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优质回答:
武松在阳谷县做了“都头,职务大概与郓城县的朱仝、雷横差不多。但是,施耐庵却没有交代”都头“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本人其实也不知道郓城县都头与阳谷县“都头”到底一年挣多少银子,折合成人民币又是个什么水平。不过,我也十分关心,武松这样的“都头”到底挣没挣钱,挣多少钱。所以,便去《水浒传》的背景历史中去找找答案。
武松大概相对于副营级
要想知道武松在阳谷县的年俸是多少,就得先搞清楚这个“都头”到底是多大的官。因为,武松得按照他的官职级别领受年俸。
《水浒传》中的“都头”,施耐庵写的是唐代以来的军职。
“都头”缘起于唐代中期,是军队统帅的称谓。唐僖宗时,一都兵马有一千人,统帅称为都将,也就是“都头”。
五代时,各部统帅又根据自己的兵力和军种,在指挥使下设置若干都,每都所统领的人马各不相同。每都的长官,便是“都头”。
北宋沿用旧制,在指挥使下设都,但却仅在步军中保留了“都头”这个官名,有“都头”,还有“副都头”。马军都一级的军官,则称为“军使”、“副兵马使”。
按规定,北宋时期的每都编制是一百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连。假如要按照现在的职务套转,大概“都头”就是个连长吧。
但是,到了宋仁宗时期,“都”这个军事单位与北宋初期相比,又有所变化。《河南先生文集》(宋仁宗时期编纂)中说:“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
以仁宗朝的“都头”来看,就不仅限于步军了,兵种齐全,更适合当时的战争需要。不过,每都所统辖的人马却基本维持不变。
假如按照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都头”来套军职,那么,武松充其量也就是个连长。但是,阳谷县只有一个都头,也就是说,武松是马步军统管,应当比郓城县马军都头朱仝,步军都头雷横要高半格,恐怕就是个加强连连长了。加强连连长嘛,总可以套副营级吧。
武松做“都头”合理吗
很多朋友认为,“都头”一职是军队的带兵长官,尤其是“加强连”是为战时而配备的,大概主要是在禁军中存在吧。因而,施耐庵把“都头”这个职务借用到书中,不一定合理,阳谷县、郓城县,以及沂县(李云)是没有“都头”的。
这种观点其实也没错,但是,恐怕存在一点偏差,那就是没有以北宋的军事制度做参考。
北宋时期,实行的募兵制与屯兵制相结合的军事体制,地方以及民间都有养甲蓄士,保境备战的职责。因而,北宋的军队总共由禁军、厢军、乡兵、番兵四大部分构成,以禁军为主,是中央所辖的主要国防力量。厢军为辅,主要由地方统辖,厢军中简拔精壮者充实禁军,禁军也可淘汰老弱者进入厢军。
地方乡兵则主要是以保、甲为单位,平时负责缉捕盗贼,维护治安,战时也可作为禁军、厢军的辅助军事力量,投入战斗,参加防务。番兵则大致相当于雇佣兵,主要是征集边境外藩军事力量,打击另外的番邦,或者镇压义军与反贼。
北宋的军事制度,基本上都写进了《水浒传》。比如,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代表了北宋的主要军事力量。孙立是登州兵马提辖,实际上孙立就是禁军系列的一个“都头”,所以,大劫牢时,孙立就只有百把人的心腹。
武松、朱仝、雷横等都头,则大致属于厢军系列。北宋时期军政合一,地方行政长官,其实也是最高军事长官。
祝家庄是乡兵,曾头市大概就属于番兵了。
因而,施耐庵写书,绝对是有考证有把握的写,武松做阳谷县“都头”是没有问题的。武松身兼马步军都头,都有“士兵”做勤务员。所以,从这层意思讲,武松也算得上梁山好汉中的军官出身了。
武松一年能挣多少银子
说了这么多,到底武松能有多少年俸呢?恐怕又会有朋友埋怨我了,就几句话的事情,讲这么多,一开头就公布答案多好,穷啰嗦有用吗?
