宗是想利用金灭辽之机,趁机收复,结果就这还打不赢辽军的残兵,最后是借金兵之手才收复幽云。

至于其余六位皇帝,压根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

也就是说,北宋真正有点血性,敢跟辽国硬钢的皇帝只有两个,即太祖和太宗。其余的皇帝嘛,说他们是和平主义者也好,孬种也罢,反正都不敢跟辽国硬钢。

那么,为什么不敢跟辽国硬钢呢?又还要嚷嚷收复幽云十六州呢?

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原之外的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了,几乎可以跟中原王朝平起平坐。

在汉、唐时代,匈奴、鲜卑、突厥都是很落后的民族。即便白送给他们幽云十六州,他们也站不住脚。比如隋末天下大乱时,如果突厥想占据幽云,就凭当时那种天下大乱的局面,谁能挡住突厥占据幽云?

李唐先向突厥借兵,后向回纥借兵;但是这些游牧民族都也没有提出割地的要求,都只是满足于美女钱财。这说明当时的那些游民民族的统治能力和文化水平是很弱的。即便白送幽云给他们,他们也不敢要。

但是到了北宋,情况就变了。辽国治下的幽云十六州搞一国两制,并不比中原宋土要落后多少,也是生产力比较先进的地区。这表明辽国的统治水平在学习中原的过程中,逐步追赶上了中原的水平。

契丹人的这种进步,宋朝方面看到没有?很显然,从太祖想花钱赎买就可以看出,他是看到了。硬钢的难度很大。因此,所谓宋朝想收复幽云,其实根本就是在制造舆论,转移国内矛盾。并不是真正想收复幽云。

宋朝从宋仁宗开始,国内三冗问题严重。早年有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后来又有王安石的变法。政客之间打来打去,老百姓折腾得是苦不堪言。为了转移注意力,让大家不要对现状不满,不要骂当朝皇帝,北宋那帮人对幽云十六州问题是反复炒冷饭。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造势,把北宋自身造成的矛盾怪罪到石敬塘头上。把今天之现状,怪到一个咽气了一百多年的人的头上。

然而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幽云的问题并不在于北宋开国的时候就丧失了幽云。如果北宋强大,辽国弱,北宋自然能收复幽云,并且还能把辽国按在地上一顿猛揍。但问题就在于,北宋自己一身的毛病没办法解决,军队也没有战斗力(想要有战斗力就要对武将放权),拿下幽云那是痴人说梦。

所以,幽云十六州到底重要不重要呢?从战略角度来说,当然是重要的。

但是对于北宋皇帝来说,幽云地区的战略价值未必就有那么重要。因为要收复幽云,靠北宋军事体制之下的军队是不行的,必然要给武将适当的放权,让武将自由发挥。比如北宋西军就是如此,适当的放权后,打得西夏不要不要的。

然而,辽国不是西夏。北宋若要收复幽云十六州,那无异于就是跟辽国全面开战,无异于就要给全国的武将放权。如此一来,北宋的立国政策就会受到动摇,又会出现新的内部问题。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宋朝皇帝宁愿不拿回幽云也不愿意提高武将地位。但是皇帝又不能跟文人士大夫明说不要幽云了,因此幽云问题在北宋就像隔夜现饭一样,内部有矛盾了就拿出来炒,借幽云转移注意力。

后来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别说是幽云十六州,连山东、河北、河东、关中也一起打包丢了。那个时候的宋朝文人谁还提收复幽云十六州?能收复河北都是大功一件,结果也是在打嘴炮,根本没有具体落实过。

其他网友回答

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其中, 幽州是今北京,顺州是今北京顺义,儒州是今北京延庆,檀州是今北京密云,蓟州是今天津蓟县,涿州是今河北涿州,瀛州是今河北河间,莫州是今河北任丘北,新州是今河北涿鹿,妫州是今河北怀来,武州是今河北宣化, 蔚州是今河北蔚县,

应州是今山西应县,寰州是今山西朔州东,朔州是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的交汇处,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它就是横在中原北方的天然屏障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幽州又叫做燕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所以幽云十六州,又叫燕云十六州。这个地方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由于地形复杂,山脉连绵,再加上人工修建的长城,对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来说,几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就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就好像扼住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门,随时可以长驱深入,直捣中原腹地。

那么,幽云十六州到底是如何落到北方游牧民族手里的呢?

