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电影《终结者:黑暗命运》?
优质回答:
T-800这次也许真的‘I won’t be back’了
这次是由卡梅隆亲自监制并编剧,总算有始有终,前几部续集没了老卡,实在无法入眼,这次由《死侍》导演提姆·米勒执导,阿诺·施瓦辛格和琳达·汉密尔顿回归主演。作为《终结者2:审判日》的直接续集,在豆瓣上这部片子以8.0分高分开局,成为20年来评分最高的终结者系列续集,老卡的手笔确实没让人失望。
州长退休后还能在银幕上再次挂帅,虽然廉颇老矣[捂脸]作为T-800战斗最激烈壮阔、最为夸张的一次,他不仅是队伍的精神领袖,也是几位女性角色的后盾,戴上墨镜象征着他往昔英勇的回归,他们从高速公路打到空中对撞的“银河C5”运输机,再到水坝的涡轮大厅。一个是公认的“无法战胜的敌人”,一个外表年迈却仍旧是地球最强的战士,这次的故事是施瓦辛格和汉密尔顿的终极一战。电影中,阿诺·施瓦辛格和琳达·汉密尔顿携手回归IMAX大银幕,让影迷们万分激动,“原班团队悉数回归,当通过顶天立地的大银幕,看到汉密尔顿扛着火箭筒出场的时候,相信很多老影迷都会润湿眼眶,熟悉的配方要搭配巨幅银幕,才能真切感受满满的情怀。”
陪伴观众35年之久的阿诺·施瓦辛格在片中依然狂暴硬气,由他饰演的T-800此次在片中的告别之战让影迷们感慨万千,“T-800这次说‘I won’t be back’,感谢施瓦辛格多年的陪伴。”除了片中弥漫的满满情怀,炸裂场面的强烈冲击也值得到影院一看。
记得刚接触阿诺的时候我们才读初中,转眼年近40了,银幕中的他也老去了[捂脸][捂脸][捂脸]无限感慨……
终结者,一个时代的终结,也终于给了许多影迷一个圆满的交待了, T-800终于圆满谢幕!
其他网友回答
《终结者:黑暗命运》的热映再次引发一波怀旧潮,很多老粉看完后都热泪盈眶地表示:这是最“原汁原味”的“终结者”。这个评价引人深思:“原汁原味”一方面说明续作完美复制前作的风格,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没有任何新意。
豆瓣评分印证了这一想法:从最初7.7高评分降到了7.2分,票房也不尽如人意,上映三天总票房1.47亿元,这对于一部经典电影来说并不算一个好成绩。
举个例子,今年热映的动作大戏《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首日票房即破亿,同样是IP衍生品高下立判。
从中也能看出,虽然很多观众愿意为情怀买单,但《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含金量并不如传说中那么好,下面就来分析分析这部电影:
|《终结者》为什么成为经典IP?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愿意为《终结者:黑暗命运》买票的主因是奔着《终结者》这一经典IP,这就不得不探讨《终结者》为什么会在众多科幻片中脱颖而出。老实说,如果《终结者》在今天上映,我并不觉得它会成为经典,但如果在1984年上映,则注定成为经典,原因很简单:当时,它的创意与特效都是超前的,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感,还有巅峰时期施瓦辛格的肌肉也为这部电影大大增色,与角色完美契合。
时间退回到1984年,卡梅隆与施瓦辛格在电影圈都默默无闻。卡梅隆有一颗脑洞奇大的大脑,而施瓦辛格有一身无与伦比的肌肉,结果,两人一组合便创造了影史奇迹——《终结者》。
那时,连智能手机都不存在,年仅30岁的卡梅隆却脑洞大开构思出了“未来世界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大战引发世界末日”以及“时空穿梭”这种奇葩剧情,这种富有新意的设计顿时吸引了无数观众,而施瓦辛格冷酷的面庞与彪悍的身姿一看便是“终结者”的不二人选,只需本色出演便能令人肾上腺飙升。加之,卡梅隆利用艺术手法为电影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真实感、紧张感,使电影获得空前成功。
