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始皇是如何灭了六国,最后称帝的?
优质回答:
秦国开始强大是始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秦国之兴,源远流长,而秦国之强,自秦孝公始。秦孝公信用商鞅,厉行变法,以法治、耕战富国强兵,使秦国很快跃居战国首强。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帝业的基础。秦始皇的帝业之基开创于此,秦始皇的政治模式始于此。在当时各国的政治革新中,秦孝公、商鞅主持的变法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秦国能够在“大争之世”笑到最后,正是得益于此。
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嬴驷是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他是秦国第二代“法治”君主。秦惠文王虽杀害了商鞅,却又继承了商鞅的事业,致力于法治和耕战。这在“人存政存,人亡政亡”的时代实属难能可贵。他的举措对秦国法制的完善和法治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秦惠文王确定以“连横”破“合纵”的外交方略,不断蚕食三晋,侵掠强楚,屡屡得手,还多次击败各国联军。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国势的重大进展集中体现在灭巴蜀,取汉中,大幅度扩张了地盘。
秦昭襄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他在位长达五十六年之久。秦昭襄王使秦国的首强地位进一步巩固。他灭了西周,这象征着周王朝寿终正寝。从此,“周天子”不复存在,在名分上天下已无共主。秦昭襄王把周天子纳为自己的臣属。秦始皇就出生在曾祖父在位期间。他不断攻取楚、魏、韩土地而耀武中原的秦昭襄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给自己加上“帝”号。秦昭襄王称“帝”是一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到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期,秦国不断出兵东征,连连击败韩、赵、魏军,又夺取邻国大片土地,还灭亡了小国东周。秦始皇的这些先辈为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与六国相比,秦国拥有更有效率的政治制度、更合理的社会结构、更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具进取性的文化体系、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更广大的国土和更有利的战略态势,只要秦国国内政局基本稳定,军事与外交不犯重大错误,局势很难逆转。
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与历代开国君主一样,秦始皇身边也有一批军政素质极高的王霸之佐和善战之将。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群体。他们之中既有运筹帷幄的将相、精通谋略的策士,又有直言敢谏的诤臣、勇冠三军的战士、能言善辩的说客。没有这些人的辅佐,秦始皇是无法成就帝业的。秦军轻卒锐兵,所向披靡,威震中原,灭亡六国犹如摧枯拉朽。
从秦襄公封侯、秦穆公称霸,到秦惠文君称王、秦昭襄王称帝,再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继承了先公先王留下的丰厚的政治遗产,坚定地执行了父祖的政治遗嘱,出色地完成了统一大业。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是发生在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1年期间,虽然是秦始皇一统中原成就帝业,这不能把功劳全归功于嬴政一人,早在秦孝公时期,秦朝历代君王就开始励精图治,连上秦始皇,七代秦国君王,一百多年的努力才让嬴政时期,秦国国力强盛,经济发达,部队装备精良,而此时其他六国却逐渐衰败下去,所以嬴政灭六国,称帝这是必然趋势。