李存勖、李嗣源的胜利

公元926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辽国的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第二件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去世,两人死去的时间间隔不足四个月。

这两人都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尤其是军事上都是非常杰出的人才。早在917年,耶律阿保机就曾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进攻幽州,李存勖亲往救援,并于当年八月大败契丹军队,斩首数万计,缴获牛羊、辎重无数,打得契丹人数年不敢南下。

921年,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勾结耶律阿保机,引契丹军南下,结果被其义子王都发现并囚禁,但定州已经被契丹军队包围。李存勖亲率五千铁骑北上,先后在新城、望都大败契丹军,并乘势往北追至幽州。

可以说,耶律阿保机在李存勖面前,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反而两次被对方以少胜多,打得大败,这是耶律阿保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完败。

耶律阿保机和李存勖相继去世后,继任者分别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后唐明宗李嗣源,这两位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明君,无论军事、政治上都是很值得称道的,当然作为敌对国,他们之间也免不了要交手。

928年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以定州投附契丹,明宗立刻命王晏球进讨,契丹也派秃馁率军来救,两军交战,反复较量的结果是唐军收复定州,王都举族自焚,秃馁被生擒处斩。

定州争夺战表明,中原王朝军队的战斗力,丝毫不弱于游牧民族的骑兵。而且,连续多次对中原王朝的作战失利,使得契丹从此数年不敢带兵南下。然而,这个时候,中原王朝出现了一个被千古唾骂的叛徒——石敬瑭,葬送了这一切。

千古罪人石敬瑭

李嗣源死后,后唐陷入了皇位争夺的混乱之中,最终李从珂占据了皇位。但他环顾四周,有一个人让他最不放心,那就是李嗣源的女婿、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

于是,李从珂在936年五月,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并催促他马上赴任。郓州在今天的山东东平县,石敬瑭要从太原跑到郓州去,那就远远的离开自己的根据地了。李从珂此举的用意实在过于露骨,只怕石敬瑭还未到任,便会死在路上。

石敬瑭也不傻,当然看得出来李从珂要杀的意思,因此在部下众将的鼓动下,决定造反。

事情发展到这里,我们无法责怪石敬瑭,这些都是在正常的政治斗争范围之内,石敬瑭要想保住自己一家老小和亲信部下的性命,造反是他唯一的选择,但他接下来的做法就“脱轨“了。

石敬瑭公开造反之后,李从珂派大将张敬达围攻太原,为解太原之围,石敬瑭竟然向他北方的“邻居”契丹求助,上表向辽太宗称臣,并以父礼事奉,此外他还答应灭唐以后,将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诸州割让给契丹。

本已经被后唐打得心惊胆战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喜过望,当即亲率五万精骑南下。石敬瑭下令,一路上不得设防,耶律德光从云州出发,途径雁门关等重要军事要塞,均未受到任何阻碍,很快便兵临太原城下。当晚,当晚,石敬瑭出北门拜见了比自己年轻十岁的“父亲”辽太宗。

在石敬瑭和辽太宗的两面夹击下,唐军大败。

当年十一月,辽太宗立石敬瑭为晋帝,石敬瑭向辽太宗称臣、称子,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每年向辽纳帛三十万匹。燕云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北京)、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西南)。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意义

在平原上,游牧民族的骑兵,对上中原王朝的步兵,毫无疑问是骑兵更具优势,由于马匹、生活习惯等原因,中原王朝几乎无法训练出大量的精锐骑兵,所以历朝历代,对待游牧民族的进攻,一直处于守势,采取的手段更多的是怀柔、分化。

这样一来,长城就是抵御游牧民族进攻的一个重要屏障,而幽云十六州就是分布迤逦分布在长城一线的南侧,是拱卫长城的重要依托,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兵力和补给,将游牧民族的骑兵阻挡在长城之外。

然而,当幽云十六州归属辽国之后,不仅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这个最大的屏障,而且连长城南侧可以在军事上布防的隘塞险要也一并拱手让给了辽国,再也无险可守,整个华北平原,甚至整个中原王朝都完全敞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

石敬瑭是千古罪人,在这一点上,并不能因为现在的统一而一笔勾销,这个问题必须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看。当时的后唐和辽,是敌对国家的关系,石敬瑭出卖国家的利益,谋求的是个人得以称帝的结果,为此导致了之后数百年中原王朝在战略上的被动,老百姓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血和泪,对此石敬瑭难辞其咎。

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努力

辽太宗得到了幽云十六州之后,出入中原地区十分方便,多次南下攻晋,掠夺人口和物资。到了947年,辽太宗攻破了东京,晋少帝举族出降,后晋灭亡。

辽太宗虽然有占据中原的意图,但他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东京、洛阳数百里间财畜被抢劫一空,老百姓们不堪暴行,不断群起袭击辽兵,于是辽太宗改变初衷打算回北方去,结果在走到杀胡林时病死。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之后,当然打算收回幽云十六州,拱卫中原。但是,北宋当时还未统一全国,而且就军事实力和地利来说,也却是打不过辽国。为此,赵匡胤设立了封桩库,积存每年的财政盈余,打算蓄满三五百万以后,与契丹交涉索还燕云的土地与民众。倘若契丹同意,这些款项就作为赎款,否则就散尽库钱,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他做了一个估算,倘若以二十匹绢的价钱换取一个辽兵的首级,辽朝十万精兵用二百万匹绢也就搞定了。但事实却并未如他所料那样发展,封桩库在北宋后期,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帝自己掌握的小金库,也可以说是皇室的私有财产。

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于979年北征,灭掉了北汉政权,实现了统一。随即,太宗与辽开战。然而在高梁河之战中,占据兵力优势的宋军大败,太宗在混战中腿上中了两箭,仓皇奔逃。

