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初期赵国是有取胜的机会的(长平之战假如赵国取胜)

网友提问:

赵国经过骑射改革后,实力大增,强势崛起,为何在长平之战中惨败?

优质回答:

谢邀!

疑云重重的长平之战

衣赐履按:终于到了长平之战了。按照一惯的观点,赵国之败,败在换廉颇为赵括,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从此江河日下。在细读这段故事时,产生了很多疑问,于是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疑问更甚。今天,我们先把长平之战的基本情况记录下来,并提出一些疑点,明天加以探讨。

前262年,韩国上党郡长冯亭向赵国献地,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肥肉?陷阱?

秦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攻克野王(河南省沁阳市)。上党与外界通道被切断。上党郡长冯亭,与高级将领决定:去都城新郑的道路已经断绝,秦国军队每日推进,韩国又无法接应救援,不如将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秦国必定进攻他们;赵国面对秦兵,一定会与韩国亲善,韩、赵联为一体,就可以抵挡秦国了。

于是派使者去告诉赵国说,我们韩国无法守住上党,想把它献给秦国,但郡中官员百姓都心向赵国,不愿做秦国的属下。我们现有大邑共十七个,愿意恭敬地献给赵王!赵孝成王赵丹问平阳君赵豹意见,赵豹说,圣人认为接受无缘无故的利益不是好兆头。

赵丹说,别人仰慕我的恩德,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

赵豹说,秦国蚕食吞并韩国土地,从中切断,不使他们相通,本来以为可坐待上党归降。韩国人之所以不把上党献给秦国,就是想嫁祸于赵国。秦国付出千辛万苦而赵国坐收其利,即使我们强大也不能这样从弱小手中夺取利益,何况我们本来就弱小无法与强大秦国相争。这难道还不是无缘无故吗?我们不应该接受上党。

赵丹又问平原君赵胜,赵胜劝赵王接受。赵王于是派赵胜前去接收,封原上党郡长冯亭为华阳君,赐给他三个万户的城市做封地;又封县令为侯,赐给三个拥有千户百姓的城镇做封地。其他官吏,一律擢升三级。

衣赐履说:如果从唯结果论出发,赵豹是对的,赵胜是错的。但是,如果长平之战,赵国胜利了呢?那时又该怎么评价赵胜、赵豹?

问题:赵国接收上党,是图眼前之利,还是有别的企图?

如此外交

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读如禾)攻陷上党(山西省长子县)。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山西省高平县西北),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龁于是挥军攻打赵国。赵军迎战,连战连败,一员副将和四名都尉阵亡。赵孝成王赵丹与大臣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地位高的使节与秦国讲和。

虞卿反对说,和与不和,控制权在秦国;秦国现在已下决心要大破赵军。我们即使去求和,秦国也不会同意。我们不如派出使者用贵重珍宝拉拢楚国、魏国。楚国、魏国一接受,秦国就会疑心各国重新结成了抗秦阵线,那时讲和才可成功。

赵丹不听虞卿的意见,指派重臣郑朱赴秦国求和,秦国表示欢迎。赵丹对虞卿说,你看怎么样,秦国欢迎我们的做法。虞卿说,那就更糟了,不等和谈成功,赵军就要被秦军击破了。为什么呢?各国都派使者赴秦国祝贺胜利,郑朱是赵国的重臣,秦王、范雎肯定会把郑朱来求和的事向各国使节宣扬,各国看到赵国派人去求和,就一定不会再出兵援救赵国;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

不久,秦国果然大肆宣扬郑朱来使,但就是不与赵国进行和谈。赵军连吃几次败仗,廉颇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丹感到廉颇损兵折将后胆小如鼠,不敢迎敌,非常恼火,多次加以训斥。应侯范雎于是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赵奢生卒时间不详,前271年,赵奢还是个收税小官儿,前270年,领兵大败秦军,前269年,与田单谈论兵法,到本年却似乎已去世好几年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赵丹中计,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说,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不能换将啊!赵丹仍是不听。

问题:赵国为什么换将?为什么换赵括为主帅?赵国难道没有别的大将可用了吗?

免死金牌

起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是普通人家,这么说行不行?既然这么说,就是说有当大将的可能,难道,就因为是赵奢的儿子,没有任何履历,也可以当大将?)。待到赵括将要出发,他的母亲急忙上书,指出赵括不能重用。

赵孝成王赵丹问,为什么?

赵母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去捧着饭碗招待的有几十位,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而赵括刚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绸缎,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每天忙于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对比年羹尧,那个派头儿,那个范儿,不比赵括牛逼多了?为什么年羹尧打胜仗?)

赵丹说,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经决定了。

赵母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不要连累我们老赵家其他人。

赵丹同意了赵母的请求。

问题:为什么在准备任用赵括为将时,赵母不出来反对,而是在赵括准备出发时才向赵王上书?