所以,《终结者》第一部成功的关键可归为两点:“新奇的剧情”与“施瓦辛格的肌肉”。
影片爆火后,卡梅隆与施瓦辛格在好莱坞声名鹊起,六年后,合作第二部《终结者:审判日》。
剧情换汤不换药,但不同的是,鉴于施瓦辛格在第一部中的优异表现及商业价值,将他由坏蛋变成了好人。
此外,为了吸引观众卡梅隆还做了两点创新:其一,特效全面升级,一改首部因控制成本而造成的画质粗糙感;其二,设计了一款拥有变身能力、化手为刀的液体合金机器人——如今,大家在科幻片中看到太多骇人的怪物,但在当时这种液体合金机器人的设计还是蝎子拉屎毒(独)一份,唬住了很多观众。
而施瓦辛格皮衣、墨镜、机车、长枪的炫酷造型也不出意外的再次引发粉丝尖叫。
由此,《终结者:审判日》成为“终结者系列”不可逾越的巅峰,不仅评分最高,而且在全球揽获五亿美元的超高票房。
所以,《终结者:审判日》的成功可归因为:“升级的特效”、“创新的液体合金机器人”以及“施瓦辛格的肌肉”。
抛去乏善可陈的3、4、5部赝品,总结完前两部的成功原因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卡梅隆力捧的正宗第三部《终结者:黑暗命运》含金量不高。
|科幻片的成功在于“前卫”与“创新”,否则,将失去吸引力
不难看出,《终结者》第一、二部成功的根本原因可概括为两个词:“前卫”与“创新”。
当然,不可否认,施瓦辛格也是“终结者”成功的关键,但从电影成就来讲,终结者之所以成为经典与其前卫的构思与不断创新分不开。
无论是第一部新颖的剧情设计,还是第二部的视效、液体合金机器人,它们都是超前的,是那个年代的观众所前所未见的,而作为一部科幻片,前卫与创新是生命力的源头,这也是为什么卡梅隆后期作品《阿凡达》成为爆款的原因。
卡梅隆科幻力作《阿凡达》
可《终结者:黑暗命运》在这两点上明显没有任何突破,完全没达到卡梅隆作品的及格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影就是好莱坞贩卖情怀、收割票房的“鸡肋”作品。
其一,在剧情上仍是老套路。
讲得都是未来世界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大战引发世界末日,终结者与守护者穿梭时空展开较量,唯一不同的是智能机器人的组织由“天网”变成了“军团”,刺杀对象由人类领军者的母亲,变成了人类领军者本人。这样的设计在科幻题材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并不出奇,莫说电影,就是网络小说也把这类题材写得近乎泛滥;
其二,终结者REV-9综合实力令人失望。
影片中的终结者REV-9仍然是液体合金机器人,虽然老是打不死,看着挺吓人,但在性能上与第二部中的终结者T-1000没有太大区别。唯一多了分身、控制电脑的技能,所以并不能给观众更新鲜刺激的感觉——毕竟这个年代的观众已见过太多的科幻怪物,REV-9显得很寻常,如果编剧能够发挥脑洞,赋予REV-9更加前卫、更加意想不到的技能,效果应该会更好;
其三,虽然视效有所升级,但在科幻片日新月异的今天并不算出类拔萃。
这点显而易见,单同我国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相比,《终结者:黑暗命运》的视效震撼感就差了不止一个档次。飙车、飞机上的打斗戏更没有“速度与激情”系列来得过瘾。
所以,《终结者:黑暗命运》在今天的科幻片中实属寻常,唯一剩下的就是“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再次回归的情怀牌了。
但实事求是地说:施瓦辛格自打成为肯尼迪家族女婿,并一门心思当州长后就压根没怎么用心拍过电影。从《终结者》第三部以后,州长基本上就是打酱油,本部电影也是如此,除了拿起墨镜又放下,在结局说了一句“I won’t be back”之外,再无亮眼表现。
这让我想起成龙大哥,同为动作明星,敬业精神迥然有别。
