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好的国产战争电影(拍得最好的战争片)

网友提问:

国产战争电影中你认为哪一部拍得最好?

优质回答:

《上甘岭》……老一代的都看起来真实……没有涂脂抹粉!…

其他网友回答

本人上世纪是个电影迷,本世纪只进过影院几次且看的都是外国片,国产片是在电视里看的,所以对当代国产片不是很了解。直到现在本人还在手机里看上世纪的老电影,现在的电影看不太懂,可能是年纪大了。

上世纪没有所谓的明星,更没有什么顶流,那时的人们不追星(工作生活很艰苦,没那功夫),只追剧。那时电影票不便宜,黑白片要两角,彩色片两角伍,而一碗面条则是一角二。那时的老演员不像现在多是电影及戏剧学院的科班生,但他们演的电影到现在也没有过时,还有许多人在看且看过多遍。上世纪的老演员在演技、形像、人品等上面都比现在的中青年演员要强很多,本人怎么觉得一代不如一代呢,是不是老夫思想落伍了。

上世纪中国和苏联的战争片拍得都非常好,没有露肌肉的硬汉。上世纪学校要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估计学霸也读不懂。

本人写过篇短文《上世纪中外爱情电影回顾》的小文章,观众感兴趣可看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我心目中的国产高分战争片《高山下的花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说起国产战争片,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的两只手就数不过来,远的来说,从反映国内革命战争年代的《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上甘岭》、《英雄儿女》,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开国大典》,还有近些年引爆观影热潮的《战狼》、《红海行动》新一代战争片,无一不是国产战争片的扛鼎之作。而今天我要推荐的,是一部拍摄于共和国大转折大变革时期,题材相对小众的战争片《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讲述的是解放军某部宣传处干事、高干子弟赵蒙生,一心想调回城市;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他凭借母亲吴爽的关系,怀着曲线调动的目的,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

九连连长梁三喜已获准回家探亲,他的妻子玉秀即将分娩;赵蒙生不安于位,整日为调动之事奔波;梁三喜放心不下连里,一再推迟休假;

可是,九连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梁三喜失去了探亲的机会,赵蒙生却接到回城的调令,全连战士哗然,梁三喜严厉斥责了赵蒙生欲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他说:“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最终舆论的压力迫使赵蒙生上了前线。

吴爽不顾军情紧急,动用前线专用电话,要求雷军长将赵蒙生调离前线,当即遭到雷军长的强烈谴责甚至责骂。九连担任穿插任务,在激烈的战斗中,一个个战友为国捐躯,雷军长唯一的儿子“小北京”因臭弹未发而身亡;靳开来英勇杀敌,为给饥渴的战友搞“战斗力”不慎踩响了地雷壮烈牺牲;战斗临近结束之时,梁三喜为掩护赵蒙生而牺牲……赵蒙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了考验,爆发出了男子汉应有的血性;战后,在清理战友的遗物时,梁三喜留下了一张带血的要家属归还620元的欠帐单,使赵蒙生震惊不已。烈士的家属来到驻地后,梁三喜的母亲和玉秀用抚恤金及卖猪换来的钱,还清了三喜因家里困难向战友借的债,这一高尚的行动震撼了包括吴爽、雷军长、赵蒙生以及战士的心灵;临别之际,赵蒙生和战友们含着热泪,列队向烈士的家属,举手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原因有三个:

一、《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注重细节、原汁原味的战争片。

在商业大片霸屏的今天,我们观影后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一是男女主角好不好,流量和号召力打不打,二是故事好不好,三是电脑特效炫不炫,然后看完就没有然后了。商业大片带来的感官刺激对于观众减压和安慰效果极佳,但是往往是十分的特效,七拼八凑的情节,两三分的故事,看了就过去了。真正在好故事的基础上,忠于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用朴素的叙事,给人的心灵带来强烈震撼的影片并不多,而《高山下的花环》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高山下的花环》呈现的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我军野战步兵连为主的一个英雄群体,这些男人是军队真正的骨架和脊梁。和现在追求个人英雄情结,追求电脑特效,追求剧情跌宕,甚至于追求演员本人的“战争大作”相比,《高山下的花环》显得十分的普通,在它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中,“普通”是他们统一的标签,爱发“牢骚”的排长靳开来,总是谦让指导员的九连连长粱三喜,还有那个爱好摄影,因为不想下农村插队所以才参军的高干子弟赵蒙生。

能把普通的故事讲好,便是真实与伟大的开始。无论李存葆的原著,还是谢晋导演的功力,《高山下的花环》选择了一条忠于生活的路,一条勇于直面矛盾的尖锐性,勇于凿透冻土,开掘生活的真理的路。

