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吗(汉初三杰只有韩信没有善终)

网友提问: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被说必死无疑?

优质回答: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在刘邦的时代,如果不作也就不会死,但到了刘邦临死时或者吕后当政时,那是必死无疑。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记》里看到,刘邦回到长安,听到吕后杀韩信的消息后,他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喜,是喜在消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怜,是对韩信的死感到惋惜,心存怜悯。

正是刘邦对韩信的怜悯,韩信才成为汉初三个以军功称王的异姓王中,死得最晚,而且还不是刘邦亲自下手杀的异姓王。

但是,韩信必须要死。刘邦在世,能够压制住韩信的时候,韩信才可能活下去,而刘邦一死,没人能够压制韩信,那对汉室江山威胁太大,在这个时候只能杀掉。

所以说,韩信的命就和刘邦的命纠缠在一起。到刘邦晚年,身体已经伤病缠身,这个时候刘邦已经下了杀韩信的心。但是有点犹豫,时间上会有早晚之差,可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最终会下杀手的。

吕后知道刘邦的心思,韩信也同样知道刘邦的心思。韩信谋反基本没有成功的希望,但是他已经走投无路,只有拼死一搏。

而吕后心狠手辣,根本就对这些功臣毫不手软。她知道韩信必除,只是早晚问题。所以她借口韩信谋反杀了他,遂了刘邦的心愿。因此刘邦才会喜。

韩信功高盖主,功高无赏,只有一死。他的遭遇,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课题。如何既建功立业,又能够明哲保身。

这样,韩信的死还是有价值的。在后世,有很多名将汲取韩信的教训,得以保全身家性命,也是托韩信之福,这也是韩信的历史功劳。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愿意和朋友们分享历史的乐趣,欢迎朋友们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刘邦灭了项羽之后,开始追杀项羽的旧部。其中有个人叫钟离昧。

陈平在给刘邦献离间计时说:第一要除掉的人是项羽的首席谋臣范增,和项羽的忠心猛将钟离昧。可想而知,钟离昧在刘邦心中有多么罪恶滔天。

然,钟离昧在逃亡时,躲进了楚王韩信府上。原来,韩信和钟离昧还是密友。

韩信为了保命,对刘邦献忠心,将钟离昧的人头献给了刘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是个有奇才的军事家,同时又是小人。

《资治通鉴》里说:如果一个人有才有德,这个人可以大用。如果一个人有德无才,可以小用。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那就杀了他。

为什么?因为有才无德的人祸害起来更可怕。

钟离昧因为相信韩信,所以有难时投奔韩信。可是韩信却为了名利卖友求荣。韩信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一个最信任自己的朋友,其实让我们每个人想想也够可怕的了。

刘邦眼里的韩信是有才无德的势利小人。是不懂忠诚卖友求荣的小人。

韩信最有才的地方是,他已经被贬成淮阴侯了,而且是软禁在京城里,但韩信还可以就地取材,把几个朋友家的家丁组成一支反叛队伍。刘邦想想,背脊骨都在冒冷汗。

刘邦在担心他死了以后,韩信会不讲信用地起兵造反。刘邦为除心患无论如何也要杀掉韩信。

刘邦真的不敢留韩信活在这世上。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韩信作为军事奇才,立有大功,刘氏天下稳定后的最大威胁,自古开国功臣多无善终,历史规律;汉承秦制,必然要走郡县,就得削异姓王,韩信只是开始。

其他网友回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韩信和萧何、张良三人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是最后三人的结局各不相同,张良因为修习黄老之术,所以他无心名利早早退隐,而萧何面对政治手段毒辣的吕后,不得不选择自污名节来保身,好歹正常终老,但是韩信就不同了,他功劳非常大,但是死的却最惨。

其实很多人就说过,韩信必死无疑,比如钟离昧,那么,为什么钟离昧会这样说呢?

小哥详细分析。

韩信功高盖主,让刘邦寝食难安

韩信虽然兵法谋略高超,但是遇到政治枭雄刘邦后,他的情商明显不够用了,因为拥兵自重的韩信曾经被刘邦两次夺取了军权。

刘邦第一次夺取韩信的军权,是在修武,这是一个小地方,但是因为刘邦夺韩信的兵权而被载入史册,史称“修武夺权”。

刘邦和项羽争霸于成皋,战事胶着,刘邦命令同样手握重兵的韩信、张耳出兵攻打项羽后方,配合他两头夹击项羽,但是韩信、张耳按兵不动,他们准备坐收渔翁之利,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最终因为韩信不出兵,导致刘邦放弃成皋,开始了逃亡。