当年,成龙大哥声称拍最后一部玩命动作戏《十二生肖》,为了拍好,一把年纪真刀实枪搏命,跳伞、从山上滚落等惊险戏份不用替身,亲自完成,令人动容。虽然,施瓦辛格的年纪比那时的成龙大哥要大,但作为影迷还是很希望他在谢幕时展现更多的风采,而不是在电影中打打酱油,从这点看,成龙大哥要实在得多。
《十二生肖》里搏命的成龙
反倒值得表扬的是琳达·汉密尔顿,63岁的她风采不减当年,完美演绎了一个酷逼老太太,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电影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硬要说亮点的话,那就是女性取代男性成为绝对主角,从中体现了女性解放、女权独立的思想。尽管如此,整部影片的综合质量仍远远低于预期。
这就引发了又一个问题:经典IP改编的续作是否真的无法超越前作?如果这个魔咒是真的,《终结者:黑暗命运》成绩不理想,倒是有情可原。
但答案是否定的。
拿“速度与激情”系列为例,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商业片,并且剧情套路相似,但通过动作场面的持续升级、肌肉型男的碰撞,不断给观众感官上的新刺激。
同时,为了给观众更好的心灵感受,导演不断升华故事的主题,探讨“友情”、“亲情”、“家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续作中也出现了超越前作的高评分作品。
所以,《终结者:黑暗命运》并不是无法成为上乘佳作,而是片方压根没想花功夫将它打造成精品,而走了更简单的“情怀路线”。
这就不得不说现今片商的鸡贼 :老是拿情怀割韭菜,却不出真东西,不断榨取经典IP的价值,可惜的是,很多电影连“情怀”也没卖好,虎头蛇尾,毁灭了观众的美好印象。
当然,不可否认,“情怀”也是亮点,毕竟能让观众想到很多童年回忆,从这点看《终结者:黑暗命运》是及格的,但对于卡梅隆这样优秀的大师来讲,却是远远不及格的。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说演员们演绎悲欢离合时,仿佛被命运之手操纵而变化出一出出悲喜剧的话,那么作为导演,一定是隐在故事之后的“命运之手”。
无论是画面,表演情绪,还是配乐,都是在故事的创作者手上综合调配出的一樽精酿。
卡梅隆,无疑是当今世界上创作故事的顶级“命运之手”。
从赚足眼泪,让多少儿女都情愁满结的《泰坦尼克号》,到拥有着瑰丽奇景,开创3D电影先河的《阿凡达》,卡梅隆将电影技术和艺术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一个又一个绝顶精彩的电影故事在银幕上熠熠生辉。
可以说,在卡梅隆创造的经典中,《终结者》是与众不同的那一款。
1984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终结者》,并凭借着这一部科幻概念超前的电影一举成名。
随后,他又涉猎了类似题材,自编自导了《异形》,让未知命运和未来科技牢牢绑在一起,带给后人无限的思考和畅想。
1991年,他凭借电影《终结者2》获得第18届土星奖最佳导演奖以及最佳编剧奖。
可以说,《终结者》系列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是卡梅隆一手打造的科幻经典电影,以超前先进的科幻思维,探索人类未知而恐惧的命运主题,一手开启了后世好莱坞科幻电影在人类命运课题上的探索之路。
直到2017年,《终结者》依旧是电影周刊评选出来的20世纪最值得收藏的电影第一位。
在1984年,设置了穿越时空,人机大战的新奇设定之外,卡梅隆带给《终结者》的是最为深刻的命运探讨。
在大多数的科幻片还在以机器人的噱头推出俗气的感情戏或者以惊悚的特效来吸睛之时,卡梅隆赋予了他一手打造的《终结者》在商业和艺术性之间平衡的极大可能。
