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沛县担任什么职务(刘邦晚年回沛县)

网友提问:

刘邦在沛县的老兄弟和功臣很多,为何单单卢绾封王?

优质回答:

刘邦除了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分封一些诸侯王外,他在沛县的哥们和功臣中,确实没有分封其他异姓王,随他一起出来打天下的,如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等等很多,当然,还有卢绾,然而,萧何、曹参建立了不世之功勋,都没有封王,唯独给在史记中记载不多、功劳也不见得很大的卢绾封了王,在后人看来,这是令人诧异的事情。

我们知道,卢绾与刘邦是老乡、是同学、是同庚,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自小就是好朋友,是发小,而且在一起读过书,是同学。刘邦当了泗水亭长后,卢绾几乎天天跟在刘邦屁股后面跑。

司马迁史记里明确记载,“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从小到大,关系就没差过,堪称“铁哥们”。对于刘邦来说,除了血缘兄弟,谁有这么亲近?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这些人都是后面结识的,是在战争中建立的友谊,比起卢绾来,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差了一大截。所以,兄弟当了皇帝,除了分封亲兄弟外,卢绾自然是这之外的首选。

刘邦起义后,卢绾紧紧跟随,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刘邦任卢绾为将军。楚汉对峙期间,卢绾又加官进爵,被任命为太尉,受封长安侯,在汉王以下,这是很高的爵位了,足见刘邦对他的信任。尽管萧何、曹参才能过人、功劳莫比,但就宠幸的程度而言,则远非卢绾可比。

汉五年(前202)七月,刘邦刚登帝位不久,燕王臧荼作为曾经项羽的部将,因担心刘邦的清算,第一个站出来反汉,刘邦亲征,杀了臧荼,平定了叛乱。同年九月,刘邦便封了自己的发小卢绾为燕王,让他镇守北方,作为抵挡匈奴的屏障,对卢绾的信赖,简直无以复加。

然而,到了汉十二年(前195),刘邦去世前的两个月,作为发小的燕王卢绾,最终还是勾结匈奴,反叛了刘邦,刘邦先后以樊哙、周勃为帅,领军进攻卢绾叛军。据说,卢绾听说刘邦病了,曾经带领自己的家人和亲随数千人,等候在长城之下,只要刘邦病愈,即进京谢罪。然而,刘邦没等两个月就去世了,随后,卢绾北去,投靠了匈奴,被封为东胡庐王,第二年在匈奴去世。

其他网友回答

卢绾封王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人们认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立下了不世之功,为什么都没有封王。卢绾作为一个刘邦的跟班和跑腿,没有尺寸之功,有什么资格被封王呢?

要想了解刘邦封卢绾为王的原因,我们来看看其他几个异姓王是怎么被封的。

趋利避害,迫不得已

首先说韩信和彭越,他们被封王是因为刘邦在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到了白热化的时候,他们想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刘邦不得已接受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封他们为王,这是迫不得已。目的是让他们能合击项羽,帮助刘邦一统天下。黥布本来是项羽手下大将,本身就实力雄厚,为了安抚其心让其反叛项羽,刘邦才封其为王。

封王授爵,安抚其心

至于韩王信为战国韩国王族之后,当初为了拉拢他,也封他为王。燕王臧荼也是类似的原因,才被刘邦封王的,他们本来就很有实力,封王可以安抚其心,因此封王是一种手段而已。

驸马为王,恩师之子

至于赵王张敖,他是刘邦的师傅张耳之子,又是刘邦之女鲁元公主的丈夫。属于实在亲戚,关系和自己的亲儿子差不多,因此被封王。

那么卢绾属于哪一种呢?

我看那种都不是,卢绾作为刘邦的发小,能力极其有限,常需要刘邦救助。但正因为卢绾本事一般,更要封他为王。这样才能让世人知道,跟着刘邦混没有错,只要忠心就算是无能之人也可以封王,我想这才是刘邦的真实想法吧。刘邦封卢绾为王不是高看卢绾,而是为了替自己扬名罢了。人性远不如我们看上去的光鲜,还有我们触及不到的阴暗之处,王者无恩,利益使然。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其他网友回答

卢绾和刘邦个人之间关系密切,超过丰沛集团的其他兄弟和功臣。卢绾个人能力比不过萧何、曹参等,封燕王刘邦放心。

卢绾和刘邦是发小、玩伴,一同念书一同成长的邻居好友。两个人生日相同,有可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卢绾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194年,刘邦公元山256年或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195年,也有可能刘邦比卢绾年龄小。且两个人家庭是邻居,交情友好深厚,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刘邦没成名时,卢绾就是刘邦追随者,刘邦有个性,好惹事,卢绾没少帮忙平事,两个人认识早,关系密切程度超过丰沛其他人。刘邦得势后,卢绾仍可以自由进入刘邦卧室,其他人没有这样的特权。

