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斗为什么乐不思蜀(刘禅扶不起的阿斗的理由)

网友提问: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优质回答: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無月我觉得刘禅并不是一个像大家说的那样的员外家的傻儿子。

無月我觉得刘禅应该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胖子,他应该是个胖子吧。

在刘禅的在位期间,蜀汉并没有内乱,照理说,刘禅这么个既懦弱又贪玩还没有什么头脑的人,在刘备死后,应该马上被取而代之才对。

但是刘禅并没有。

其实认真去看三国历史,你就会发现,后三国时代,是一个快速打破平衡且三国各自内部开始纷争消耗的时代。

照道理,蜀汉是最容易被野心家颠覆的。

但事实证明,最先颠覆的反而是能人辈出的曹氏。

有人会说,因为有诸葛亮,所以不会乱。

话不能这么所,其实诸葛亮在那时候也是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最终凭借自己的强硬手腕,在蜀汉的朝堂上站稳了脚跟,并按自己的想法推进北伐。

刘禅在这时候的表现就很微妙,一方面他很尊敬这个亚父,总是毕恭毕敬,另一方面,他表现的很贪玩,不问政事,他身边的佞臣开始跋扈,与诸葛亮产生摩擦。

自始至终,刘禅都没有将自己卷进去,他对谁都和和气气,像极了一个老实人。

他不管朝政,还玩耍,却照样坐在那个位子上。

蜀汉灭亡后,他落入多疑的司马氏手中,居然还安享晚年。

这难道不是刘禅深谙生存之道吗?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一个英明的主君,这对一个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刘禅自认为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他的命运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所以,他采用了一种非常妙的办法,刘禅知道什么叫顺势而为。

刘禅自己没能力,就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让肱骨大臣分成几派,既互相牵制,又能尽力办事。

朝堂覆灭沦为阶下囚之后,刘禅又认清形势,不存复国幻想,只求一身平安。

刘禅,是一个智者,他绝不愚蠢。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作为一国帝王,要么就宁死不降,就像明朝的崇祯皇帝那样,这样肯定能够保全尊严,不会受到羞辱。

如果怕死,舍不得荣华富贵,那就要做好苟且偷生的准备。

如果又投降,又想保全尊严,受到一点委屈就哭哭啼啼,悲悲戚戚,动不动就流露出思念故国之情,那就是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属于没活明白——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这种人,最终都难免一杯毒酒了结此生。

所以,不管是本性使然,还是韬光养晦,刘禅用乐不思蜀的方式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都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

面对自己打败的对手,一般人都是怀有两种情绪的。

第一种,是恐惧。害怕他东山再起,反败为胜,干掉自己。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放虎归山,而是斩草除根,把一起可能性都扼杀掉——即便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第二种,是快感。是征服的快感。就像一只猫抓住一只老鼠,不是迅速吃掉,而是要玩耍一番一样,这就是体会征服的快感。猫尤如此,人更其甚。

司马昭为何喜欢宴请刘禅,就是要体会征服的快感。

那么,站在刘禅的立场,他要想活命,应该怎么做呢?

应该是最大限度降低司马昭的恐惧,最大限度提高司马昭的征服快感。

刘禅做出的乐不思蜀的模样,让司马昭从心底瞧不起刘禅,因此对他彻底放心,觉得他不可能东山再起。从而不再恐惧。

而刘禅的呆傻模样,让司马昭频频体会着征服者的快感。没和他见一次面,这种快感就会重现一次。

所以,司马昭留着刘禅,刘禅也因此长寿(65岁),善终。

当然,有人 可能 依然会说,这就是窝囊,不管如何,应该保持着东山再起的志向。

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哪那么容易?

汉献帝这种人,在自己 的地盘上,都被曹操捏得死死的。何况是刘禅这种人生地不熟的笼中鸟?

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会儿 ,有时候也不乏是一种豁达。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至今无法考证的一件事情就是,关于史书,到底有几分是真的,几分是假的。

《史记》开了中国纪传体书写历史的先河,往后才有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乃至于近代的《清史稿》,不管是官方修订还是私人所写,说到底,都是人写的,写完之后呈报朝廷,朝廷再让有关部门审查纰漏稍作调整,这一来二去之间,不免加入了统治阶级的主观意识在里面,等到符合当局者的意思了,再出版发行,全国上架。我们后人看到的史书,大都是这么来的。

到了三国的时候,各个国家也都是有负责编纂各自历史的部门存在的,那时候统称史官。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私人的历史爱好者,在私下里写本记、写列传,比如蜀汉的陈寿,曹魏的夏侯湛。而这些人当中写的足够出色,达到被官方认可的级别的,只有陈寿,《三国志》就这样写出来了。写完之后上报司马昭,司马昭一看,啧啧称奇,表示不错不错,于是,正史又多了一部。乐不思蜀这个被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成语,典故就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陈寿其人