我觉得,“问答”不光要说答案,还得说清楚答案的来龙去脉,主要目的就是要分享知识。或者,通过答友们的分享、讨论,大家都学到新的知识。所以,我便有了这么多“废话”。以下,还得啰嗦几句。
《水浒传》中,富安对高衙内说林冲时,提到了一句话,讲的就是薪俸这个事。这句话就是林冲得高太尉“大请大受”,“大请大受”就是林冲享受了高俅给予的高待遇薪俸。
但是,这样讲又不太准确,应当把“请”、“受”分开讲才对。请,有聘请之意,也就是说,林冲是受聘做了禁军枪棒教头,如此,这部分薪俸就得高俅开了。当然,高俅不会自己掏钱,一定是从训练费中列支的。“受”,则是“接受”、“领受”的意思,说的大概是按照林冲的级别所得到的级别工资。这部分钱,就得由朝廷或者财政(度支)来承担了。
因为,北宋时期实行的是双俸制,也就是按照九级十八阶的官品发放工资、津贴。林冲不是体制内的军职(或者说林冲不是“公务员”),所以,富安说“他见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林冲的待遇由高俅说了算。
武松大致属于厢军系列,还是地方上的部队,阳谷县又不是边关之地,主要职责也就是缉捕盗贼,维护治安。所以,厢军的待遇远远不及禁军。因而,武松的待遇一定是比不了林冲的。
同样,武松的年薪也得由阳谷县令说了算,是不是“大请大受”,也很难说。假如按照宋江做押司的待遇来看,每月的薪俸大概就是十至十二两银子,加上诸如养廉钱、养马钱等等津补贴,每月也就是二两银子上下。
武松也是阳谷县“聘用干部”,不在九品十八阶之列,当然也是由县令给聘金,由阳谷县财政支付薪俸,恐怕每月也就是十二两到十五两银子之间的收入了。
以此算来,武松每年的薪俸大概就是一百五十两银子上下的年收入。假如按照白银现价4-12元来算账,取个中间值8元算账,折合成人民币,约莫为45000元。
这也不少了,北宋时期,市民的人均收入大约是每月300文还不到,每年下来,也就是4两银子左右。因而,郓哥得了武松五两银子,便十分欢喜,心想,“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郓哥有个老爹,父子俩能以五两银子生活三五个月,武松每月十二两银子,大概就是郓哥父子俩一年的用度了。
我只是粗粗的帮武松算了一笔账,至于以米价等等来换算,那也太专业了。
其他网友回答
看过《水浒传》对都头这个名词並不陌生,雷横,朱仝,武松都当过都头。
都头在宋朝是军职,是军队中的下级军官,带兵约一百人左右。地方县一级都头参照军制,但没有作战任务,仅负责地方治安。
武松因打虎有功,阳谷知县有心要抬举他,说:“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隨即唤押司立了文案,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宋朝官职的俸禄是比较优厚的,知县一级的年俸底薪约白银三十两,其它各项补贴约合白银六十两。
武松都头这一级,年俸肯定比知县低很多。参考宋代一般士兵年饷两贯铜钱折二两白银计算,武松年薪最高不会超过十两白银,其它收入无法推算。
依照古代一斤为十六两制,十两白银约合现代六点二两,合三百一十克。以现在白银每克三元九角计算为一千二百零九元。
武松年薪只合现在1209元,是不是太寒酸了?但在当时的生活还是能过得很滋润的,因为现代物价与古代物价的换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其他网友回答
武松从政的历史
上梁山前的武松,以打虎景阳岗、斗杀西门庆、大闹十字坡、醉打蒋门神、大战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而闻名,至于武松从政与否、从政如何,似乎只是笑谈,向来无人留意。
不过,武松的确有过两段从政经历,只是由于前述情节的惊天动地、光彩照人,武松的从政往往被遮蔽。然而,考察武松这两段经历有其必要,这是了解武松其人甚至是了解梁山造反不可缺少的细节。
武松的光辉事迹,无非一个字——打,打虎或打人。景阳岗打虎属于与天奋斗的特例,而从与人奋斗的案例看,他打的一类是恶霸强徒(如西门庆与蒋门神),一类是贪官污吏(如张都监与张团练)。由此来看,武松属于嫉恶如仇,刚直公道的一类人。这种人品如果从政,一般人会认为,也许会为污浊的官场带来一股清新之气。梁山的造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至少还在反贪官。
由此推断,在梁山百八人中,被金圣叹视为“天人”的武松,即使进入官场,也应当有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反贪或不贪。然而,武松的表现却让人们失望了。下面,我们看看武松这两段不太为人所知的从政经历。
武松在景阳岗打虎之后,阳谷知县一见武松英勇魁梧,“忠厚仁德”,即任命武松为阳谷县步兵都头。由此可见,武松进入公务员行列,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既未经考试,又未经考察,只需知县大人的一句话而已。(第二十三回)武松在阳谷县,与哥哥武大郎意外重逢,手足之情,同胞之爱,无以言表,除了拒绝了嫂子潘金莲的挑逗之外,毕竟家中事务,杯水微澜。至于他在都头任内工作如何,书中未表,只是特意叙述了知县大人派遣武松去首都东京出了一趟公差。
有句老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县不比知府,且只任职两年,虽说“赚了好些金银”,毕竟不足十万之数。在等级授职制的体制下,如同所有的地方官一样,这位县太爷先不说创造了多少GDP,他在阳谷县的椅子尚未坐热,就琢磨着“谋个升转”。
