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消灭蝗虫的方法(中国古代治蝗方法)

网友提问: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好的防蝗、灭蝗的办法?

优质回答:

这次爆发的蝗灾愈演愈烈,也牵动了国人的心,它们会蔓延到中国,造成灾害么?

咱们古人,还是有一些好的防蝗、灭蝗的办法,供现代人参考的。

回答之前先简单说说这次的蝗灾吧。

目前在印度、巴基斯坦的沙漠蝗灾害,据说已经有了4000亿只蝗虫这么多。多到把70万印度军队逼着从克什米尔撤了军,看来还是蝗虫大军更胜一筹啊。你是不是在想,这势不可挡的蝗虫群,会不会翻山越岭,来到中国啊?

沙漠蝗,以前轻易不来咱中国,有过记载的就两回,一回是在云南发现的,一回是在西藏发现的。不过也不用担心,在西藏发现的,是个“散兵游勇”,是在1974年,西藏的聂拉木县发现的,就单个儿一个。所以估计啊,是自己一个虫儿迷路了,溜达过来的。

中国古代的蝗灾还挺多的

作为农业为本的古国,咱们中国在历史上,可没少让蝗虫折腾过。

早在商代的时候,咱们就已经有过相关的记载,在妇好的墓中也曾出土过玉制的蝗虫。在史书《春秋》里,就记载了。《春秋· 桓公五年》说,在这一年秋天的时候,由于大旱,在山东闹了蝗灾了。整个一部《春秋》就记载了12次蝗灾。

咱们中国,在历朝比较稳定的时期,当时的官史都比较完备的记录了各种灾害,包括蝗灾的发生。

根据记载,元、明、清三朝,就一共发生了186次大的蝗灾。而大大小小的蝗灾加起来,竟有861次之多。

其中造成最严重后果的当属明朝,从崇祯八年起,北京、南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连续多年发生大蝗灾,再加上西北的农民起义和东北的后金崛起。明朝在三重打击之下,焦头烂额,加速了灭亡。

对于蝗灾的成因,不同的古人观点不同

1, 恶政、贪政造成蝗灾

比如孔子、董仲舒、班固、刘歆等人,都认为蝗灾的发生是由于恶政、贪政的实施所造成的。而且非人力所能阻止。

早如《诗经》也说: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意思是农耕之神,用神火烧掉蝗虫吧。

刘歆在也认为贪虐的施政造成了蝗灾,而消灾的方法只能是:

“其救也,举有道置于位,命诸侯试明经。”

基本也靠着统治者一身正气碰碰运气吧。

2, 尽量科学研究的发现蝗灾产生的原因

明朝的文渊阁大学士兼科学家徐光启通过田野调查,就找到的蝗虫的来龙去脉:

“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又数日,孕子于地矣……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这已经很明确的把蝗虫的生长过程、孳生地说的很清楚了。

古代如何防蝗、灭蝗?

对于时有发生的蝗灾,历朝历代并不是坐以待毙。还是有一些办法进行防治的。

1, 直接硬扛,跟蝗虫肉搏

比如唐朝的时候,白居易在《捕蝗 刺长吏也》里写道: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就是招人满地里抓蝗虫去。

后来,宋朝、元朝乃至明、清,依然有用扑杀的方式跟蝗虫进行肉搏战进行灭蝗。

2, 斩草除根,从源头上治理。

徐光启,针对蝗灾,就曾向皇帝上过《除蝗疏》,对如何治理蝗灾,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在他的《农政全书》中也提出了除灭蝗虫的方法。

他提出了从源头根治,直接毁掉蝗虫虫卵方法。

“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他发现,一些旱地,比如干涸的池塘什么的,是蝗虫的繁殖地。要根除蝗虫,必须由地方政府发动百姓,到这些地方去进行除虫除卵。把蝗虫的根儿掐了,防止蝗虫增多。

后来的古代人们,也有很多是采取这个方法。清朝也记载了,在咸丰六年,也发生了大蝗灾,当地县令也是发动百姓灭卵,以每升三十钱的价格收购蝗虫卵,一共收了虫卵六百余石,使得蝗灾大大减少。

徐光启还发现,荒地很容易滋生蝗虫,所以建议国家开垦荒地,种上粮食之后,也有助于除去蝗虫的孳生地。

3,改变种植作物种类和方法

同样是徐光启,他因为发现蝗虫喜干不喜湿,所以如果把旱田变为水田,就可以有效防止种植地滋生蝗虫。同时还能恢复生产。清代钱火斤和顾彦也提出了在蝗灾区种植蝗虫不爱吃的农作物,减少损失。现在研究也发现凡是有胆碱和胡萝卜碱这类物质的粮食,蝗虫都不爱吃。

在种植方法上,明朝的很多农书都提出了尽量种植生长周期短,可以早种早熟的农作物。比如用大麦代替小麦,这样就能避开蝗灾高发的时期,降低一些损失。

(别的图看不出哪个是大麦哪个是小麦,这个肯定是,嘿嘿。)