嬴政开始灭六国,其实也证明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是有一定道理的,嬴政也是先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让国内基本稳定下来,开始亲政后,才集中力量灭六国的,虽然说李斯后世名声不怎么好,但是不可否认得是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嬴政在准备灭六国前就和李斯、尉缭制订了详细的灭六国计划,比如我们熟知的远交近攻,其实说具体点就是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逐个击破。另外呢,通过挑拨引起各国混战,趁乱进行吞并。
在公元前236年,燕赵两国被挑起战火,秦朝借机把刀挥向了赵国,秦军以援助燕国为由,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面围攻赵国,赵国腹背受敌,秦军一举攻下了战略要地阏与,之后又一路攻下了韩阳,安阳,攻到了邯郸城外,和20万赵国大军对抗,这时秦始皇另组建了一支部队,进攻邯郸东南的安阳,赵国启用抗击匈奴的名将李牧,秦军大败,这也让秦国开始调整战略,决定先下攻下韩国,拿下韩国后就能拿下函谷关这条东进之路。
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大将内史腾进攻韩国,韩国无力抵抗,国都沦陷,韩国灭亡后被划为颍川郡,韩国也是六国中最早被灭亡的国家。韩国被灭后,秦国把进攻重点转向赵国,在韩国被灭这年,赵国遇上了旱灾,秦国借机大举进犯,但是却陷入苦战,于是秦王就派人重金收买赵国大臣郭开诬陷李牧,司马尚,也就导致了两人被撤职,李牧被害致死,公元前228年邯郸被攻下,赵国灭亡。
赵国灭亡,秦军南下准备灭楚,在公元前225年,秦军统帅统帅王贲顺道将魏国攻陷。之后秦军一路南下,但是楚国在被白起攻破国都后50多年,国力虽然远不如过去,但是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始皇最先听信李信之言,认为20万大军就可攻破楚国,但是在楚国顽强抵抗下,秦军受到重创,于是秦始皇只能从新启用大将王翦,率军60万进攻楚国。
楚国大将项燕本来准备与秦军打持久战,但是楚王认为项燕怯懦,催促其赶紧与秦军交战,项燕只能出战,楚军大败,项燕被杀,不久楚国国都被攻陷,楚王被俘,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于是秦军统帅王翦率军又攻向了燕国,王翦率军绕到易水上游包围了燕军,大破燕军,燕王认为是太子丹谋划的刺秦王导致燕国祸起萧墙,于是斩首了太子丹,把太子丹首级献给秦王求和,然而这并没组织秦军的攻势。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燕国灭亡之后就只剩下一个齐国,然而齐国在这之前,却还在一直奢望能够自保,秦吞并其他五国时,齐国一直置身事外,不合纵,不联横,也不抗秦,只是看着秦军和其他国家交战,当秦国大将率军攻到齐国时,齐国尽然连迎战之兵都没有,很老实的投降于秦军,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齐王被送往共地活活饿死,到此秦始皇嬴政完成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霸业。
(这里特别说一下,前文基于习惯直接写秦始皇,帝制是在公元前221年才建立的,再此之前应称呼为秦王嬴政),嬴政灭六国后,认为用王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嬴政的功业,于是改称为皇帝,为秦始皇,继续推进商鞅变法,开创帝制同时也加强了君主专制,并彻底废除了分封制。
其他网友回答
靠的是先王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团队的力量,厚积薄发,借天时地利人和,一蹴而就。
其他网友回答
只是秦始皇这个人干了这件事而已,就算没有秦始皇,也会有李始皇,张始皇。事不在人为,天下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关于这个问题,贾谊曾在《过秦论》中有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从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
为什么秦始皇十三岁即位,短短十余年间,就可以平灭六国,一统天下?
不是说嬴政本人的能力有多么多么强,而是说“奋六世之余烈”,从秦始皇的五世祖秦孝公开始,直到秦始皇他爸秦庄襄王为止,位传六代秦王,基本上就已经将山东六国收拾的差不多了。
尤其是秦始皇他太爷爷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起用了一代名将白起,杀得山东六国闻风丧胆,望名而套,但凡是与秦国的接壤的国家,赵、魏、韩、楚,每一个国家都在白起的手下得到了无比惨痛的回忆。
所以等秦始皇即位的时候,留给秦始皇的是一个无比强盛的秦国,而秦始皇所面对的山东六国,却早已日薄西山,时日无多,倾覆就在转眼之间。