萧何、曹参、夏侯婴是县吏,是刘邦长大后相识的。王陵开始瞧不起刘邦,后来才投奔刘邦。周勃是吹箫的,灌婴是小商人,樊哙是连襟、屠夫。刘邦丰沛集团的兄弟、功臣关系都赶不上刘邦和卢绾的关系。

卢绾和刘邦两个人从小就关系好,卢绾能力也可以,也立有战功,但是综合能力比不上萧何、曹叁等人,从卢绾作事犹犹豫豫,首鼠两端就能看出来。刘邦打败燕王藏荼后封卢绾为燕王放心。由于多种原因,卢绾逃到匈奴,客死他乡。

其他网友回答

刘邦布衣起家,领一帮兄弟们打天。当他坐上皇帝宝座之后,这些人熙熙攘攘来要功,有些人等的不耐烦,还用剑拍起了柱子,如同一帮围着桌子等待开饭用筷子敲碗的孩子。最终,刘邦以一篇“功臣论”开场白过后,拉开封赏大幕。于是从沛县起兵就追随刘邦的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等等众人被封侯,赐食邑。封赏结束,统计137位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功臣无一人被封王,而且卢绾也不在封侯之列。

二、安全因素

汉初的诸侯国不光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只是名义上归刘邦管辖,实际上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比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等人,他们是否听从刘邦号令,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有这些诸侯国的存在,刘邦已经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了,怎么可能再去增添烦恼呢?显然是刘邦从来没有把沛县起兵功臣们纳入封王的范畴,也从来没有想过给他们封王。

三、异姓诸侯王不能长存

刘邦同展姓诸侯翻脸是迟早的事儿,不封沛县功臣,届时还免了尴尬。刘邦打天下的目的就是让天下姓“刘”,而不是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杂烩,也不是秦朝那样单纯的郡县制。所以封异诸侯王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有朝一日他们要么拥兵自立,要么反过来吞并刘邦。

所以,出于江山社稷的巩固,这些异诸侯还得逐一扫除。最终,刘邦连女婿张敖的赵国都不放过。到刘邦去世前,只留有一个长沙国。而长沙国之所以也没有被除,并不是刘邦能容吴芮父子,而是因为一来长沙国太弱小,不足为患,二是吴家父子对刘邦百依百顺。

后世贾谊曾同汉文帝有过一番上疏说,如果当时将樊哙、周勃、灌婴等人同韩信、彭越调换位置,那么前者依然被灭,后者也能留存。寥寥几语,参透刘邦封王的实质。

刘邦和卢绾是一条胡同里的邻居,而且同年同月同日生,小时一同玩泥,稍大一起上学。沛县起兵之前,二人整日厮混,不分彼此,起兵之后,卢绾常伴左右,片刻不离。所以,多数人认为刘邦给卢绾封王是因为二人关系铁,有意照顾卢绾。而且,还没有打败项羽时,刘邦就给卢绾封了长安侯。实际上,这方面的因素占比不大,刘邦的想法远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有两条:

一、卢绾没本事、好操控

刘邦沛县起兵,卢绾积极追随,但他没有上阵拼杀,而是以“宾客”、“侍中”的身份常伴左右。这样一来,卢绾虽然少了性命危险,但是得不到战火的锤炼,人也“废”了。所以,不光是沛县那帮兄弟们瞧不起卢绾,其实在刘邦眼里他也是一个最无能的人。因此,刘邦让这样的人为王最放心,即便有着一日想下他王位,不过一句话的事情。

事实也正如刘邦所料,卢绾也没有明目张胆对抗他的胆量,最终充其量也是背后搞一些不痛不痒的小动作。当后来匈奴降俘揭了卢绾同陈豨勾三搭四的老底、刘邦派兵征讨时,卢绾只有带上妻儿老小惊慌失措逃跑的本事。后来,卢绾投降匈奴,虽被封东胡卢王,但是却饱受临近部族的抢夺凌辱,一年光景就郁郁而终了。最终妻儿老小也只能回归汉朝。

二、刘邦用卢绾“接马腿”

卢绾被封的是燕王,这个燕王最初为臧荼所有。臧荼这个燕王最初是项羽入关后所封。楚汉战争后,臧荼屈韩信兵威降汉。所以刘邦称帝后,臧荼惶惶不可终日,认为刘邦终究容不下项羽故旧,于是当年便主动举兵。结果很快被灭。

按理说,刘邦应该将燕王封给儿子才对,但是现实很无奈。因为,长子刘肥已经封为齐王;次子刘盈立为太子;三子刘如意不满五岁,另外刘邦留在身边还有让他当太子的念头;四子刘恒年方三岁;其他儿子更不用说,何况七八还未出生。所以子嗣“青黄不接”,到头来刘邦只好让最放心的卢绾先顶上,然后从长计议。事实上,刘邦临终前还是将燕国封给了八子刘建。

总之,如何封王,刘邦深思熟虑,心里早有了最佳的安排。所以刘邦就是一位纵揽全局的博弈高手,每一颗棋子都要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因此,刘邦一生尽管不显山露水,但最终还是赢家。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点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