这个时候很多人认为刘邦会逃回汉中,结果他没有,他和夏侯婴两人乘车来到韩信军团驻扎地修武,然后半夜冒充汉王刘邦的使者,进入韩信军营,在韩信呼呼大睡的时候,夺取了韩信的虎符(兵权),然后他提拔韩信为相国,命令张耳率部分人马巡视各国,自己带领大部队对战齐国。

刘邦确实是一代枭雄,当大家以为他会灰溜溜回汉中修养的时候,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瞬间从一个人马不足几千人的破落户满血复活,成为手握几十万大军的汉王,这种勇气、冷静、果决、胆大心细的品质是历史上少有的。

韩信第一次被夺兵权,可以说是他大意,但是第二次被夺兵权,则是非常无奈的。

刘邦第二次夺取韩信的兵权,是在垓下之战后。

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刘邦最强大的对手被彻底击败,但是在垓下之战前面不久的彭城之战中,刘邦曾命韩信等人带兵围攻项羽,但是韩信不听刘邦的命令,致使刘邦被击败,订立了楚河汉界的政治版图,随后刘邦听取张良的建议撕毁盟约,追击粮草匮乏的项羽军,同时许诺韩信大片的土地和齐王爵位,才让韩信出兵,最终项羽被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多路大军的围攻下,兵败自刎。

刘邦用公爵的仪式,把项羽埋葬在谷城(今山东东阿县),并且他亲自主持祭礼,哀嚎哭泣。

刘邦处理完项羽后事后,路经定陶(山东定陶县),采取了一个谁也想不到雷霆措施,突然闯入韩信军营,收夺了他的兵权,立即把齐国(韩信)部队,纳入自己的控制。

很多人看到这里估计就懵逼了,这刘邦也太猛了,同时也为韩信叫屈,其实这是韩信自找的,韩信拥兵自重、屡次不听刘邦调度,项羽倒下后天下依然没有统一,诸侯王割据,其中韩信实力又非常强,刘邦对韩信下手也在情理之中。

韩信为了争功,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杀,刘邦痛失挚友,对韩信非常不满

郦食其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他巧舌如簧,甚谙合纵连横之道,同时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对郦食其也非常信任,因为郦食其比刘邦年长很多,所以很多时候,刘邦都将郦食其当做自己的朋友,两人为忘年之交。

郦食其有多么忠心刘邦呢?他多次孤身涉险进入刘邦的敌营,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对手投降,同时大范围宣传刘邦的仁德,为刘邦出谋划策。

项羽倒下、韩信被夺权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再和刘邦对抗的诸侯王中,以齐王最为强大,汉军也和齐国作战多次,互有损伤,后来郦食其自告奋勇前往齐国游说齐王,当时刘邦是拒绝郦食其这位老人家只身犯险的,但是郦食其苦劝刘邦,最后刘邦才同意了他游说齐王的计划。

郦食其果然不负众望,成功说服齐王,齐王解除了和汉军的警戒,消息传遍天下,传到刘邦那里,刘邦即高兴又感慨,但是传到韩信那里,韩信经不起属下的蛊惑,在明知齐国投降的前提下出兵齐国,最终齐王认为郦食其愚弄他而把郦食其活烹,最终汉军又不得不投身于对战齐国的战斗中。

这件事让刘邦耿耿于怀,因为郦食其这个人行事作风不同于其他人,大家发达后都建豪宅买田地,但是他没有,他只是喝酒娱乐,同时他不和其他人交往,只有面对刘邦的时候才会推心置腹,他和韩信也没有个人恩怨,但是他的死却和韩信脱不了干系。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韩信早年间跟随刘邦东征西讨,刘邦曾对韩信承诺,许诺他“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最终韩信被吕后在不违背刘邦承诺的前提下击杀。

刘邦取得天下后,虽然忌惮韩信,但是也没有过分逼迫他,但是吕雉则不同,她觉得韩信必须死,所以她威逼萧何,骗韩信来宫中参加宴会。韩信到宫中后,吕后立马命人逮捕了他,理由就是有人举报韩信谋反,最终吕后命宫女用黑布蒙住韩信的眼睛,让他“不见天”,把他装入麻袋,吊起来,让他“不见地”,最后命军士将韩信用木棒乱棍打死,让他“不见铁”。

刘邦在出征途中听闻韩信被打杀的消息,他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一生也被总结成“生死两妇人,一生一知己”,两妇人一个是曾经救济过他的漂母,一个就是吕后,一个知己自然是丞相萧何,可见天大地大,英雄人物千千万,韩信是多么的孤独,但是这种孤独都是取决于他自己对他人的态度。

其实小哥倒认为,韩信最终没有叱诧天下,是因为他没有血性,如果有血性,刘邦怎么能两次夺取他的兵权?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两次,他的血性和智慧又在那里呢?