秦始皇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机,调集大军逐一攻灭就是了。
而事实上,秦始皇也就是这么做的。
韩、赵、魏、楚、燕、齐
曾经不可一世的山东六国,就这样逐一被秦国碾碎在历史的尘埃中。
秦灭韩之战(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30年)
虽然说韩国是一个秦国攻灭的国家,但实际上,在发动灭韩之战的之前,秦始皇把目光放在了秦国的老对手赵国身上。
但是赵国有上将李牧坐镇,连续粉碎了秦国想要灭亡赵国的企图,并且在肥之战、番吾之战,赵军围歼了近十五万秦军。
秦始皇见短时间内无机可乘,就想要寻找其他的目标。
公元前231年,韩国大将内史腾献地投诚,秦始皇尽纳其地,并以此为跳板,准备进攻韩国。
次年,秦始皇便命内史腾为帅,率领大军进攻韩国,一路所向披靡。
(还有一种说法,是韩王安为求自保,主动献南阳之地给秦国。秦王政就派曾经的韩国降将内史腾进驻南阳之地,然后次年直接从南阳进攻韩国)
韩王安出城请降,韩国因此而亡。
其实在公元前231年的时候,韩国的地盘就已经被蚕食的差不多了,基本上就是一个弹丸之国,再加上内史腾的叛反,更加是雪上加霜。
因此秦国想灭韩国,不过就是举手之劳罢了。
韩王安降秦之后,被秦王软禁在陈县。
直到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发生叛乱,被平定之后,秦王为绝后患,也处死了韩王安。
秦灭赵之战 (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5年)
正如上面所说,秦国在进攻韩国之前,首先就把目光放在了赵国身上。
公元前236年,秦国趁着赵、燕两国斗得正欢的时候,派出王翦、桓齮、杨端和等数员大将,率领两路大军北上伐赵,连下赵国九座城池。同年赵王偃就死了,其子赵王迁即位。
公元前234年,秦军再次伐赵,斩赵军十余万。
公元前233年,秦军大将桓齮率军深入赵境,直扑邯郸,赵王迁赶紧派大将李牧南下御敌,于是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肥之战”。一战之下,李牧率领的下得赵军大展神威,在肥地几乎全歼秦军主力,秦将桓齮心生恐惧,直接出逃燕国(有人猜测这个桓齮,就是那位被秦王“金千斤,邑万家”的樊於期)。
公元前232年,秦王再次派兵伐赵,分南北两路进攻赵国。但是在赵国大将李牧、司马尚的配合下,再次粉碎了秦军的企图。尤其是在番吾一战,赵军再次围歼秦军主力,两路大军皆是无功而返。
“番吾之战”也是赵国对秦作战的中的最后一次重大胜利。
此战之后,秦国修整了一番,并且在公元前230年,一顺手就灭了韩国。
而此时的赵国国内开始大旱,百姓痛苦难言,人心浮动。
秦始皇见时机已到,便在公元前229年,派出两路大军伐赵。
第一路是秦国上将王翦起兵三十余万,由上地发兵,欲出井陉关,由西向东攻伐。
第二路是秦国大将杨端和率军十万,由河内发兵,直取赵都邯郸。
整整四十万大军扑向赵国,秦王政是下定决心要灭亡赵国。
但井陉关乃天下绝险之地,李牧率军坐镇于此,饶是王翦有通天之功,也难以越雷池一步!
最后没有办法,李斯派出自己的徒弟顿弱,间于赵国,花重金买通了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韩仓等人,以及赵王迁的母亲悼娼后。
有这些人的蛊惑,赵王迁派出赵葱、颜聚为将,前往井陉关换回了李牧、司马尚,并且以谋反为名,一纸诏书赐死了李牧,为自己叩响了灭亡之钟。
结果可想而知,王翦率军长驱直入,于公元前228年俘虏赵王迁,但赵王迁的哥哥公子嘉却趁乱出逃,来到代地企图为赵国续命。
至此赵国名存实亡。
赵王迁被秦王政迁居房陵,活活饿死!
公元前225年,秦王大将王贲在伐燕的过程中,顺手就把公子嘉就灭掉了。
秦灭魏之战 (公元前225年)
秦军在伐燕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且稳定住了局面之后,秦王政就先暂停了攻燕,而是把目光放在了魏国身上。
魏国的都城大梁城高池深,历代多少国家的兵马进攻到大梁城下,却始终无法再越雷池一步。
因此秦国吸取了历代的教训,先是进攻大梁周围其他城池,最终将魏国打得几乎只剩下大梁这么一座孤城的时候,才派出大将王贲去攻打大梁城。
于是乎就有了著名的水灌大梁。
王贲引黄河之水倒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冲倒了,再难抵挡秦军。
魏王假坐着小船出了大梁,向秦军投降
魏国遂亡。
秦灭楚之战 (公元前226年~公元前223年)
公元前226年,王贲要进攻大梁前夕,为了防止楚国在秦军攻魏之时超了后路,便率先进攻楚国,取楚十城,用以震慑楚国,使楚国不敢发兵救魏。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之后,秦王开始图谋楚国。
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的故事
秦王问王翦,你多少兵马能下楚国?
