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影响)

网友提问: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优质回答:

在当代汉语词典里,对礼崩乐坏的解释是: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这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解释。但是,近年来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并没有封建制度,所以封建礼教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礼崩乐坏中的礼和乐指的是什么呢?

礼,指“周礼”,即五经里面的《礼》;乐,指庙堂之乐。礼和乐实际上都是指西周的一种社会秩序,及其内在的社会伦理道德。

中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时代。礼,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为准则;乐,源自上古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为何会出现礼崩乐坏这种我们现在常常讨论的历史问题呢?

西周末期是“礼崩乐坏”发生的第一个导火线时期,此时的礼乐只是受到了局部的破坏,而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程度便开始逐渐加深,特别是在战国后期,整个礼乐制度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至于礼崩乐坏的影响。个人认为应该主要从积极方面看:

不破不立。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最关键的时期。其中之一就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正因为西周的秩序土崩瓦解,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原来的社会结构造成彻底的破坏,所以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于儒家,正是因为孔子在极其困难时期的艰苦探索,才形成了一系列深邃的理论,在后期几千年里越发繁荣。而其他诸如墨、道、法、兵等等也是在此时发展起来,并在中华文明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是礼崩乐坏?孔子针对此提出的克己复礼又是什么?弄清楚这些才有依据说礼崩乐坏对后世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礼崩乐坏是周礼下的一些制度不在遵守了。那么是哪些制度呢?这方面的记载我了解的不是很多,只能通过孔子以及论语中的记载推测。孔子经常与弟子演礼,曾经督促孔鲤学礼,那么这个礼就用该是礼仪。从人性上说,多数人对这个很讨厌。这才有了老子说的“上礼为之则攘臂而扔之”。因此孔子要复礼的绝不是井田制和分封制,这两点并没有破坏,所以我认为礼崩的内容只是礼仪。比如说见天子的顿首之礼,要三拜九叩,很是麻烦。

乐坏,怎么坏的?“八佾之舞舞与厅,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季氏搞庆祝用了天子才可用的规模。如何不可忍呢?齐鲁会盟,舞者不合礼仪,孔子要杀人,最后加罚,砍舞者手脚。

上面说的是否完全正确我不是很清楚。如果是基本对的。那么结论就好下了。礼崩乐坏就是一种对平等的追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