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韩信的被杀一直以来都令人唏嘘不已,然而站在刘邦的角度来考虑,韩信又的确必死无疑。作为帝王,不论是为了王朝的稳定,还是自己的皇位,对谋反之人往往都是宁可杀错、绝不放过。而关于谋反,判定标准往往有三点,谋反的能力、谋反的实力、谋反的迹象,一旦满足这三个条件,那么此人便是必死无疑,而韩信恰恰满足了这三个条件。

谋反的能力:韩信毫无疑问的具备

韩信作为西汉最为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汉初三大名将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奉为“兵仙”、“神帅”。在韩信这一连串名头的背后,即代表着后世对他军事能力的高度肯定,同样也代表着韩信对刘邦的巨大威胁。

秦末天下大乱之际,刘邦虽然也曾独自领兵取得过一定的胜绩,然而即使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之中,刘邦的军事才能也根本排不上号,就更不用说与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之一韩信相比了。这一点,刘邦极为清楚。因此,在项羽这个共同的敌人尚在之时,韩信乃是刘邦最大的依仗,而一旦项羽被消灭,那么韩信转眼之间便又变成了最大的威胁,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便是这个道理。

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的功劳自然不用再做赘述,但随着皇帝从皇权的争夺者变成皇权的拥有者,功臣转眼之间也就变成了最大的威胁。即使你再过忠心,即使你从来没有过造反的念头,但对于帝王来说,你拥有造反的能力,便已经成为了他消灭你的最大理由。

对于帝王来说,能力便是最大的威胁,如果你懂得韬光养晦、急流勇退,那么或许能够安度晚年,然而韩信偏偏有些居功自傲,例如请封齐王,又如不愿与樊哙等人为伍,这自然引起了刘邦的极大忌惮。

谋反的实力:刘邦对韩信防范甚严

正因为韩信拥有谋反的能力,为了防止韩信变成第二个项羽,刘邦对于韩信可谓防范甚严,从来没有真正让他用过过谋反的实力。

刘邦从未使其真正拥有兵权。一次是在汉三年(前204年)六月,刘邦前线战败,韩信、张耳驻扎修武按兵不动,刘邦大怒之下“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第二次是在汉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战结束之后,刘邦再度“驰入齐王壁,夺其军”。两次夺其兵权,导致韩信从来没有过一支真正效忠于自己的军队。

刘邦从未使其拥有根基之地。韩信从攻占齐地,被封齐王,一直到汉四年(前203年)彻底平定齐地,韩信才算真正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地盘,然而次年便爆发了垓下之战。项羽败亡,刘邦登基之后,便迅速的又将韩信改封楚王,而将齐地封给了自己的长子刘肥,使其再也没有回过齐地。而韩信在获封楚地仅仅1年多以后,便在楚地被捕。可以说,刘邦根本没有给韩信任何巩固地盘的机会。

此外,韩信虽然带兵打仗多年,但其麾下将领却多出自于刘邦嫡系,刘邦从来没有让其成功培养出自己的嫡系将领。

从这些不难看出,刘邦对韩信其实早有防范。然而即使刘邦早有防范,但对于韩信来说,只要给他时间,他很快便会再度积聚起足够的力量,这也是刘邦最为担心的一点。

谋反的迹象:韩信已经先后出现两次

如果说前两点还只能引起帝王的猜忌,有的帝王为了身后名,或许还不会对功臣举起屠刀(刘邦和朱元璋均不在此列)。可一旦出现谋反的迹象,那么简直就是必死无疑了。

第一次谋反迹象,韩信被废为淮阴侯。项羽败亡之后,作为项羽极为忠实的手下,钟离眜因为曾与韩信关系很好,因而投奔了韩信。刘邦听说钟离眜逃往楚地,于是命令韩信进行抓捕,韩信却偷偷将钟离眜收留。直到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的反应竟然是“欲发兵反”,然而后来又因为犹豫而杀了钟离眜前去见刘邦,结果被擒,废为淮阴侯,迁居长安。

第二次谋反迹象,被吕后所杀。在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韩信辞行之时,韩信竟然对其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造反,刘邦于是亲自率兵前去平叛,而韩信又派人对陈豨说,“你只管起兵,我将在长安协助你”,并试图和家臣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然而由于一位家臣的告发,导致韩信最终被吕后所杀。

在古代皇权社会,谋反乃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即使是没有谋反能力和实力的人有了谋反迹象,往往都是株连九族的下场,更何况是韩信这种既有谋反能力,又有谋反实力之人,岂能逃过一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