986年正月,经过长期准备,宋太宗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伐辽战争,史称雍熙北征。但是,太宗并不相信前线的将士,他亲自画好阵图,要求前线按照他的指示行动。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如此拘泥行事,焉能不败?果不其然,尽管前线有曹彬、潘美、杨业这样的将才,但辽军在岐沟关和陈家谷两次战役中大获全胜,雍熙北征彻底失败。

雍熙北征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却以惨败而告终,从此之后,宋朝的君臣将士普遍滋生出一种“恐辽”心理,彻底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梦想,把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御,对辽一味采取守势。

无尽地蹂躏

将防线退至定州一带,集高阳关、沧州军队于此,重兵防守。

但是,定州两翼空虚,辽军可以绕过定州,直接攻击,兵临澶州。宋真宗时期,辽国二十万大军绕过定州,杀入宋朝腹地,威胁到了首都汴梁。在宰相寇准的一再坚持下,真宗御驾亲征,阻击辽兵,最终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北宋算是花钱买来了和平,此后双方几乎无战事。

金国崛起,灭辽之后,当然也就接管了幽云十六州。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北宋又失去了地利的优势,当然更加不堪一击。1127年,金国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设若幽云十六州在北宋手中,那么依靠长城之险固守,金国当无可能如此顺利灭掉北宋。

至于南宋,偏安一隅,一味求和,就连收复河南祖宗陵寝之地也做不到,别说收复幽云十六州了。直到蒙古兴起,灭金,灭西夏,灭南宋,统一中国,幽云十六州才算重归为一国之内的版图。

综上所述,从936年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开始,中原王朝就几乎失去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能力,无论是辽也好,金也好,元也好,都是以幽云十六州为门户,随意进出中原,石敬瑭当年之举,可谓流毒无穷。北宋的太祖、太宗两位皇帝,虽然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心,却无收复之力,之后的皇帝们就更不用提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当年石敬瑭为了夺得天下,请求契丹出兵帮助自己,就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筹码,至此几百年后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掌握,直到朱元璋北伐元朝才使燕云十六州回到汉族手中。那么燕云十六州到底是哪里呢?为什么北宋一直想收回这个地方?

“燕”是今北京,:“云”是今山西大同,燕云十六州大抵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天津,这里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看地图你就会很明白了,燕云十六州基本上就是在长城一线,过去长城向南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天险了,北宋想要收回这个地方就是想能够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要知道北方游牧民族都是擅长骑射的民族,他们都会有比较厉害的骑兵,没有了易守难攻的燕云十六州,大宋的步兵在平原地区就是骑兵的活靶子。这就是为什么北宋一直想收回的原因。

但是,北宋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重文轻武,所以一直没能收回,相反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向南没有任何阻挡,随时可以进攻中原地区。北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边界种树用来抵御契丹,可是效果并不好,反正一直被契丹欺负。后来金朝起来了,甚至把北宋都灭了。最后,还是朱元璋厉害,明朝的建立,终于燕云十六州又回到了汉族人手里,朱棣甚至直接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大家就明白燕云十六州的重要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幽云十六州是大宋的北方地区,位于长城以内,自古属于中原王朝。因而,大宋建立后,便迫不及待的想要收复它,以完成国家的彻底统一,进而追随汉唐的脚步,开创出又一个伟大盛世。为此,宋太宗发动了数次北伐,想要重新纳入领土范围。可惜,出师不利,未能尽其功,以致后来君王失去了进取之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念想,化为了心中的期盼。

另外,大宋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还有战略意义的考量。一方面,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可以作为缓冲之地,平衡与辽国的矛盾。另一方面,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又可以作为御辽前线,避免内地受到辽国的肆意践踏,从而保证京师的安全。如此,大宋不管是主动出击,还是御敌于内,幽云十六州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至于,除了战略位置重要外,还涉及着国家的安全,甚至长治久安。故收服幽云十六州,乃大宋历代君王的志向,半点掺不得假。

当然,现实情况总是残酷的,大宋未能全部、一直收复幽云十六州,最终自食恶果,进而亡了天下。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不断,各种内耗严重,倒是给了周边势力崛起的机会。到了大宋革新之际,这些周遭势力已尾大难收,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所以,宋军一路开去,硬是没有讨得好处,反倒还失了军队士气,以至不敢贸然去收复了。说来,也是现实的无奈啊!谁叫敌人那么强,完全没有办法啊!

后来,伴随着“重文轻武”政策的深入发展,统治者渐渐不付诸于行动了,唯有念想幽云十六州了。当时,加上西北还出现了一个强敌,时不时来侵扰一番,掠夺一些人口。这样,腹背受敌的大宋,更没有精力去收复幽云十六州了。直到金国崛起,大宋收服幽云十六州,才有了希望。可叹,与虎谋皮,最终被反噬了,以致亡了国,另立了朝廷,双方对峙了起来。最后蒙古崛起,大宋守成都难,更遑论去收复幽云十六州了,完全成为念想当中的念想了。

总而言之,幽云十六州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大宋想要收复它,既是国家战略@需要,更是国家安全的需要,丝毫容不得放弃,唯有据理力争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