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张仪范雎李斯谁的贡献大(商鞅和张仪哪一个是最大的功臣)

网友提问: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

优质回答:

此四人都是智商极高,能力极强,但人品极差的人。因此,秦国的崛起与速灭都与这几个人有关系。

其中的商鞅不但对秦国影响最大,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他所设计的集权制度一直被历代王朝采用,同时,户籍制,连坐制,保甲制,以及他的弱民术都是历代王朝的统治利器,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更与此人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李斯,他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宰相,而且还是焚书坑儒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更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他为一己之私,置江山社稷于不顾,终至赵高和胡亥将大秦帝国送上了断头台。

再次是张仪,张仪用连横术击败了合纵术,为秦国争取到外交空间,然其惯用诈术而非以诚相待,为秦国赢得了毫无信用的臭名,这也是秦帝国难以服众的重要原因。

范睢为秦国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为秦国的壮大营造了空间,然而这些不过是小聪明而已,因为仅凭暴力和机谋远不足以让一个国家真正强大,更不足以让社会长治久安,只有优良的文化和适宜的制度才能让一个国家健康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皆为秦国统一大业的功臣,那么这四人的能力大小又该如何排序呢?如果不论功绩和人品,而仅以能力论之,个人认为应该首推李斯,商鞅次之,范雎再次之,张仪排名最后。

第一,李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名相

李斯本为楚国上蔡人,后因悟出“老鼠哲学”而离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逐渐受秦始皇重用,历任郎、长史、客卿、廷尉、丞相,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和后续一系列改革。

如果说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李斯能力的话,完成天下一统后,辅佐秦始皇完成的一系列改革,则毫无疑问彰显了李斯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毕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推行的大量政令,都是极具开创性的。

秦统一天下后,秦国朝堂曾就如何治理天下产生过争论,丞相王绾等人主张继续推行分封制,而时任廷尉的李斯则坚决主张彻底废除分封制、推行中央集权制,这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此后,李斯又辅佐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而这套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此外,为了维护秦朝统治的统一,李斯又先后辅佐秦始皇完成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驰道、车同轨等社会全方位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击破由于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导致的各国社会、文化、经济壁垒,为统一民族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李斯其人身上也有缺点,其在沙丘政变中的表现,以及为自保而写下《上书对二世》,导致秦法的变质,导致其要为秦国的覆灭负一定责任,但这却并不能否定他的能力。

正如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所言,同样作为法家思想的忠实贯彻者,“商鞅改变了秦国,而李斯则要改变一个时代”,而这也是我将李斯排在商鞅之前的一个原因,就改革难度而言,李斯面临的挑战无疑要比商鞅更大。

第二,商鞅:秦国崛起的奠基者

商鞅出身卫国公族,后师从尸佼学习杂家学说,曾于魏国国相公叔痤麾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逝之后,商鞅入秦,并受到志在变法图强、改变秦国积贫积弱面貌的秦孝公嬴渠梁重用,遂在秦国推行变法。

商鞅通过颁布《垦草令》、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等改革方略,使得秦国在制度层面确立了对山东六国的绝对优势。

在“列国伐交频频”的的混乱年代,以“耕战”为核心的“商鞅变法”,毫无疑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且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他完全将秦国变成了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秦国上到君王、下到黎民,全都成为了为这台战争机器服务的零件,这是秦国能够迅速崛起,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

不可否认,“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商鞅本人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同样不能忽视,“商鞅变法”的成功具有一定特殊性。

首先,商鞅变法受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影响较大,而这两次变法为商鞅提供了一定经验。

其次,秦国文化受西戎文化影响较大,贵族影响力相对较小,再加上秦简公嬴悼子和秦献公嬴师隰变革的影响,变法阻力要比山东六国小。

再次,相较于山东六国来说,秦国无论在文化思想还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发展都相对落后,这为“商鞅变法”打破旧有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最后,秦孝公嬴渠梁的绝对支持,以及秦惠文王嬴驷对变法的认可,避免了“人死政消”局面的出现。

