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网友提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中可以遵循吗?有现实意义吗?

优质回答: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对待这个问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因人因情况而定。

如果你是一个德行高尚,心地纯善的人,自然会坚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原则。宁愿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不悦己”之事,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不悦”迁移或转移到他人身上。

如果你是一个邪恶的人,那么他是完全没有原则和道德可言的。他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他在乎的只是他自己,这一类人是不会遵循的。

如果“不欲”是一件小的,合法的,不违背原则的事,有些人可能会原则说出来给其他人听,他希望别人能够为他现在的困扰排忧解难,能够给他合理建议,指引他走出困境。

如果“不欲”是一件伤天害理,违法乱纪的事,当然不值得提倡。不利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事,人人都应该极力反对。

于我而言,我个人是遵循“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原则的。不管怎么样,始终都不能忘记给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做一个温暖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仲弓问仁一节。

仲弓问什么是“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孔子说,“出门就要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就要象举行重大的祭祀一般,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见于《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恕道。与之对应的是孔子的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忠恕之道是仁的核心原则。《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之忠恕就是要求人们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使之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怎样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样去遵循这个道理呢?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面对三种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怎样来处理和协调好这三种关系:

1、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极不平衡,地球的资源被人类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特别是环境污染。人们把自己不想要的废物都倒给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最终给人类自己造成污染,疾病繁生等等。

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动遵循。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之“人”就是大自然。孔子接着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对别人先起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同样对你豁达、宽容。

你对大自然好,大自然就能对你很好的回馈。如果人们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将来留给你的就不是金山银山了!

2、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已”就是“自己”。就是先自己要自律,自己先严格要求。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我们先要自己有懂得“忠恕”之理,“穷则独善其身”矣!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要求别人做什么的时候,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者你本身也做到和别人这样了,那么你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朋友之间聚会,杯觥交错彼此举杯互敬。自己不喜欢喝酒却一定逼另一位朋友喝,而这个朋友同样反感喝酒,那么这就在朋友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影响到整个聚餐的气氛。

还有那些假食品、假冒产品。造假者自己不吃、自己不用,却卖给别人,给别人甚至带来伤害等等诸如此类。

某件事情或者一件物品是否应该”施于人”的基础应该在于他人是否”欲”与”不欲”,而不是自己是否”欲”与”不欲”。因此,“己所不欲”不一定就要“勿施于人”,关键看人是否“欲”(想),假如“己所不欲”但“人之所欲”,仍然应该“施之于人”。只有在“己所不欲”且“人所不欲”才“勿施于人”,如此才能遵循正确的“己所不欲,慎施于人”之准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一句是恕,后一句是忠;即忠恕之道。一个是强调对自己的约束;一个是从积极方面讲,对他人的责任。对待他人,首先要尊重,不要妨碍他人;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就是为人处世,人与人之间交往心里要想到他人。

大的层面讲,国与国之间也必须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国家1953年12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就是对此最好的遵循。就是国与国之间相处,必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我们反对任何国家垄断国际事务,干涉别国内政。我们国家不会“己所不欲”而“施于别国”。

那么,“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综上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我们祖先留个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们在现实社会,现实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典范!

其他网友回答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这里的重点是强加,最好的处理方式是问询,给别人选择的权利,而不是颐指气使的强加于人。

其他网友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已不愿意或不喜欢的观点或作法,不要强加或强迫给别人去做。这是我们传统育人观点,也是作人常识和原则。在现实中完全可以遵循。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生活的环境。,生活标准,生活条件大致相同。比如,同一个单位和集体。大家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如同一人,自己不愿意或不喜欢的事,别人持同样态度。让别人干不道德和违法乱纪的事肯定不行。在不同人群和单位之间就更要注意,要尊重对方,讲文明,有礼貌,不要随便吐痰,乱扔拉圾,大声喧哗,乱写,乱画,随意破坏别人东西等等。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很现实,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送。很多人都在“我主流我自在”如果强送,识事的的,就表面附和,不识事的,直接打击,自己难为,没意思。有没有意义,怎么说呢?摆在我们生活里藏着掖着都这样,只有自己知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