说到陈寿,他本来是蜀汉的臣子,魏景元四年(263年)伐蜀之役,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诸葛亮之子)被杀,刘禅投降,他也跟着后主一块儿,去了洛阳,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然而后世很多人都说陈寿是晋臣,这又是为甚么呢?亲晋而远汉的身份定位,对于他写《三国志》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1-《晋书·陈寿传》记载: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kūn),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说的是陈寿的父亲(名字不详,史书无记载)在马谡手底下担任参军之职,等到后来马谡失街亭被杀之后,陈寿的父亲被一并受罚,髡刑,就是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而诸葛瞻这个人一直以来也看不起陈寿,以至于陈寿后来在写他们二人的传记时,加上了一些贬低的成分。

以上可知,陈寿与诸葛亮父子的梁子,早就结下了。马谡失街亭是228年春天的事儿,陈寿出生是在233年,他出生时,距他父亲受刑已过了5年,但是这种耻辱是会跟随人一辈子的,也就是说,打小,陈寿一家就对蜀汉有怨言,但也只能委屈求全,毕竟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2-蜀汉刘禅后期,宦官黄皓专横弄权,陈寿不党于黄皓,屡次被贬,仕途多舛

陈寿刚开始的时候,在姜维部下任职,先后任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到了后期,刘禅因为宠信黄皓,导致其在朝中权力与日俱增,以至于朝堂之上的大部分官僚都依附在黄皓门下,以求得庇护,为仕途升迁带来好运。然而陈寿因为其家族的经历带来的对蜀汉的不满,使得他始终不愿意归附于黄皓,最后招致贬官。

可以看出,不管是青年时期,还是成年之后,陈寿在蜀汉的经历都是很不顺利的,这种不顺利也直接导致了蜀汉灭亡后、陈寿在晋朝仕宦期间书写《三国志》时,对于蜀汉的已故人物传记,带有明显的轻蔑色彩,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在里边。由此,我们在看待刘禅乐不思蜀这件历史事件时,也不得不更加谨慎,以求客观。

乐不思蜀

这件事情大概是发生在264年。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在司马昭的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提问时,说出的‘此间乐,不思蜀’被后世的很多的史家学者认为是大智若愚,是为了保全自己和投降过来的蜀汉群臣,不得不做出的一个自损之举。

诚然,刘禅这么回答,确实能够打消司马昭的疑虑,为自己和群臣在晋国生存赢得机会和空间。然而这种回答背后,是不是也有刘禅主观上的懦弱、无情、不思故国、殚于享乐、胸无大志呢?

刘禅生平

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次年九月,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率张飞、关羽舍弃妻子逃跑了,只留下甘夫人(刘备正室)和尚处在襁褓之中的刘禅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后来幸得赵云相救,得以生还,打小就这么不幸;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禅的继母孙尚香返回东吴时,想顺带着把刘禅也带走(居心叵测),被关羽和张飞拦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刘禅为王太子,此时的刘禅,年满12岁;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刘禅进为皇太子;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刘禅继位,诸葛亮辅政,事无巨细,皆由诸葛亮决断,同年,刘禅册封张飞之女为皇后;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事务;

建兴十五年(237年),张皇后逝世,时年刘禅30岁;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去世,刘禅年近40;

纵观刘禅的前半生将近40年的时间,少时经历些许苦楚,继位之后,前期有诸葛亮,后有蒋琬,刘禅之于蜀汉,更多的像是傀儡一般的存在,虽然他得到了这些功勋大臣的敬重和支持,但是不管是军事还是政事,他基本上都很少参与,宛如一枝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有阳光普照,有雨水滋润,但缺少了独自面对三国时期狂风暴雨洗礼的经历,这也导致了他性格中偏软弱的一面,对于一个君王所必备的果敢、沉稳、坚毅、泰山压顶而不行于色等等这些气质,他似乎一个也不沾边,也许他习惯和想要的,就只是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

也是基于这样的性格,在邓艾263年奇袭阴平攻取成都,姜维尚在剑门关与钟会僵持,朝中尚且有军事力量(刘禅的儿子刘谌请战,被刘禅拒绝,于亡国当日自杀殉国)可派遣时,刘禅苟且的选择了投降。

综上来看,刘禅说出乐不思蜀,似乎也是情理之中。它也许只是刘禅当下的一个正常反应,背后并没有什么考量和想法,因为他自始至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甚至于连陈寿,都不想在史书中再贬低他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阿斗其实还是蛮有想法的,如果说他表现得励精图治,那他的下场肯定会很惨的,而且随着老将的逝去,蜀国的整体实力极速的下滑,阿斗不像刘备,刘备好多强将都是出生入死的,有很强的凝聚力,阿斗缺没有这样的前提,想要复国,需要时间,试想一下魏国会给这个机会吗,不是每个人都像越王那样,也不是每个人那样做了都会成功。

因此,阿斗这样是非常明智的,乐不思蜀

其他网友回答

乐不思蜀是假象,用户以迷惑对方。一个人在安全毫无保障的情况下只能装疯卖傻,审时度势以待天时,至于有无这样的机会那就是另一回事。所以说,刘禅乐不思蜀的策略是正确的,是非常高明的举措。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