二、《高山下的花环》折射出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

1982年6月,《十月》杂志刊登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从体材上讲,这是一部类似于纪实文学的中篇小说。但是,那个时间点,在文学层面上,正是中国文学从伤痕文学过渡到反思文学的时期;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来看,正是改革开放政策刚刚起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转型。正是因此,《高山下的花环》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忠于生活,一方面勇于直面矛盾,勇于凿透冻土,开掘生活的真理,呼唤美好的未来。

《高山下的花环》洋溢家国情怀坦坦荡荡,批判现实问题不屈不挠。对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揭示,对军队内部矛盾和历史伤痛的呈现,一点都不少。部队参战在即,指导员却魂不守舍,一心搞“曲线调动”;大战前夜,高干夫人打电话到前沿指挥所为儿子开后门;靳开来为国捐躯,却没有军功章;梁三喜所留的“遗书”是带血的欠账单;薜凯华死于生产于文革时期的臭弹等等,深刻地展现社会“极左”思潮造成的恶果。

三、《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真正的战争片。

1、故事情节取材于战场。1979年春,李存葆以作家身份去云南前线作战部队采访。后来,又到广西参战部队生活。在那里,他和前线官兵一起生活了四个月,目睹了很多豪情悲壮的动人故事。在前线,李存葆边采访边写作,十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发表在报刊上。但是,他的心里一直酝酿着一部刻画英雄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部队人物内心矛盾的作品。李存葆在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一个从农村入伍的连队干部,他的家乡属贫困地区,因此生前欠下一笔数目不小的账。他和年轻的妻子感情极深,上战场前,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他真诚地叮嘱,如果自己战死了,她要坚强地活下去,希望妻子和家人,要多想想国家的难处,不要向组织伸手,他欠的账可用抚恤金来还。这就是后来小说及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

2、拍摄环节忠于真实还原战场,从连队集合队形,到训练场布置,从演员武器装备的配备到换弹匣动作、战地抢救伤员、班组战术协同、战场指挥权移交、战后善后工作等等方面无一不细致入微,充分展示了蓝星地表最强陆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霸气。

尽管上映已经超过35年,这部比不少观众的年龄还要大的片子,仍然不失一代经典的魅力。经典的力量,在于无论经历过多长时间,它文字语言的穿透度、人物性格的共鸣性、艺术价值的影响力,都会持久存在,都会给人以净化灵魂,冶炼人性,提高境界,振奋人心的审美力量、思想力量和道德力量,永远为人们所推崇喜爱。

其他网友回答

国产战争电影拍的好的太多太多了,但其中最值得国人骄傲的当属《战狼2》,先不说内容,当时《战狼2》上映仅仅四个小时,票房就已经破亿,上映第三天,以单日3.597亿元的票房刷新了华语影史单日票房第一的记录,上映的第十二天,观影人次突破一亿,成为了中国自1998年以来的观影人次新高,上映的第二十一天,观影人次达到了1.4亿,成功超越了《泰坦尼克号》北美市场观影人次1.38亿的记录,荣登“单一市场观影人次”全球榜首 。不仅如此,《战狼2》海外票房100多万美元,全球票房已超过《蜘蛛侠:英雄归来》全球票房成功跻身全球TOP100票房影片榜,也是亚洲电影首次入榜,打破了好莱坞电影对该榜的垄断 。2017年10月26日,《战狼Ⅱ》以56.81亿人民币收官,位列全球票房榜第55名。

那么《战狼2》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成功,看一下他的制作团队,《美国队长》系列中大反派“交叉骨” 的饰演者弗兰克-格里罗以及《美国队长3》、《X特遣队》等电影的动作指导萨姆-哈格里夫,为了将影片开头的水下打戏“一镜到底”,更请到了《加勒比海盗》的水下摄影师,关于导演吴京,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拍摄无论什么镜头都亲力亲为,不用替身,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在华语电影里首次亮相的重型装备,一改往常的绿色军营轻工业风格,尝试中国电影产业并不擅长的重工业风格。电影上映后,网络上还爆出,吴京因为拉不到投资,抵押自己的所有财产,可谓是破釜沉舟了,最后的结果说明,这个伟大的导演成功了,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片的最后那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是《亮剑》,亮剑相比之下属于比较提气的一部战争片。相比如那些神剧,至少真实度要好。而且整部片子主题中心表达的很完整,也很简单,相对于其他的一些,要么没有鲜明主题,要么太拖沓内容太多,感觉很看的很累。或者说我个人比较喜欢这部吧。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