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坚持到八王之乱(东吴如果坚持到八王之乱)

网友提问:

“八王之乱”时,蜀汉和东吴为什么没有趁机复国?

优质回答:

西晋立国25年,“八王之乱”爆发,在这场历时十六年的内乱之中,西晋统治迅速崩溃,各地开始涌现出大量割据政权。“八王之乱”爆发之时,距离蜀国灭亡不过28年,距离吴国灭亡更是仅过了11年,那么在西晋陷入崩溃、各地纷纷自立的情况下,蜀国和吴国却没有趁机复国呢?

我们先来说刘禅的儿子,刘禅先后育有七个儿子,其中长子也就是太子在蜀汉灭亡次年,死于钟会叛乱;五子北地王刘谌坚决不肯投降,蜀汉亡国当日杀死妻儿后自杀;三子河西王刘琮,则早在曹魏景元三年(262年)便去世了。

也就是说,“八王之乱”爆发之时,刘禅只有次子安定王刘瑶、四子新平王刘瓒、六子新兴王刘恂、七子上党王刘虔四个儿子还在世。然而,上天并未给他们复国的机会,这四个儿子无一例外的死在了“永嘉之乱”。也就是说,刘禅这一脉,极可能是绝嗣了(史料并未记载是否有孙子)。

至于刘备的次子刘理这一脉,刘理和其长子刘胤、长孙刘承早在蜀汉灭亡之前便已经去世,其次子刘辑虽然活到了蜀汉灭亡之后,但史料也仅仅记载其随刘禅迁居洛阳,此外再无记载,生卒年分不详,也不知其是否留下子嗣。也就是说,刘理这一脉,很可能也是绝嗣了。

于是乎,蜀汉复国的重任,便只能由刘备的最后一个儿子,刘永这一脉来承担了。根据《刘氏家谱》的记载,蜀汉灭亡之后,刘永及其子刘晨全部迁居洛阳,后刘晨娶妻张氏,生三子刘乾玄、刘乾镇和刘乾清。“八王之乱”时期,刘乾镇和刘乾清迁往江浙和福建,长子刘乾玄则迁回沛县。而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八王之乱”时,刘永有个孙子刘玄逃回了蜀汉,成汉开国之君李雄将其封为了安乐公。

如上,刘备后人之中,也只有刘永之孙刘玄逃回了蜀汉故土,然而此时虽然距离蜀汉灭亡不久,但其想要复国却是难上加难。

一方面,没有复国基础,蜀地的蜀汉政权本就是外来政权,而益州本土士族又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他们对于蜀汉的支持力度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自身实力有限,刘玄虽是刘备之后,但其祖父刘永本就是刘备庶子,再加上其自身实力有限,也没有复国的能力。蜀汉自然也就难以复国了。

不过,蜀汉的宗室虽然没有复国,但却有一个人帮其复国了,那就是“八王之乱”后入主中原的匈奴人刘渊,他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定国号为汉,史称“汉赵”,也称前赵。明朝小说《三国志后传》中倒是发挥了想象,说刘渊是刘备的孙子,蜀汉灭亡时逃到了羌人部落,其建立的“汉赵”其实就是一次复国运动,当然这也只是小说罢了,看看就好。

东吴:看似热闹,实则成效甚微

相较于蜀汉方面的人丁稀少,东吴方面当可谓人丁兴旺,《三国志》记载孙皓光是封王的儿子便有多达34位,《晋书》则记载孙皓投降之时,曾有21子前来觐见。不管哪个记载为真,总体来看,东吴方面的宗室人数显然足够多,而在两晋时期,东吴的复国运动也的确较蜀汉更为频繁。

先是在永嘉四年(310年),西晋灭亡前夕,吴兴人钱?自号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并拥立孙皓之孙孙充为吴王,打起了复兴吴国的旗号。不过,孙充的吴王还没坐几天,便又被钱?给杀了。之后,司马睿命将军郭逸、郡尉宋典率军征讨,却因兵少未敢交锋,后在周玘率领部曲的配合下,最终平定钱?叛乱,钱?被杀、传首建康。

“永嘉之乱”后,随着北方士族的相继南迁,导致江南士族多遭受到排挤,周玘因宗族强盛,更是受到司马睿的猜忌,始终不得升迁,心怀怨念之下,便与镇东将军祭酒王恢密谋起兵,诛杀北方士族,改由江南士族执政。然而还未等起事,周玘便去世了,临终之前让儿子周勰继承自己的遗愿。