魂断长平

秦王嬴稷听说赵括已经上任为大将,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到了赵军中,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出兵攻击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退走,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达秦军营垒,秦军坚守,无法攻克。这时,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断绝。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括迎战,不能取胜,进退维谷,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救兵。

问题:赵括带四十万大军,被两万五千秦军切断后路,被另一支五千人的秦军堵截住返回营垒的通道,导致赵括无法撤军,从双方军力对比上来看,非常不可思议。

秦王嬴稷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经切断,亲自驾临河内(河南省黄河以北),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封锁所有道路,阻断赵国救兵及运粮。

齐国、楚国企图援救赵国。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接济,齐王田建拒绝。大臣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齐国、楚国。援救赵国,刻不容缓。而且,援救赵国是最高道义,抵抗秦军将获得威名,不去做此事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决策是个大错!田建不听。

问题:齐国、楚国既然企图援救赵国,为什么没出兵?甚至,齐国连粮都不借?他们当真愿意援救赵国吗?

九月,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吃。赵括穷急,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赵军于是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

问题:秦赵之间这场仗,究竟打了多长时间?《史记》上说,本年四月,赵国派廉颇抵御秦王龁军,九月长平之战结束,也就是说,整场战争持续了五个月。但《吕氏春秋》上说,秦虽大胜于长平,打了三年才决出胜负。是五个月还是三年,对于战争胜负的原因至关重要,不可不察。

赵括在前方苦苦等待援军,竟然一直没有等到,是何道理?

双方各伤亡多少人?

其他网友回答

赵国完成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后,军力确实大增。然而却是强而不大,与秦国的又大有强相比,赵国仍大量缺乏人口和耕地面积,战略纵深虽有两千多里,属于大国,但地广人稀,且大部分面积非耕地面积,即军力几乎与秦国相当,略逊色于秦,然而国力却大不如秦。而赵国丝毫没有停止胡服风暴的二次改革,向北拓地三千里,同时迁徙人口,统一北方各游牧部落,则可大涨国力。秦国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抓紧时间进攻韩国的上党,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对赵作战的地理优势。然而随着战局形式的变化,演变成了秦赵的巅峰对决。对秦国来讲,正中下怀,因为秦赵两强的格局,秦国本来就打算一举摧毁赵国,变为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对于赵国来说,缺乏思想和时间上的准备。加上赵国庙堂对秦国仍然抱有和局的幻想,在战局开始,就来和谈,又被秦国利用,大肆炒作,各国都以为赵国与秦国要和谈,更不会在这个时候帮助赵国而得罪强秦。后面随着战局进入消耗战,赵国国力不如秦国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因此前线换帅,主动出击。偏偏遇着战神白起,因此大败。归根结底还是国力不如秦。假使赵国胡服风暴二次改革成功后,人口激增,游牧部落归附,庙堂明暗程度与秦国对等,历代君王能够重用蔺相如,廉颇,赵奢,虞卿,李牧等人,那么秦赵之间的巅峰对决,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其他网友回答

赵国长平之战惨败说到底,是对当时战争认识程度不够全面所至。一方面高估了自己;一方面低估了秦军。高估了自己主要是高估了赵括;低估了秦军主要是低估了秦军强大的综合国力。

“胡服骑射”顾名思义,当时的改革是针对北边的拒匈人侵袭的一项军事改革。这项改革是针对匈奴人的游骑作战模式而进行的,因在地处华北平原的匈奴人善于游骑突袭,传统的军制由于辎重的牵制无法灵活快速机动的原故,故易胡服训骑射以适应匈奴人的作战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抵抗匈奴人入侵的目的。这种作战方式优点在于:比中原传统军队机动速度快,便于发动突袭;缺点在于:不适合山地作战,不适合于长时间的连续作战。

从长平古战场的地形来看,赵军以胡服骑射为主的军队,根本无法在这种山地与河流交错的地形有效展开,这种地形更有利传统步兵作战。而赵军的军事改革着重于骑兵,步兵必然比不上秦军的步兵精锐。这大概是廉颇为什么坚持以壁垒坚守不出的原因之一。

从图中作战区域的地形地貌来看,赵国的优势军力——骑兵根本无法在上党高地有效展开,从赵国投入的40万兵力来看,以赵国骑兵为主体的军队来算,至少一半以上的赵国骑兵不得不临时下马充当步兵来使。这种情况如果按廉颇的坚守策略来进行,问题并不大,毕竟秦军根本无法突破赵军的壁垒。

问题在于秦军远离国境500公里作战竟然能挺住赵军三年的坚守不出而不退军。决心之大、意志之强、财力之厚,是赵国上下都估计不到的。

由于秦军长时间的不退,也打破了廉颇所设想的“坚守不出,待秦军无法供给知难而退”局面,赵孝成王对廉颇的信心动摇,换上年轻的赵括采取了冒险出击的策略主动出击后,秦军一方面佯装败退,一方面派出奇兵夺取故关、长平关,切断赵军退路后,又派出骑兵快速将赵军围困,至此赵军无力回天。

长平秦军之胜,换句话说,秦军倚强大的意志、决心和财力迫使赵军怀疑自己当初正确的策略是错误的,使其改变当初正确的做法而取用错误的做法而走向了惨败。看来过分信任也是一种实力。

其他网友回答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败北是偶然吗?

