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这段历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优质回答:
三国时期开始于公元184年前。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
先从仪式上来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
此时距离刘备称汉中王(公元219年)过去了3年;距离曹操称魏王(公元216年)过去了6年。孙权立国标志着三个国家正式开始分制!也就是公元222年。
而从实际上的分制则开始于公元215年。曹操灭掉张鲁,关中地区最后一个割据势力被灭,预示着曹操、刘备和孙权已经形成了三家独大各领一方的局面!
在张鲁之前还有益州的刘璋,于公元214年被刘备灭掉了。因此,公元215年张鲁被灭之后,已经没有能形成对曹操、孙权、刘备的政权威胁的割据势力。
剩下的就是他们三个集团之间相互的明争暗斗了。这就意味着三国正式开始了演绎。
其他网友回答
按历史学家那一套,三国要从220年开始,因为这一年汉献帝退位,曹丕登基,年号延康,大魏有了“户口”。
但是,“国家”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以汉献帝为领袖的东汉,很多年前就成了“傀儡”,还能算国家吗?
在政治家的眼中,汉献帝的东汉是“虚假”的国家,皇宫之内他说话都不好使,还不如清朝的溥仪,溥仪好歹在紫禁城里说了算。
所以,“三国”应当从汉献帝当傀儡开始算,至少也要从曹操成为一方诸侯开始算,因为《三国志-魏书》第一篇是《武帝纪》,从曹操开始。
另外,也绝不要纠结“三”,中国古人表述的数字三、五、七、九等等,大多是虚指。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这句诗里“九死”这个词,就是虚指,女神翻译张京,把这句诗翻译为:“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don’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为我看重对我的心脏的理想,我不会后悔一千次死。)完全摒弃了“九死”,改用“一千次死”,一译成名!
某种意义上,“三国”是指大一统王朝崩溃,多个政权割据共治时代的代称,而不能专指魏、蜀、吴三个国家。这一时期,最早称帝的还不是曹丕,而是袁术。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
董卓叛乱,挟持天子,就相当于判了东汉的“死刑”。
当时的野心家,多如过江之鲫,大股的有董卓、李榷、郭汜、张济、袁绍、袁术、曹操、吕布、公孙瓒、韩遂、马腾、刘表等等,这些人风光的时候,刘备还只是县级干部,孙策、孙权还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少年郎。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上人员,只要有本事,都可角逐天下。
因此,“三国”要从189年,汉献帝登基开始算,这一年董卓乱政,把持了朝政,汉献帝完全是摆设,东汉名存实亡。不要以为有结婚证就是夫妻,也不要以为没有结婚证就不算夫妻。
第二年,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由于起兵的州郡都在关东,所以史称“关东联军”。关东军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从北、东、西三面来包围洛阳。董卓因受关东军的威胁,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
关东诸侯为了争夺政治上的领导权,以袁绍、韩馥为首,倡议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这个议题被袁术和曹操否决,最后不了了之。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朝廷担任侍中,汉献帝想凭借关东军的力量还都洛阳,以摆脱董卓的控制,就派刘和潜出武关求援。
最终在196年,汉献帝在杨奉、韩暹的护送下回到洛阳,担任兖州牧的曹操在荀彧的劝告下派兵迎接汉献帝,像董卓一样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继续“被迫营业”。直到220年,曹丕“上岗”,汉献帝才“下岗”。
这一历史时期,准确的表述应当是“汉末三国”,“汉末”与“三国”不能割裂开来看。同样的,“五代十国”时期也应表述为“唐末五代”。北宋、南宋也代表不了中国,应当表述为“宋辽金夏”。
其他网友回答
赤壁之战?不是赤壁之战以后三足鼎立么[呲牙]
其他网友回答
东汉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