历史上共先后有六次变法,但仅有“李俚变法”和“商鞅变法”取得成功,这一定程度上就证明了商鞅的个人能力,但正因其成功又有客观原因,因此我将商鞅排在了李斯之后。

第三,范雎:以谋略见长的承上启下者

范雎本为卫国芮城人,早年为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受诬陷而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并通过上书自荐而引起秦昭襄王嬴稷重视。

正如李斯的评价,“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范雎通过辅佐秦昭襄王,使得秦国得以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者。

纵观范雎一生,其最大的能力便是善用谋略,尤其是在掌握人心方面极为出色,这点从其离魏入秦和说服秦王两件事上便可看出。而在治国理政方面,他最大的贡献便是辅佐秦昭襄王加强王权和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从而使得秦国得以进一步蚕食列国,为将来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此外,范雎担任秦相之后,还曾主持修褒斜栈道,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又在“长平之战”中,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从而使得秦国取得“长平之战”胜利。

毫无疑问,范雎是个极为出色的谋略家,虽然在人品方面不敢恭维,但其能力无疑极为出色,而且性格极度坚忍,就算被人诟病为小人,也算是小人之中的佼佼者了。

第四,张仪:外交能力极强,治国理政相对较弱

张仪本为魏国安邑人,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后游历列国后入秦,并受到秦惠文王嬴驷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纵观张仪生平,其在秦国的主要作为就是主伐交,即主要从事外交工作,通过与他国“连横”,对抗同时期公孙衍提出的“合纵”。张仪通过出色的游说能力,先后两次说服魏国退出“合纵”,又通过忽悠楚王破坏齐楚联盟等等,从而为秦国巩固国力,全面崛起争取了时间,使得秦国得以避免因列国“合纵”而陷入持续战乱。

在成功游说各国的过程中,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张仪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更多只体现在外交层面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上,同时又有秦国强大的国力在背后支撑。而在治国理政方面,张仪的贡献非但较小,反而因判断失误,而差点让秦国错失了攻占巴蜀的机会。

毫无疑问,张仪乃是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之一,但伐交固然需要能力,同样需要国力支撑,否则公孙衍未必便会败于张仪之手,这也是张仪比不上李斯、商鞅、范雎三位的原因。

如上,如果不论功绩和人品,而仅以能力强弱来排名,个人认为李斯能力最强,其次是商鞅,第三则是范雎,张仪则排名最后。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才是最具有远见和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是思想的破冰者,其他人只是执行者,差一个档次。

其他网友回答

张仪,范睢,李斯凭小聪明混饭吃而矣,哪能与商鞅比。商鞅是有史以来改革最成功的政治家,实现了“秦民大说,家给人足,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乡邑大治”。从而为秦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敢于挑战权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商鞅之治成功的保障与前提,得罪了宗室贵戚。所以商鞅在历史上一直被恶,被污。我怀疑商君书的所谓驭民五术,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有怨望者”篡改强加于商鞅的,因此,皆空语无事实。类似盗蹠从古坟堆里爬出来骂孔子之说。我完全赞同汉刘歆(刘秀)对商鞅的评说:“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藉,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疆,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勸戎士,法令必行,内不阿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故雖书云“無偏无党”,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司马法之勸戎士周后稷之勤农业,無以易此。”岂能以法家称商君乎?冤哉,商君也!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是商鞅本事最大了,商鞅即能设计国家构架,又能洞察各项细节,执行能力更不要说,是治国如烹小鲜的圣手,其他人,跟他比,就是个执行层面的水平了,要不是儒家把秦朝抹得太黑,搅混了中国人的脑袋,蒙蔽了中国人的双眼,商鞅坐上法圣的宝座是肯定的,始皇帝都被儒家钉上了耻辱柱,对商鞅还算客气,只是贬低他寡恩刻薄罢了,国外对待自己的优秀儿女恰恰相反,不但无限褒奖,连我们的始皇帝,商鞅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