另外,清朝的李源在《捕蝗图册》里说,要除灭蝗虫卵吧,还一个好办法,就是推广秋耕和春耕两耕的方法。这样在犁地翻地的同时,也就杀灭了虫卵了。

4, 生物天敌

在明、清两朝,也有利用天敌对付蝗灾的方法。

明朝、清朝一些农书中,就提出了用鸭子防治蝗虫的方法

“(蝗虫)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

求神问卜,聊以安慰

和其他农事有神可拜一样,面对蝗灾,自然也有神祗。

从周代开始,就有“八蜡”祭祀。以祈求上天别给天下百姓安排这些灾害。

自从南宋时开始,又开始有了刘猛将军庙的祭祀,通过对抗金名将刘锜的祭祀,以专门克制蝗灾。

宋景定四年,旱蝗,上敕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蝗遂殄灭。

自此之后,直到清朝,都是在刘猛将军庙祈求避免蝗灾。

对于蝗灾,古人由于条件有限,技术不足,仍以种种方式研究并实践防治、除灭蝗灾的方式。时至今日,蝗灾尚在域外,我们既不需要慌,更没必要怕。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以前,蝗灾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而不敢灭,元顺帝时闹蝗灾政府不敢灭,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再加上黄河泛滥,导致民变四起,蒙古人被迫退回蒙古高原,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北元。

明末,崇祯八年又闹蝗灾。

徐光启,针对蝗灾,就曾向皇帝上过《除蝗疏》,对如何治理蝗灾,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在他的《农政全书》中也提出了除灭蝗虫的方法。

他提出了从源头根治,直接毁掉蝗虫虫卵方法。

他发现,一些旱地,比如干涸的池塘什么的,是蝗虫的繁殖地。要根除蝗虫,必须由地方政府发动百姓,到这些地方去进行除虫除卵。把蝗虫的根儿掐了,防止蝗虫增多。

后来的古代人们,也有很多是取这个方法。清朝也记载了,在咸丰六年,也发生了大蝗灾,当地县令也是发动百姓灭卵,以每升三十钱的价格收购蝗虫卵,一共收了虫卵六百余石,使得蝗灾大大减少。

徐光启还发现,荒地很容易滋生蝗虫,所以建议国家开垦荒地,种上粮食之后,也有助于除去蝗虫的孳生地。

同样是徐光启,他因为发现蝗虫喜干不喜湿,所以如果把旱田变为水田,就可以有效防止种植地滋生蝗虫。同时还能恢复生产。清代钱火斤和顾彦也提出了在蝗灾区种植蝗虫不爱吃的农作物,减少损失。现在研究也发现凡是有胆碱和胡萝卜碱这类物质的粮食,蝗虫都不爱吃。

在种植方法上,明朝的很多农书都提出了尽量种植生长周期短,可以早种早熟的农作物。比如用大麦代替小麦,这样就能避开蝗灾高发的时期,降低一些损失。

另外,清朝的李源在《捕蝗图册》里说,要除灭蝗虫卵吧,还一个好办法,就是推广秋耕和春耕两耕的方法。这样在犁地翻地的同时,也就杀灭了虫卵了。

在明、清两朝,也有利用天敌对付蝗灾的方法。

唐太宗时期发生蝗灾,民众以为天谴而不敢灭,李世民生吃蝗虫,为天下做表率。

综上,古代历史上没有什么灭蝗的好办法,今天科技发达,可以用无人机喷洒灭蝗药消灭蝗虫。

其他网友回答

蝗灾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往往会引发饥荒甚至社会动乱。今天我们就说说唐朝名相姚崇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大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地区爆发了严重蝗灾,百姓们面对漫天蝗虫是又祭又拜,坐视庄稼被吞噬而不敢捕杀蝗虫。

因为古人们相信天人感应之说,认为蝗虫肆虐是上天在惩罚人类,所以面对蝗虫而不敢捕杀。时任宰相姚崇先是上书皇帝玄宗李隆基,讲明捕杀蝗虫的紧迫性,并引经据典告诉文武百官蝗虫不仅可杀而且是可以治理的。在姚崇的反复劝谏下,大唐朝廷终于达成共识,决定灭蝗救灾。

姚崇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治理蝗灾:

第一,姚崇派遣御史担任驱蝗使分赴各地指导救灾工作,并提出灭蝗的具体办法:根据蝗虫夜间趋火的特点,”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掩埋),除之可尽”。

第二,为了提高百姓灭蝗的积极性,姚崇采取了特殊的赈灾办法,他将赈灾粮食数量与灭蝗数量挂钩,”采一石者,与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

