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中春秋霸主们为何不动周天子?
优质回答:
为何春秋五霸都不动周天子呢?王孙满答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西周昭王伐楚丧失天子六军,东周平王东迁丧失八百里关中故土,周恒王与小霸郑国相斗,中箭而王室尊严扫地。丧军丧土的周王室实力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为何春秋五霸皆没有灭周而自立呢?原因有三:其一、五霸没有碾压天下的实力;其二、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恰当;其三、周王室国运虽衰但未绝。
霸主者,代天子守四方以伐不臣也,也就是说霸主的职责是代替天子管理天下,而不是取代天子。曹阿瞒就深谙霸主之道,故终曹操之世,他从没有想过废汉献帝而自立;实力强劲的曹孟德尚能尊天子以令诸侯,更不要说春秋五霸了。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位世之枭雄论实力不及曹操,论持久性亦不及曹操,他们没有实力击败其它强国,故只能尊王当霸主,而不能取周天子自立。比如说最嚣张的楚国曾经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但是楚庄王不敢灭周王室;因为楚国一旦灭周,则秦、晋、齐三国联合伐楚,则楚国休矣,灭周只能是给另人做了嫁衣裳。五霸皆世之枭雄,人中龙凤,必不为如此不智之事;最多向周王室索要爵位,割让领土。
齐、宋、晋、秦、楚、吴、越七个国家均当了一段时间的霸主,其兴也速焉,其衰也迅焉!宋国本身实力就是不是大诸侯,宋襄公能当霸主完全是因为他秉承了齐恒公的遗志,做了几件儒家认为道德高尚的事,故尊之为霸主;论实力宋国不堪晋国雷霆一击,又不能挡楚国雄兵,秦国精骑,故宋国无代周的资本。吴、越两国如同暴发户,兴得快,衰得更快,虽击败了齐、楚两国,但是要越过晋国灭周,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齐晋秦楚四国均有实力灭周,但是相互牵制无法自由行动,故不如尊王当霸主以号令诸侯。
周王室虽然地少人稀,兵微将寡,不堪大国一击,但是他毕竟是天下共主,各国皆周王室所册封。晋国、燕国等国还是姬姓诸侯、秦国还是东周开国诸侯,当时尊卑道德观念还很强,礼治虽然已经崩溃,但还是存在的,故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王室的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圣贤王,诸侯们谁打赢了他就给谁颁嘉奖王书,并不干涉列国们争霸。故诸侯们也乐于不灭周王室,打着周王室的旗帜攻城掠地可也,自已要单干,还真名不正言不顺。
其他网友回答
从春秋历史来看,各位霸主不是不能动周天子,也不是动不了周天子,而是动了周天子后对其称霸事业不利。
在春秋早期,曾有诸侯侵犯过周天子,结果其国家却从此走向了没落。这位诸侯,就是曾经的东周“小霸”郑庄公。
郑国是支持周平王东迁的两大支柱国之一,原本与周王室关系极其密切。不过,郑武公去世后,新国君郑庄公虽然继承了王室执政卿之职,可因太过年幼,无能支持周王室进一步赢得中原诸侯的全面认同。相反,由于母亲武姜与弟弟姬段觊觎国君之位,让郑庄公长期专注于国内事务,无暇参与王室政务。
因为郑庄公长期“占着茅坑不拉屎”,周平王一度想提拔西虢公为卿士。可不想,这引起郑庄公的高度不满。为弥补与郑国关系的裂痕,周平王赶紧否定了提拔西虢公之事,还主动提出周郑交质以增强互信。这为今后周、郑关系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其孙周桓王继位。周桓王刚继位,就再次尝试提拔西虢公,以分郑庄公之政。郑庄公得知后,不但不到周王室朝见新王,还两次命人带军杀入周王畿,收割了周王室的庄稼!这把年轻的周桓王给吓住了,再次搁置了分政之举。
此后,得意洋洋的郑庄公一方面频繁动用执政卿权力、挪用王室资源来替郑国谋私利,另一方面却始终对周桓王不恭不敬、直到他即位三年后才前去朝觐!
郑庄公如此桀骜不驯,当然彻底激怒了周桓王。公元前715年,周桓王终于提拔西虢公为卿士;公元前707年,他又撤了郑庄公执政卿之职,当郑庄公因此拒绝前来王室朝觐时,周桓王立刻联合陈、蔡、卫等国伐郑,却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之战遭遇溃败,周桓王还被郑人射中肩膀,差点命丧疆场!
郑庄公长期轻视周王室,多次对周天子进行公然挑战,并且每次郑庄公都占据了上风。可在郑庄公死后,郑国就迅速堕落成了东周二流诸侯国,不复当年“小霸”荣光。
郑国的没落,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但因冒犯周天子而失去了优越的外部发展环境,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在所有参与东周争霸的诸侯国中,楚国也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国家。早在楚武王时,楚人就自行称王,从此脱离了周王国体系,另立山头了。虽然召陵(今河南漯河郾城区东)之盟后,楚人同意向王室进贡,但楚王从未朝觐过周天子。
楚人如此怠慢周天子,却能发展成为春秋时第一大诸侯国,周天子对楚国还有任何意义吗?