王翦答,六十万
秦王嫌多
秦将李信说道,我只需二十万足矣
于是在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伐楚,结果被楚国上将项燕打得大败,小命差点没丢在楚国。
秦王政没有办法,只能给王翦六十万大军,让其攻灭楚国。
紧接着就有了更加著名的故事
王翦开始不断的向秦王写信,我要大房子,我要土地,我要金银财宝,我要美女,以此让秦王政安心。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伐楚。
楚国为了抵御秦军,从全国抽调兵马,由上将项燕率领,在平舆之地与秦军对峙,准备决战。
但秦军坚壁清野,就在原地扎营,毫无进攻迹象,每天只在营中吃喝玩乐。
楚国试探性的进攻,打退就好,从不主动出击。
这一耗下来
项燕就有点难受了
毕竟这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人吃马嚼,得多少钱粮?
秦国刚灭了三国,财大气粗不在乎,但楚国可就受不了了
如果再不决战,可能军粮就把楚国拖垮了。
项燕没有办法,既不能贸然进攻秦军大营,又不能僵持下去
没有办法,项燕开始拔营后撤
结果这一撤
坏了
王翦拔营起寨,随后追击,在靳南一代大破楚军,项燕也死于乱军之中
经此一败,楚国再无抵挡能力
在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擒楚王负刍。
楚国亡!
秦灭燕之战 (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2年)
秦国灭赵之后,赵公子嘉逃至代地,收编代地赵军,自立为代王,并且与燕军合并一处,驻守在易水之畔,企图阻止秦军。
秦军兵临易水之后,并没有马上发动进攻,但燕国国内就已经彻底乱了。
当时燕国不少大臣都主张联合齐、魏、楚共抗秦国,但是燕太子丹并不看好合纵一事,于是就在公前227年一手策划了荆轲刺秦,一下子就激怒了秦王政。
秦王政立刻下达令,命王翦、辛胜率兵伐燕,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联军。
公元226年,秦军增兵,王翦一举攻破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立刻带着太子丹以及文物大臣向辽东方向逃窜,并且组织起燕国最后的主力兵马,企图将秦军阻挡在辽东之外。
结果名将李信亲自带兵前来,一举击垮了燕军最后的主力兵马。
到了这种关头,燕军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了,燕王喜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竟然杀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企图平息秦王怒火,让秦军暂且退兵。
秦王虽然没有允许,但此时秦王认为燕国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威胁性,便没有立刻赶尽杀绝,给了燕王喜一些苟延残喘的机会。
公元前222年,已经扫平魏国、楚国的的秦王政,命令上将王贲率军北上,彻底攻灭了燕国,生擒燕王喜。
燕国遂亡。
秦灭齐之战 (公元前221年)
齐国的末代君王齐王建本身就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从即位之日起,就向想着吃喝玩乐,从来不参与各国之间的争斗,使齐国百姓在这乱世之中,居然享有了四十余年难得的和平光阴。
并且齐王建自诩为东方大国,认为秦军根本不敢进攻齐国,所以对秦国基本没怎么设防,对秦灭五国时来自五国的求救,也只是置之不理。
但当秦军灭掉五国,王贲大军自燕境南下之时,齐王建开始有点慌了,仓皇间组织大军,想要抵御秦军进攻。
可是秦军并没有直奔齐军主力而去,反而从齐国西部出其不意的进攻齐国。
齐国一来是措手不及,二来也是四十年久疏战阵,几乎上没怎么抵抗,就被秦军攻破了都城临淄,俘虏齐王建。
齐国遂亡。
秦王将齐王建安置在共地,不给食物,最终将齐王建活活饿死。
用我们现代眼光来看,或者对于六国其他君王而言,齐王建或许是昏庸无能之主。
但对于齐人来说
齐王建在乱世之中,给了他们四十年安稳富庶的生活,因此在齐人得知齐王建被饿死的消息后,齐地成了反秦最激烈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