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赵国军队被秦将白起杀死,超过40万人。从那以后,赵国一蹶不振。许多网友认为,在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战力强大,甚至能和秦国比肩,为什么会输呢?听我这个爱历史的宝妈给你分析一下吧!

长平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270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准备先拿下魏国,再攻打韩国。在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就是今天的河南秦阳,使上党郡成为与都城的失去联系的孤岛。韩桓惠王为了让秦国停战,被近无奈之下,让郡守冯亭献出上党郡。冯亭左思量右思量,决定借用赵国之力对抗秦国,就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赵国把上党郡纳入自己国家的版图,这种作死的行为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秦国决定给赵国一点颜色看看,就出兵攻打赵国。

在这场历时3年的以赵国惨败的战役中,赵国输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双方实力的比拼,赵国略逊一筹

一看双方参战兵力:赵国约45万人,秦军约60万,赵国比秦国少15万,在冷兵器时代,人数的多寡是实力参照的重要指标;

二看双方士兵的装备: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加大了军费的投入,改进了士兵的装备;

三看双方士兵武力值:秦国是步兵为主,赵国是骑兵为主。其实双方的武力值都差不多,毕竟所处的时代摆在那里。

二是长平之战的地形:

古长平(山西晋城高平市的长平村)。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非常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都说天时不如地利,长平的地形更有利于以步兵为主的秦国,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但是主要是以骑兵为主的战力,骑兵相对步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强,凡是山地、沼泽这类不利于机动的地形都不利于骑兵,长平就是以山地为主,赵国骑兵的优势在这里无用武之地。赵国在地形这一块就失了先机。

三是赵国用人不当:

秦王王龁在长平向赵军发起了进攻,赵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的军队对秦军发动了进攻,但是他被击败了几次。因此,廉颇改变了战略,决定利用有利的地形,以逸待劳,准备先挫挫秦军的锐气,然后等待再次进攻的有利机会。赵王对廉颇坚持拖延战术表示不满,并多次派人指责廉颇。

秦采取了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善用兵法的赵括。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决定更换将领,派赵括接替廉颇。秦国得知后,暗地里任命白起为上将军,白起突袭了赵括部队的后方,切断了赵括的后方道路和粮草供应。赵括的主力部队没有食物长达46天,饥肠辘辘,被困其中。剩余的赵军被赵括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数番冲击仍突围失败,他率领军队强行突围时,自己不幸被乱箭射死了。赵国的军队失去了主将,人心浮动,剩下的士兵就投降了秦将白起。白起怕赵国军队再次反抗,为重创赵国,就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回年龄较小的士兵200余人。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国在实力稍逊、地形不利的情况下,又用人不当,惨败是必然的。大家喜欢我的分析的话,请关注我这个爱历史的宝妈,同时求一下赞!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在战国七雄中,能和秦国一争天下的,除了东面的齐国,南面的楚国以外,就属赵国了。赵国名人名将辈出,赵武灵王,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等,都是一时人杰。倘能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始终如一,奋斗不辍,是大有希望的。可惜君主昏庸,小人弄事,终归灭败。

公元前305年左右,鉴于秦国的侵扰,赵武灵王决心变革。之前,赵国人都穿着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赵武灵王想学北方胡人,着短装,便和大臣们商量。大臣们很赞成。:于是赵武灵王便雷厉风行地带头改换了服装。人们开始不大願意,逐渐就习惯了。服装改了,赵武灵王又带领大家练习骑马射箭。仅一年时间,就驯练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赵武灵王率领这支队伍,奋斗七年,收服了中山,林胡,楼烦等周边小国,扩大了地盘,成为强国。

战国末期,长平之战,赵国主将先是廉颇。廉颇审时度势,坚壁不战,借以疲敌。秦将白起,虽号善战,竟也无可奈何。后秦国施反间计得逞,赵王听信奸臣之言,罢黜廉颇,改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帅,结果大败。光被坑杀的赵卒就达四十万之多。白起因此而侥幸成名。

昏君庸将之误国害民,也实在是太令人感叹遗憾了!

欢迎点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