一代男神施瓦辛格身穿黑衣,冷酷俊美地出现在过去时,以各类高科技和漂亮的动作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科技和人类的关系,人类如何把控科技这把过于锋利的双刃剑,这样的问题在T-800开启创造,并不断推动故事走向高潮,同时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但是卡梅隆没有给予观众一个明确的回答。
无论是《终结者1》里基本与反派类似的终结者T-800,还是《终结者2》里被修改程序,终于有了近乎人类情感的机器人,都在卡梅隆的人物设置里担当了矛盾而富有魅力的反差角色。
卡梅隆没有片面地对待他手下任何一个角色和人物,使得整个故事全面而自然地重现了人和科技之间的分与和,善于恶,将对于科技双刃剑的思考留给了观众自己,将故事的核心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
所以,人们对于后面几部没有卡梅隆的《终结者》总归抱有遗憾。
这一次,是由卡梅隆监制,《死侍》导演执导,《终结者:黑暗命运》在施瓦辛格的回归中,再次诞生,于11月1日上映。
故事直接对接卡梅隆《终结者2》的世界结局。
也就意味着不仅仅是那些经典角色,比如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的归来,卡梅隆的归来。
这个称得上天纵奇才的导演,在担任完《阿丽塔:战斗天使》的编剧和制片以后,再度担当《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制片人。
话题重新回到卡梅隆手上的《终结者》系列,悬念除了不老男神施瓦辛格如何重新回到银幕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卡梅隆,将如何把他近些年来对人和科技关系的思考再次带入故事当中,让角色们替代他演绎命运,带来新一轮的思考。
这无疑是让粉丝,尤其是《终结者》第一部,第二部的粉丝最为期待的部分。
这个曾经看到《星球大战》第一部,从此痴迷电影,辞去工作进入最为奇幻美丽的艺术行业的导演,他曾经带来过电影业内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风潮。
而这一次,他又将带来什么?
也许就像是卡梅隆自己曾经说过的:“创造一个新的事物和新的系统的感觉是非常诱人的,是又爱又恨的感觉,我的电影就是讲这样的故事。”
新的故事,新的体验,这才是卡梅隆能给人带来的新体验。
也许,只有看过电影,我们才能知道这一次《终结者:黑暗命运》给予我们怎样的惊喜。
其他网友回答
《终结者:黑暗命运》给全球影迷带来的最大期待是:卡梅隆以监制身份回归,参与了最终剪辑,甚至还力邀《审判日》的女一号莎拉·康纳(琳达·汉密尔顿饰)重返银幕,与施瓦辛格联手带来一部货真价实的《审判日》正牌续集。但是,就如同老年“莉亚公主”和“天行者卢克”强行回归《星球大战》一样,我们宁愿让一切记忆都停留在逝去的时光中。
这确实是一部让人不忍苛责,但又无法进入状态的电影,即便本着回味童年、找寻情怀的目的去看,也很难从中得到基本的审美愉悦。归结起来,《终结者:黑暗命运》讲述的依旧是一个末日救未来的常规故事,升级版的Rev-9机器人,论本事确实比28年前的液体帅哥长进了八丈高的段位,但全片,充其量只是一场无比漫长的追逐大战和一篇匆忙的时空概念大注解。至于到底是谁承受了“黑暗命运”,相信我,没有一个人会在意。
影片由曾执导过《死侍》的蒂姆·米勒坐镇,但这位擅长将恶搞喜剧与动作元素完美结合的导演,并没有为《黑暗命运》带来什么有趣的干货,他所做的,只是想尽办法烧掉预算,扔出海量疯狂镜头和爆炸场面。
当开场的追杀戏几乎让电影情节停摆时,琳达·汉密尔顿出现了,她依旧是个沉默、强悍、如谜一样的女人,她似乎可以扭转影片跌落俗套的局面,但可怕的是,琳达阿姨和之后出现的施瓦辛格,都只是这条单一、苍白、潦草的叙事轴上的糖葫芦而已,决战之后尘归尘土归土,施瓦辛格那句“I won’t be back”竟没勾起一丝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