周勰不复父亲嘱托,不久后便起兵造反了,孙皓的族人孙弼也在广德起兵响应。不过,周勰起兵并未搞出多大动静便被杀了。孙弼临时拼凑的军队,战斗力同样极为不堪,很快便被宣城太守陶猷给消灭了。事后,考虑到周氏在江南的影响力,周勰仅被司马睿免职,而孙弼可就没那么好运气了,直接被夷灭三族。

到了太兴元年(318年)十一月,也就是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的第二年,孙皓的儿子孙璠又发动了叛乱,结果同样没有闹出来多大的动静便被剿灭了。关于这场叛乱,《晋书》仅记载道,“故归命侯孙皓子璠谋反,伏诛”。

如上,“八王之乱”后,打着为东吴复国的叛乱一共出现了三次,其频率倒是比蜀汉那边要多,可惜看着热闹,但却没有闹出什么动静,便迅速被扑灭了。同样源于两点原因,一是孙吴同样是外来政权,后来虽然得到了江南士族的支持,但当西晋宗室南迁后,这些士族也只是忙着争权了,为东吴复国的动力不强。另一方面,东吴后期统治实在太过糟糕,把江南地区搞的够呛,缺乏民意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八王之乱的时候 蜀汉和东吴地区保持了稳定而没有反叛或者是趁机复国呢?究其原因在于晋朝对于蜀汉、东吴旧部采取了集中管理的做法,使他们失去了根基而无法反叛。

旧臣入洛

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将各地的豪强都搬到咸阳城里居住,便于管理和监视,又能扩充咸阳城的财富。

晋朝也是这么做的。

蜀汉灭国后,大批的蜀汉旧臣被迁徙到了洛阳。这就有了著名的乐不思蜀。

不思蜀,一方面是委曲求全,另外一方面也是中原确实比偏安来的好。

将蜀汉君臣、大量外籍士人和大批民众迁出,既能防范蜀汉残余势力复兴,又能满足巴蜀本土士族的政治利益; 且对内迁之蜀汉士人施以怀柔手段,也能软化东吴士人敌对心理,为其进而征吴作准备。

这是当时主政者司马昭必要的政治举措,也是魏晋朝廷全面治蜀政策的开端。

这也注定了后来的西蜀地区的相对的稳定。

西蜀的内部分化

蜀汉政权原本也是外来政权。国内基本上分三块:平原派、荆州派和益州派。后来再加入了西凉派。

在蜀汉灭国之后,大多数外地籍的将士家属都回去中原做了相对较高的官。而蜀地官员并没有这么高的待遇,他们选择留守在家乡比如霍峻的儿子霍弋、罗宪等人就一直留在当地。保证的蜀地的稳定性。

较之魏晋、孙吴二政权,蜀汉缺乏累世经营之本土高门大族与朝廷互为表里。所以,朝丧士徙之际,君臣不得已寄居堂下,时时仰人鼻息而无奈。这就是蜀汉的悲哀。

东吴的入洛

东吴灭国之后的大臣入洛,主要是以陆家兄弟为核心。

他们代表这东吴的核心力量 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归顺。

本身,东吴就是大家族制。他们在当地拥有盘根错节的势力,即使核心人物去了洛阳,在地的经济势力和政治能量依然庞大。这不是一会半会可以解决的。

这些大家族只会依附于当权者,谁是胜利者就是谁的天下。

正如当年周瑜所说的,张昭等人 不管谁来统治,他们依旧可以做高官,可是孙家不行,孙家失败了就只能称臣,甚至想活命都不一定成。

这就说明了本质:东吴的家族实力不是政治可以解决的。

所以该入洛的入洛,该控制乡村的控制乡村

晋朝最终还是依靠江南这帮大家族撑起了东晋这就是现实。

结论

蜀汉是外来政权,他们最终回归北方 心悦诚服。

东吴是大家族制度,谁做皇帝都不影响他们的生活。

所以为啥要造反,好好过日子不好吗?

这大概就是稳定的好处吧。

其他网友回答

成汉,东晋?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世家支持,像蜀汉当初就是被世家抛弃了,要不然邓艾一支孤军能够深入腹地?而孙家一直在打压东吴各世家,那些人巴不得孙家死的一干二净。这些是客观因素,主观上是他们一直是被看管的对象,哪怕他们有一点反抗的苗头那就是灭族之祸,他们不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