武松这趟公干,就是为了知县的提拔升迁,将知县搜刮的金银送到东京行贿送礼而已。(第二十四回)由此可见,这趟公差只是为知县跑官的一趟“跑步前进”,不仅与步兵都头的职责毫无关系,倒与杨志押运生辰纲给蔡太师祝寿同一性质,只不过梁中书巨额财富,树大招风,招致了晁盖等人的抢劫;而阳谷知县官微职卑,行事低调,一路顺风而已。在押运礼物上,武松与杨志的办事能力,没有多少可比性,但就性质而言,他们二人都一样,扮演的都是官府的奴才、家丁、保安、保镖甚至鹰犬的角色。
不要以为武松有着多么强烈的反贪精神,既入官场,而为上司所赏识,庆幸、感谢尚且不及,何来反对?且看武松对知县的表态:“小人得蒙恩相抬举,安敢推故?”可见一斑。
如果说武松任阳谷县都头期间,不过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从而间接促进了贪腐事业的发展,那么,他在孟州张都监幕府的行为就更加可议。武松在孟州牢城服刑期间,帮助监狱长之子施恩打败蒋门神,夺回快活林,很意外地被孟州都监张蒙方召见。官场如同宇宙间的“黑洞”,具有无法想像的“吸引力”,张蒙方几句好话,武松浑身稣软,顿时拜倒在地,连连称谢道:“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服侍恩相。”(第三十回)
武松根本想像不到官场的黑暗与险恶,而他进入都监府竟是预设的圈套与陷阱。武松在都监府,频繁出入酒场,自由穿堂入户,都监大人又是为其做秋装,又是为其当媒人,武松感恩戴德,恨不得肝脑涂地。正因如此,武松才会完全丧失戒心,死心踏地充当张蒙方的亲随与梯己。
官场中有一死不改悔的陋习,欲请阎王允肯,先行买通小鬼。武松作为都监大人的“身边工作人员”,如同形影不离的秘书与保镖,成为各级官员竞相攀附与巴结的对象,而且的确有人“有些公事来央浼他的,武松对都监相公说了,无有不依”,这就更加增强了武松在群僚中的威望与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官场通例,“外人俱送些金银、财帛、段疋……等件”,就一点也不意外了。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是这个道理。武松是个单身,又无家室,只好“买个柳藤箱子,把这送的东西都锁在里面,……”此时的武松,与贪官哪里还有区别?
有人说,官场是一个巨大的搅肉机。不管睿智精英,还是清纯少年,只要进入这个搅肉机,只要经过官场模式的粗加工,所有的“产品”都是一个熊样,对上唯唯诺诺,对下趾高气扬,丧失独立精神,只会钻营谋私。
有人说,官场具有强力的腐蚀性,在它面前,没有谁是“特殊材料”能够“拒腐蚀,永不沾”。武松作为一个打虎英雄,作为一个打黑斗士,而且上应天伤星,短短的、“搭建”的、临时的官场生涯,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于官场应酬,收受贿赂的幕僚与掮客。
其他网友回答
据北宋时期的史书记载,“都头”一职是没有明确一月能有多少俸禄。因为这个职位没有经过考试而得来的,没有得到上级官员的认可,只是由县令一手提拔的。自然一个月的俸禄就由县令说了算,如果当时财政充足,遇到善良的县令呢可能就会多一点,否则,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宰相一职,一个月是300贯钱,布匹是:绫罗绸缎24匹,绢是34匹,棉布百两,粮食100石。还有很多其它补贴。而都头一职相当于现在的辅警,是没有编制的,所以武松一年的俸禄大概就是45至60贯钱。一贯钱等于一两银子,在《红楼梦》中,一两银子大概等于40克左右,40克的银子差不多就是100多元人民币,银子的价格也是不固定,所以折合下来就是不到一万块钱。
从中也不难看出,从古至今,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们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必须从小学好知识,将知识运用自如,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最终变现成人民币。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他网友回答
施耐庵大约是元末明初人。《水浒传》明写北宋,其实写的故事却实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国至秦汉郡县制实施以来,基层政权的结构未曾发生重大的变化。现以史料考证一番,看看历史上最出名的打虎英雄武松的薪酬,也颇为有趣:
清朝以前,国家政权不下乡,县级政府是最基层的国家政权组织;
国家最低等级的官员(公务员)是知县和贰官。
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级别。如果是首府知县,官衔六品;一般县的知县为七品。每个县设“知县”一名,即“正印官”,或者“正堂”。
先说奖赏:武松打死老虎,县令的奖赏是五十两白银,是衙役八年的工资收入,相当于现在的五十万元,相当可观了。县令派武松到京城送礼,来回顺利,没遇到“黄泥冈”上强盗。除了差旅费,县令额外又赏赐了十两白银。
陋规就不用说了。“一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而作为“都头”,一年的陋规和制度性的贪腐收入也不在数千两白银之下,换算一下,每年也有数百万的收入了。
可以对照一下,《水浒传》里的宋江,只是个“押司”,也是县政府的服务人员。仗义疏财,江湖人称“及时雨”,出手就是白银十两。直接把李逵收伏。他的工资还低于武松,其财来源可知也。
张宏杰先生在《低薪的盛世》,《贪腐》等书籍中,历数了中国各朝各代的贪渎事件。其实国家制度设置的弊端,导致公务员入不敷出,贪腐几乎无可避免。即使惩罚手段惨烈如剥贪渎官员皮的朱元璋,其创立的明朝,也很快陷入“历史周期律”的定理中。
或许,高薪不养廉,但是低薪一定会贪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