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说的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优质回答: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些观众认为以看电视剧的方式了解那段历史既轻松,又能增长见识,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夜读史书今天要给各位纠个偏,与大家好好谈谈《大明风华》没告诉你的那些历史真相。虽然许多人认为没必要与电视剧太较真,但多了解点真正的历史知识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一、御史大夫景清和孙若微、胡善祥是什么关系?
按照《大明风华》的人物设定,女一号孙若微、女二号胡善祥是一对亲姐妹,而且她们都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儿。
然而在真实历史上,景清因刺杀朱棣失败遭酷刑迫害,他的全族都受到株连,整个景氏家族所在的村子被屠成了废墟,近亲更是无一幸免。事实上,历史上的“孙若微”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胡善祥是前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
她们一个自幼生活在河南,一个生活在山东,两人的关系八竿子打不着。
二、孙若微深明大义,胡善祥阴险狡诈?
看过《大明风华》的人都知道,女主角孙若微深明大义,而胡善祥阴险狡诈。
可在真实历史上,这两人的个性似乎得反过来看。历史上的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贞一,是一位真正的贤后。
而“孙若微”(历史上只有孙皇后,名字不详)虽然没有被记载什么黑材料,但她能从贵妃晋升为皇后,显然不能简单理解为天上掉馅饼。
自古以来,后宫宫斗都是你死我活的角逐,以贤德著称的胡善祥无缘无故被废,孙皇后不可能没有干系。
而且历史上的胡善祥在余生中一直遭孙皇后压制,直到孙皇后去世,她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才给已去世许多年的胡善祥恢复了皇后名分,由此可见在孙皇后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放过胡善祥。
三、朱棣第五次亲征战败?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时候因刚愎自用,不听劝阻,结果遭致惨败。然而,真实历史上的朱棣一生五次亲征蒙古,虽然这五次亲征的功绩在史书中有所夸大,但有一点确信无疑的就是五次亲征都是以胜利收尾,无一败绩。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朱棣第五次亲征率领明军抵达开平以北,但没遇到敌军主力,一些将领请求带部分人马深入敌境,朱棣担心过于深入对明军不利,所以下令班师回朝。朱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之一,他怎么可能犯下一意孤行,导致明军主力身陷绝境的重大失误呢?
四、朱高煦造反影响真有那么大吗?
在《大明风华》中,永乐皇帝朱棣去世后,汉王朱高煦就开始着手造反,并在山东召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差点就颠覆了朱瞻基朝廷。
然而,历史上的朱高煦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被朱棣打发到山东乐安(今山东惠民)就藩了,后来自然也不可能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乐安起兵造反,打算重新复制当年的“靖难之役”。
可是这场叛乱却更像是一出闹剧,朝廷从出兵到平叛仅用了不到二十天时间,朱高煦的叛军仅做了象征性抵抗就全部举手投降了,朱高煦被押往京城,最后死于可怕的酷刑。
五、朱祁钰生母是胡善祥?
《大明风华》中,孙若微、胡善祥两姐妹各自生了一个儿子,分别是朱祁镇和朱祁钰,由此拉开两姐妹后半部分翻脸的情节。可在真实历史上,胡善祥被废的主要理由就是没给朱瞻基生下儿子。
《大明风华》编剧硬给胡善祥塞了一个儿子,又送给朱瞻基一顶绿帽子,以此来解释为什么朱瞻基要废后,这就是严重扭曲历史真相了。事实上,朱祁钰的生母是朱瞻基的另一个妃子吴贤妃,与胡善祥没半毛钱关系。
六、孙若微以太后身份摄政?
《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死后,孙若微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并以摄政太后的身份替幼帝处理国事。但在真实历史上,“孙若微”的存在感很低,真正在这一特殊时期扮演大明王朝实际领导人角色的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皇太后。
《大明风华》中的张太皇太后越到后期越疯疯癫癫,简直就像是一个糟老婆子。可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在朱瞻基死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把《大明风华》中孙若微的人物设定和太皇太后的人物设定互换,那就基本符合真实历史情况了。
七、王振跟朱祁镇年龄相近?
《大明风华》中的王振与皇帝朱祁镇年龄相近,这又是一个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地方。历史上的王振原本是一个儒生,永乐皇帝在位时期曾招一批儒家老师自愿净身入宫教后宫的太监们读书识字,王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王振在宫中的权势迅速上升,并逐渐表现出左右政治的能力。
朱祁镇童年时期,王振曾做过他的启蒙老师,所以朱祁镇对他非常信任。在“土木堡之变”出征前夕,王振已过了不惑之年,比少年天子朱祁镇年长二十来岁。
八、历史上的于谦有没有这么牛?
