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家长如何引导一年级小学生)

网友提问:

用什么例子引导一年级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一年级的家长是否重视孩子的教育,直接导致孩子以后学习成绩如何。孩子的品德如何。马上又是新学期开学,有准备的父母还没有准备的父母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差距会越来越明显。

我觉得要想用例子来让家长引起孩子教育的重视,莫过于用蔡笑晚的事例。六个子女有五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你为孩子吃的苦,命运会馈赠你无价之宝”

蔡笑晚先生夫妻两个一辈子都在研究子女教育,尽管他只是个诊所的医生,但是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却值得很多人借鉴。他们明白自信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从不打击孩子,而是不断的鼓励孩子,他们深知一个不自信的人将来难以有快乐和幸福,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培养孩子自信,他们有时候故意和孩子辩论,让孩子赢,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孩子也就不怕和任何人辩论了,在蔡家,他们会让孩子做小向导,去亲戚和朋友家,在孩子去过一次以后,再去都是让孩子带路。增强孩子的社会阅历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还能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思维训练,为孩子打好基础,特别是数学方面,会让孩子很早就有数学思维。

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帆风顺的,他家的第四个孩子当时迷恋上《少林寺》,闹着要出家去学少林武功。蔡笑晚竟然同意了,在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厌弃想放弃时,他又坚持让孩子学完一个学期才让回来继续读书,最后,四儿子努力学习,最终也成了博士。

教育是有方法的,相信任何孩子都能够成才,每个父母都要学会因材施教。从心底里赏识自己的孩子。十年过后,你会明白今天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一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老师全方位的照顾,进入小学后老师只有客堂上才陪着他们。首先孩子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生理,心理上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他们对新生活十分的新鲜和渴望,另一方面又十分不舍的离开爸妈,孤独无助的感觉会常伴其左右,形成第二个:断奶期。家长似乎感觉进入小学就轻松了,其实并不是的。因为一个人的许多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奠定的,养成教育也是从一年级开始的。从幼儿园到小学,改变了过去游戏的生活方式,而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生活,这是培养和开始形成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的最佳时期。

我家孩子就是一个反面例子,现在追悔莫及,一年级我以为我家孩子可以自己应付,因为孩子很活泼,自来熟,但是大错特错,由于一年级的散养,造成了二年级的行为偏差,让老师天天投诉。现在正给孩子改正,说实话太难了,家长不如一年级就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时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可塑性很强 后期纠正太难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回答教育问题

一年级的孩子初次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于孩子虽说是陌生的,也是进入到正确的引导环境,来接受学校教育,确实是一次难得的良好机会。就如同一张白纸,将要在上面绘出美好的人生。

在社会与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很多家长依赖择校来期盼孩子得到良好教育无可厚非。同时,有些家长也忽视自身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殊不知,家长才是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责任人。

学习习惯方面的教育,历年来都是与家长重视程度戚戚相关。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篇故事应该是家长教育孩子学习习惯的蓝本与典范。习惯上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边上。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拼命招揽生意,孟柯也学着小贩们一样大喊,孟母见了,又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好。”孟母再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到了学堂,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校作揖拜跪,孟柯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学读书,孟母说:“这才是理想的地方。”孟柯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了。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成为了一个伟人。这就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所涉及孟母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学习知识的故事。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受到怎样的影响,这就是古文化留给我们许多的“良苦”教育之所在。

自古以来,孩子的教育一直成为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家长具备良好的愿望,但往往在教育过程中不得方法而成为棘手的问题。“问答”征求对一年级家长进行引导意见,是非常即时的。做为老一辈教育者,建议小学新生的家长多多学习一些古人的教育经验,除了孟母所具有的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等优秀品质,并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此外,人们还把“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孟母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孟母三迁》典故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人才,不好的环境也能淹没人才,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孩子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孩子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学习环境的熏陶感染,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大关系。孟柯后来被世人冠名为“子”是理所当然的。家长们,您说是吗!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2005年,我在一所小学当校长的事。一天,一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对我说:“校长,近来班级纪律很差,学生比较浮躁,今天下午我想开个家长会,跟家长们讲一讲为什么一年级就要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到时候请你做个总结。”

我说:“那好啊!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样有利于班级管理,到时候,我一定参加。”

下午,我参加了一年级的家长会,当会议议程进入总结环节,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了一年级家长就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说:“大家好,今天下午把大家请来,不为别的,就为了咱们的孩子。刚才张老师已经讲了,为什么要重视对小孩子的教育,讲的很到位。大家不要认为,孩子刚刚一年级,教育没必要那么重视,等孩子大点了,懂事了再教育不迟。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是非常错误的。一年级孩子正是各种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不培养、不教育,坏习惯就会乘虚而入。同样是一年级的孩子,同样是六岁的年龄,同样的老师来教,学着同样的课本。为什么有的学习成绩好,有的成绩差,有的遵守纪律,有的爱打爱闹,有的讲究卫生,有的随手乱扔垃圾等等,这都是因为,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养成的习惯不同,孩子也就不同了。

给大家打个比方,学校就是一个大苗圃,学生就是一棵棵幼苗,老师是一个个园丁。这些幼苗是首先经过你们的培育,然后移栽到学校这个大苗圃里,如果家长重视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搞得好,孩子身上的坏毛病没有,那么移来的就是一棵通直通条的树苗,栽在学校的苗圃里,在园丁的浇水施肥等精心呵护下,就会迅速成长成才。如果,孩子来自一个不重视家庭教育的环境,孩子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就像一棵小树苗上发了许多叉(一些坏习惯),甚至还有“虫眼儿”(一些坏毛病),移到学校的苗圃里,园丁首先就要帮他去掉旁逸斜出(批评教育),留出正头,这时候,有的孩子就受不了了,就会感觉痛,不舒服。如果家长通情达理,会支持老师的工作,如果家长心疼孩子,就会找上校门埋怨老师不该批评孩子等等。这样的孩子,老师是教不好的,这样的孩子也是很难成才的。

因此,作为家长,你希望老师重视你的孩子,教好你的孩子,你首先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家庭里做好了教养问题,在学校就很容易做好教育问题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保障。”

其他网友回答

一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养成好习惯,那么在三年级以后会有很明显的差别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