第三,将各地官员灭蝗救灾表现与朝廷官吏考核挂钩。唐玄宗发布诏令命驱蝗使考核各地官员在灭蝗中的表现,作为官吏考核的依据。

经过上述举措的实施,开元四年的蝗灾得到了有效缓解,粮食虽有所减产,但百姓们不至于因为饥荒而流离失所。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当然今天也是,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能给社会造成重大灾害的有三种,一个是水灾,一个是旱灾,一个就是蝗灾了,所谓蝗灾,就是大面积的发生蝗虫过渡繁衍的现象,大量的蝗虫泛滥造成农民种植的农作物被啃食一空,造成辛苦的农民颗粒无收,从而造成大面积的饥荒。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对防蝗非常重视,下面咱就说说,历史上对付蝗虫的方法。

拿历史上最繁荣的大唐为例,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在大唐存在的三百多年的时间内,总计竟然发生了四十多次,也就是说,大概8年的时间内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蝗虫灾害,要知道这已经算是控制的比较好的朝代了,在元代和明代最严重的时候,大概二三年就发生一次蝗灾,所以古代人民总结了很多办法。

1。源头治理法,说白了,蝗灾的最大危害是数量大,且用打游击的办法祸害农作物,因为他们成虫后便可以用翅膀长距离迁徙,所以一旦形成气候很难被捕捉,针对这个特性,古人们在其发育的土地上,大规模的杀死幼虫,这样在其成熟之前并将其扼杀在幼虫阶段,效果不错。

2,由于蝗虫晚上没有视野的,所以是白天活动的。古人在晚上开始对蝗虫夜袭,大量的人工对其扑杀,用火攻的办法将其大规模灭杀。

3,政府广泛的发动群众,通过奖惩的办法来促进杀蝗虫,比如一箩筐蝗虫可以换一斗米,这样大量的百姓被发动起来,蝗灾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杀灭。

其他网友回答

蝗虫害虫也,非常遭人痛恨且不得不除之而后快。那么,到底该如何治理蝗虫?

一、火诱之法

唐初贤相、著名政治家姚崇出了这样一个法子——

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人,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馀尽。

这里是说蝗虫在夜间喜欢扑火,在田间地头烧一团火挖一个坑,边烧边掩埋效果不错。

根据这个建议,唐玄宗李隆基还写了一个《捕蝗诏》来支持捕杀蝗虫,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杀卵抑蝗之法

“除病先除根”,宋孝宗时制定的“诸州官捕蝗之罚”中这样规定——

诸虫蝗初生若飞落,地主邻人隐蔽不言者、保不及时申举扑除者,各杖一百……诸官私荒田经飞蝗住落处,令佐应差募人取掘虫子,而取不尽因致次年生发者,杖一百……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朝廷给各个官员下达的“任务指标”就是在蝗虫飞落产卵之地,必须取掘虫子卵杀之,要挖掘虫卵从根源上治理。

三、土坑掩埋之法

到了明朝时,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除蝗疏》中系统的写了出现规律、生活习性、除蝗技术等等,不仅仅影响我国后世的除蝗之法,也被世界很多国家借鉴使用。

徐光启的《除蝗疏》和《农政全书》中都曾记载道:“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而要根治蝗虫,则“必须郡邑之协心,必须千万人同力。一家一身无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力共除之然后易

来一段张集馨《道咸宦海浮沉录》中记载的方法——

扑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净者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

这段描述可谓“十分凶狠”——要把除蝗的人像军队一样作战,挖掘一个又长又深的沟渠,把蝗虫用扫帚扫进坑里然后用土掩埋,还要埋得严严实实的!!

四、鸭子除蝗之法

我们要重点介绍描述的就是这鸭子除蝗法,不仅十分高效,还环保绿色,但鸭子军上阵可不是我们现代人一时兴起的发明。

鸭子除蝗最早见于明代陈经纶所著的《治蝗笔记》一书。陈经纶经过细心观察,发现鹭鸟善于捕食鱼子和蝗虫,应该是消除蝗灾的有力助手。

但人工捕捉、驯化鹭鸟困难太大,并陈经纶又发现鸭子与鹭鸟的生活习性相近,所以便试着用鸭子来对抗蝗灾,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陈经纶的法子,后来又被后人沿用。历史上有一位叫陈九振的人,就曾在芜湖使用鸭子捕杀蝗虫,最终战胜了蝗灾。

陈九振成功后,又将这个法子继续推广,最后传到了许多州县。在陈世元所著《除蝗记》中,还曾具体描述了具体案例——

“(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蝝顷刻尽,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按照清代官员许宝书的评价,用鸭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蝻(按指蝗虫的幼虫)初出土五日内,跳跃尚未能远,其在旱谷田内,多雇鸭户纵鸭啄食,最为便捷。”

所以原来鸭子大军除蝗早已被古人玩得炉火纯青、经验丰富了。

其实在最初,古人认为灾害是与统治者的德行有关,失去了德行就会引来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所以以前人们都是先去祈祷上天保佑,直到唐朝我们才发现,应对天灾还是需要更积极的科学做法。

正是这些智慧务实的史料记载,为后人治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案例和实践经验,也让我们后人今天在面对这种自然灾害能够淡然处之、有效对之。

老祖宗对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智慧,源远流长又让人敬佩。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