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当年很火的安妮宝贝现在怎么样了?
优质回答:
我个人觉得,她现在已经没有十多年前的激烈了,而是转向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物命运的一种非常平缓的述说方式,而且不再那么极端,只是还是会在很多时候选择沉默。我的感觉是,她真的对于命运能够感到敬畏,宁愿自己相信命运,现在她尤其喜欢读一些佛法方面的书,也许,她现在已经真的把万物看轻看淡看空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安妮宝贝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她错误地,或者说无意地,引领了潮流。
为什么说她错误地引领了潮流?
因为她是一个边缘作家,她书写的是边缘人,由于时代巧合的关系,她被大众阅读。
被大众阅读的后果是被广泛地误读。评论她小资、浪漫、空虚、孤僻自恋皆是如此。作为一个极致的INFP,她的作品明显有着根植极深的骨相,《莲花》是集大成者。
安妮宝贝很特殊的一点是,她从未改变过自己,就好像是一个一直钻牛角尖的人。而凭借作为写手积攒的物质财富,她得以深入她思考的中心。
于是到现在很多人觉得有点没对。没对的点在于,明明觉得她就是一个自恋病态物质的女人,但在她身上却存在争议。
有争议是好事,争议能引发思考。她是个极有意思的作者,而她引起的争议也很有意思。你可以给她贴标签然后不屑一顾,将之归为“逃避现实的产物”(如果有在现实世界活得充实的能力,艺术家又何必追求艺术?)也可以就此拨云见日,审视自我,获得某种不同的启发。
她的道路不是向外的,而是彻底向内的。
如果把她成长的历程看作一条线,那么这条线指向的是人生生死的终极,反的是重视物质追求而忽略内心世界的现代社会。
在这条线的初始部分,起于对于情爱的思索疑惑和部分内心向往的投射,而这部分恰恰是被误读最多的那部分。而除此之外,她作为一个极致敏感的人类,所思考的某些深刻议题,被很多读者忽略。为什么?还是因为她是一个小众作者,真正与之有共鸣的注定只是少数人,只有这少数人才能捕捉到她痛苦敏感的真正指向。
对她的作品不做评价,只说一点。
这个人的精神世界极为强大,以至于与外界格格不入。从她阅读的书来看,她已经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她注定的道路。很高兴,很感慨,因为她所探索的世界对于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是陌生而艰难的。
记忆犹新的是,她曾经回答过读者这样一个问题:
“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哪里?”
“爱,相信。”
这个回答曾经在某些时刻带给我巨大力量。
——相信她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克里希那穆提所谓“人生的实相”。一点补充,说点私情。作为INFP,我常年纠结于终极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委身于世,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玩世甚恭。死亡和生均沉重。但我庆幸读过她成熟期的书,并相信那是一种感召。她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女性榜样(这个世界男性往往有诸多榜样,女性却难找到同性的引路人)。除开某些属于艺术家的黑暗部分,她给人带来许多裨益。她甚至是阳光的。我欣慰的是她在引领女性走向一条通向独立的道路的同时,也提醒她们不要忘了“爱”的重要性。她懂得女性与情感的连接,在男权架构的钢铁世界,她如植物般柔韧,却有着更为强大的根基。在我心中,她仿佛是木心所形容的旗袍:“是当年洋场尘焰中唯一的慈凉襟怀”。世间越浮躁,越需冷静。新书销售在即,她仿佛又成为一个商业化的作者,仿佛又将引人怀疑。但她全部接受,毫不排斥,她如此坚定坦荡,作为读者也只能坦荡。突然想到她曾提到一次从雅典通向克里特岛的夜船,蒋勋也提过,他说:那一船的星光是他今后人生取之不尽的美的库存。今天不知为何想到这里,脑中浮现出欧姬芙所画的树荫下的星空。我从小时候捧着书而不顾其他的孩子,走到现在这个年龄,从懵懂无知中清醒,在敏感带来的痛觉之中领略人生种种美幻,深觉自己无法承受,却又难以放手,以至抑郁。在人与人之间的神交中,觉得慰藉又孤独。但愿我们最终都能找到自我的答案,然后平静生活于世,最后平静死去。埃克哈特说宇宙起灭之间有大宁静,我信她懂,我亦学着她去懂。但愿她和女儿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