《大明风华》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那个永乐年间状元出身却被发配去军营养马的于谦。在《大明风华》中,于谦的戏份很多,而且随着剧情的深入,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于谦有这么牛吗?答案是有这么牛,但却与《大明风华》中存在很多出入。历史上的于谦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进士三甲第九十二名,离一甲状元还有不小的差距。
于谦的职业生涯是在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时期才真正开始的,他先是担任御史(正七品),后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明英宗朱祁镇执政前期晋升为兵部左侍郎。
然而在“土木堡之变”以前,于谦在明朝政坛上并不起眼,并不像《大明风华》中那样整天能与内阁大学士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事实上,正是“土木堡之变”和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才真正改变了于谦的历史地位和人生命运。
除了上述这些硬伤外,《大明风华》中还存在许多“借尸还魂”的情况。比如朱棣第五次亲征讨伐的对象是马哈木、脱脱不花等人组成的蒙古联军,可在真实历史上,马哈木在朱棣第五次亲征时已死去多年,而脱脱不花在当时还只有2岁。
还有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内阁大学士在“土木堡之变”时期依旧在出谋划策,张太皇太后仍在“作妖”,可真实历史的这个时期,这几人都已离世多年。类似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虽然《大明风华》只是一部以娱乐为主的电视剧,但既然该剧是以历史为背景,那么在一些基本历史常识方面不该出现那么多硬伤,更不应该为了剧情需要颠倒人物黑白,混淆视听。
难怪许多人在追剧追到一半后就果断选择了弃剧,不尊重历史可能就是《大明风华》最大的败笔。
其他网友回答
徐达北征1367年到1369年,两大军队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展开了一次大战,也就是徐达北伐。
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1369年到1424年是55年
也就是说朱棣9岁到10岁之间和徐达去北伐,这里大家要注意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朱棣是庶出不是嫡子,朱元璋都没把他当回事这是一种可能,就是让他和徐达去压根就没想让他回来,没想到他和他老丈人在一起还历练出来了,通过靖难之役看出他真的和徐达出征了,不然哪来的底气造反。
其他网友回答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了,享年71岁。令人惊讶的是,朱元璋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一个在明朝禁忌般的人物。朱元璋在开国天子中是唯一一个把皇位传给孙子的人,一般没有特殊情况,皇位是不会隔代相传的。原因也没有那么庞大,原本的太子朱标不幸病逝,其宗子朱雄英和正妻常氏也死的早,所以继续人的身份便落到了朱标次子朱允炆的身上。朱允炆不是朱标明日子,但由于朱元璋的痛爱,其母吕氏便被扶为朱标正妻,朱允炆就这样成为了明日孙。朱元璋的性格向来是说一不二,不容许他人干预干与他的决议,朱允炆就这样成了大明王朝的皇太孙。朱允炆登位后,一直有着一个心病,那就是分封在各地的藩王。这些王爷都是朱元璋亲封,根据辈分还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但糟糕的是,这些藩王们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如果不是有着朱元璋的铁腕手段支持,朱允炆未必能坐上皇位。朱允炆对这些叔叔们心里的想法一清二楚,便决议削藩。削藩一直是古代中央王朝一个棘手的问题,处置惩罚好就没什么,处置惩罚欠好说不定就会重蹈西汉“七国之乱”的覆辙。不幸的是,朱允炆就是后者。他削藩的手段太过激进,软禁并废庶多位王爷,还逼得湘王朱柏一家自焚而死。最后燕王朱棣起兵了,他起兵打出的口号是“清君侧”,所以这场起兵被称为“靖难之役”。按原理来说,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起兵那就是谋反,中央王朝有着大义名分和富足军力,击败他应该不是问题。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朱允炆在指挥和人事任命上都出了致命错误,被打的一败涂地。最后朱棣兵临应天府城下,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皇宫后不知所踪。所以我们才在剧中瞥见了朱棣一身戎装的走进了皇宫,那就是他起兵乐成问鼎至尊之位的场景。
其他网友回答
《大明风华》在注重朱棣谋得皇帝之后的雄心抱负和朱棣一家家庭内部的故事,相较于权谋故事来说多了一份温情,后期也着重体现了朱棣孙子和两位皇后之间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