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几千年前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还适用吗?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这句话是孔子的经典言论之一,现在还适用。这句话是当时孔子根据社会弱肉强食,以大欺小的情况,对统治集团的劝告警示。现如今特别是国际争端频发,小规模战争不断出现,看看中东、看看以色列、看看叙利亚等国家的事态,不是吗!为什么呢?无非就是强国、大国以民主平等的幌子,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搞霸权掠夺。自己的国家不要战争,确挑起小国、弱国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然后发动战争,以谋取利益,把战争强加给别国。这是典型的“己所不欲,而施于人”行径。人与人之间同样如此,也不能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例如:一些不法商家把过期的食品,继续销售的行为。你们自己购买食用吗!肯定不会,那你非要卖给别人,这就是典型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的!应引以为戒!
其他网友回答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很明了,就是自己不喜欢或讨厌的事,不要强加于人。
在现代,有人给出了下句:己所欲者,慎施于人,就是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要考虑考虑再推荐给别人,不要轻易加于人。
自己讨厌的要求别人喜欢,我觉得这一个情况真的是无法解释。假如一个人喜欢吃鱼但是不喜欢吃鱼头,而和你同桌的也讨厌鱼头,前面一个人会说鱼头很有营养,给你吃,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好像是在恩赐别人。
而现代人加的那句己所欲者,慎施于人,更好的阐释了第一种情况,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要考虑考虑再推荐给别人,而且不能本着一定要别人也喜欢的这种心态,否则这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绑架。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被称为普世价值观中的“黄金律”。
什么叫普世价值观?
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地域、信仰、职业、行业、年龄、性别,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
什么是“黄金律”?
就是其中最精华最重要的部分。
好比1:0.618这个黄金分割率,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被认为是建筑和艺术中最理想的比例。
所以,这句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说得严重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称之为“绝对真理”。就算不是地球人,在外星球的其他智慧生命同样适用。
其他网友回答
1.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中,论语当中所记录的话语不是知识,如果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它就面临着适不适用的问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现在出现的新知识,几年后就落伍了,不实用了,被更新的知识所代替。
2.《论语》所记录的是智慧的话语。智慧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它是圣人从的内心深处,良知良能中自然流露出的。凡是生而为人,都是心同此理。即使千百年后,人们再读到,也会觉得没有错误。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中,自己不欲的东西有很多,例如不喜欢受到伤害,受到侮辱,受到歧视,那么反过来想,他人也有这样的不欲吗?如果有,那么我们就会调整作为了。这个欲,可以理解为人性的自然需求,不欲,就是违反人性的自然需求。
其他网友回答
不知道孔子如何想的,但我的想法是:人于不欲己当施之!我们都生活在当下,自己不多些争取怎么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