楚人主动脱离周王国体系,对楚国发展其实是有利有弊。
在楚人主动脱离周王国体系后,楚国对外扩张就不再存在道义或制度上的桎梏。从整个春秋时期看,楚国所吞并诸侯国的数量最多、侵占的地盘也最大,这就是楚人脱离周王国体系的最大益处。但脱离周王国体系后,楚国也就在文化上被排斥在诸夏之外,成为了中原诸侯国眼里的“蛮夷”,软实力大大削弱。在楚国致力于对外扩张领土时,这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可楚国在与中原霸主争霸之时,这一短板就迅速暴露了出来。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集体伐楚,迫使楚人答应向王室进贡;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除了郑、陈、蔡三国外,其余中原诸侯国迅速倒戈晋国,以致晋文公以弱胜强、一战而成东周霸主;公元前597年,楚军在攻破郑国后又大胜晋军,可楚庄王还是得继续征伐萧、宋等国,逐一去臣服中原诸侯;公元前579年,晋、楚达成第一次弭兵协议,可很快楚人就发现弭兵后诸侯更愿去朝觐晋国而冷落了楚国,因而两三年后就单方面撕毁了弭兵协议……。
楚人不认同周王室,长期被排斥在中原文化圈之外,使得楚国难以与中原诸侯结成稳固同盟,被迫要付出更加巨大的代价才能坐稳霸主之位。可中原霸主只要能得到周王室的认可,就能轻松地借此来号令天下诸侯。
这是晋、楚争霸时期,晋国长期占据上风的重要原因所在。
因此,既然拥戴周天子能获得如此巨大利益,那东周霸主们为何还要去侵犯周天子、陷自己于不利境地呢?
正因获得周天子支持后可以获得巨大政治利益,所以东周争霸的参与者往往会主动接近周天子。像吴王夫差为坐上霸主之位,甚至不惜放弃了王号。楚人虽然从未朝觐过周王,但每位有意争霸中原的楚王都不会刻意恶化与周天子的关系。
不过,即便如此,春秋霸主对周天子也不完全是毕恭毕敬。像周惠王曾经被王子颓赶出成周,当时霸主齐桓公却在两年时间内都不闻不问,充分体现了霸主们在内心里对周天子的轻视。
霸主是想借助于周天子;可一旦周天子的欲求太过分,霸主们也不会一味迎合他。甚至,有时霸主们还会暗地里给周王室一点苦头吃。
公元前527年,因周景王王后去世,各诸侯国纷纷派大夫前来王室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因为嫌弃晋国送礼太少,周景王与晋国使者产生口角,甚至一度怒骂晋使籍谈是“数典忘祖”!
表面上,这件事是以晋人的忍辱负重而不了了之。可八年后王室的一场内乱却证明,事情绝非这么简单。
周景王太子去世后,他就想改立王子朝为太子。以单穆公为首的一班王室大夫却不喜欢王子朝,更想立王子猛为太子。单穆公并非王室卿士,但他的反对却让周景王迟迟未能正式定下太子人选。公元前520年,周景王终于下定决心立王子朝为太子,为此他甚至制定了杀死单穆公的计划。无奈,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周景王却先行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了。
周景王一死,单穆公就拥立王子猛为王,是为周悼王。趁着周景王葬礼正在进行,王子朝联合旧日百官、诸王子、工匠突然发难,赶跑了单穆公及其亲信。王子朝之乱,影响周王室长达十八年。虽然在晋人帮助下,继周悼王而立的周敬王得以最终坐稳王位,可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异常,却让人颇费思量。
首先,这场内乱中,王族及传统公族大多站在王子朝一边,这说明单穆公基本上是与整个王族为敌;其次,单穆公本人并非王室卿士,却能左右周王的废立,连周景王生前都对他十分忌惮,这是为什么?
揭开这其中种种疑惑的关键,恐怕就在于单氏家族的背景。晋悼公回国为君前,曾在单氏家作家臣。当时单氏家主单襄公十分欣赏晋悼公,临终前曾特意嘱咐儿子单顷公对他多加善待。因为这一渊源,单氏家族与晋国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晋人来到周王室往往都要来拜访单氏家族。晋国名臣叔向曾高度赞扬单靖公(单襄公曾祖父):“周室大概要复兴了,因为有单公在!”种种迹象表明,单氏家族虽然在王室地位不高,却成了晋国在王室利益的代表。因此,即便单穆公不是卿士,可因为背后有强大晋国的支持,仍然让周王十分忌惮。
晋国使者被周景王羞辱,晋人不敢明面上报复,却暗地里给他小鞋穿:阻止周景王立太子,也许就是其中一个报复手段。因此,与其说是王子朝发起动乱,也许更应该说是晋人在刻意搅乱王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春秋霸主们虽然大多不敢公开侵犯周天子,但霸权与王权之间的明争暗斗还是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春秋时期先后涌现五位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当然是哪五霸?说法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确都没有动周天子。到底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诸侯们都是周朝分封的,如果动了周天子,就给人骂名。霸主们不想这么做。
二、周天子对霸主们构不成危胁,周天子的地盘不及中等诸侯国,吃掉周天子的地盘,也不能增多少实力。霸主们不屑这么做。
三、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而霸主们虽然都强于一时,却没有绝对的优势,更没有实力统一全国。一旦动了周天子,反而给人借口,必遭群起而攻之。霸主们不敢这么做。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号令不动诸侯,周王室失去了统治诸侯的权威,但他依然是天子,是分封建制这种制度的代表。这就好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样,英女王似乎什么权力都没有,但她依然存在。毕竟英国的整套制度设计,都是基于一个君主存在。
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与周礼,以及宗法制相结合的一整套社会政治制度。他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形态,包括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存在的法理。
而具体放到春秋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周天子虽然权威不在,但当时的生产关系依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因为生产力并没有迎来质的飞越。诸侯之间所依靠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周分封制度。在那样一个时代,其实是没有什么文官武将之分的,他们都是分封的统治阶级,各层面也不存在官僚,而这套制度的顶点是周天子,如果诸侯干掉周天子,那么这套制度就出现了严重缺失。
既然诸侯可以干掉周天子,那么下面的卿大夫、士们是不是拥有实力就可以跳反起来干掉诸侯?显然在周分封制这个金字塔关系里,是不能这么干的,毕竟诸侯统治的国家,也是一层层分封下去的,上行下效,那一天他也会被这样做掉的,这样就打破了游戏规则,谁也别想好。
而春秋之后,为什么会另外称之为“战国”,原因也在这里,随着铁制农具、垄作、耕牛的出现,春秋末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分封制已经不合时宜,不再适应这种生产关系,一个卿大夫通过食邑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就足以威胁国君的直属封地,自然就可以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种事情。
然而在春秋时,是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诸侯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允许。春秋时的战争,其实并没有后来的战国那么残酷,原因就在于,春秋之战,决定胜负的还是战车战,而能够站上战车上面的,最低级也是士这一级别,唯有脱产才能够有时间进行军事训练,毕竟那一时期的经济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然而士以上阶层毕竟不占社会的大多数,所以诸侯的军事实力有限,以至于他们之间的战争,并不在于征服,而在于把对方打服,最终目的或是获取一些城池,或者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已。
那么,诸侯们可以征召平民作战么?
答案是可以的,只是平民,或者农兵,乃至奴隶,是不可能成为战争的主力的,一则军事技术必须由士以上的阶层垄断,二则是不可能出现职业化的军队,没有那么多粮食养活那么多的军队。
既然诸侯的军队这么精贵,自然不可能轻易打灭国之战,所以春秋打来打去,诸侯国没有灭几个。而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可能是灭国之战,自然也不会去作死灭周天子,毕竟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公主,是道义以及制度的化身之一,干翻周天子就是与全天下诸侯为敌,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么?
在谁也没有实压服所有诸侯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让周天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所以春秋争的是霸业,是尊王攘夷的主导权,是诸侯联盟的盟主,而不是实质上诸侯兼并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武王伐纣后成功后建立了西周政权。西周政权建立后,为了对地方进行控制,周武王对他的宗室和功臣进行了分封,分封的诸侯,1,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3, 随从作战;4, 交纳贡赋; 5,朝觐述职的义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们的实力越来越大。加上周王室的衰落,比如周厉王时就出现过国人暴动,还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逐渐强大,不断袭扰边境。西周末年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已经很弱了,周幽王时“烽火戏诸侯”的历史事件不管是不是事实,都足以说明西周的诸侯不但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联合戎狄部族共同对付周王室。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定都洛阳,史称“东周”。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很多诸侯王开始僭越。比如楚国先祖是周文王是祭祀时掌管火的,称为有熊氏。在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当时的楚国是蛮夷之地,楚人认为自己的的封赏并不公正,爵位低,地盘又是没人要的荒凉之地,后来不但朝见周天子了,到处征伐扩大自己的底盘,还效仿周天子称王,分封自己的诸侯。楚庄王时,就曾经到过洛邑,问鼎中原,公开挑衅周天子的权威。
现在考古发掘的秦景公一号大墓,其规制和葬俗也都超出了他的身份。
春秋时期,诸侯们相互征伐逐渐做大,却也顾忌着自己的颜面。周天子虽然形同虚设,诸侯之间在面子上还会顾及礼乐制度,谁动了周天子就会成为其他诸侯的众矢之的,所以周天子动不得。周王时已经衰微,天子的命令已经没有了效力,诸侯之间都忙着争夺霸主的位置,他们也没有必要动周天子。
所以,周国虽然弱小,却一直到了战国末期时才被秦昭襄王灭亡。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