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改朝换代)

网友提问: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朝代更迭多以“禅让”的方式实现?

优质回答:

在古代,搞“禅让”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搞好了就是顺天应人,比如曹丕,搞砸了就是谋权篡位,比如王莽,所以古代“禅让”有一套相当严格繁琐的程序,受九锡、劝进,陈让,反复劝进,反复陈让,献祥瑞和符命等等,都是不可省略的戏码。

王莽代汉开先河

元始四年(公元4年),经过一系列的舆论造势,王莽已经被朝野视为”周公再世”,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接着在四十八万余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公卿大臣九百人奏请求下,王莽反复辞让无效情况下,“被迫”接受加九锡。

元始六年(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只有两岁的孺子婴指定为皇太子,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毕竟不是老刘家的后代,王莽临朝需要老天开证明其合理合法性,于是论证王莽为真命天子的祥瑞和符命层出不穷。

有献白雉的,有献犀牛的,有人说看见了黄龙、凤凰,有人说天降甘露,有人说平地里长出了庄稼,等等,这些祥瑞都被解释是因为王莽摄政的结果,上天都有感应了。

可能是觉得祥瑞这东西,还不能明确表达天意,于是更加直截了当的”符命”出现了。有人报告说,在地下挖出了一块石头,上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这样的铜符帛图更是层出不穷。

更有直接的,称发现写有“赤帝玺刘邦传予皇帝金策书”的铜匮,天意难违,必须让王莽当皇帝。

天命不可违,公元8年腊月,时年54岁,王莽鼻涕眼泪地抱着小皇帝孺子婴痛哭一翻,场面相当感人,后像赴刑场般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

王莽搞的禅让是对上古社会禅让制的第一次实践,第一次是最难的,所以耗人耗时耗力,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更搭上了自己几个儿子的身家性命,各种劝进耗费的人力物力更是不可胜数,后王莽改制太过冒进,加之汉朝复辟势力太强大,使得这次“禅让”终成泡影。

曹丕代汉有举措

因为的曹操的创业之功,相比王莽,曹丕搞禅让就简单多了,但也是用足了心事,毕竟历史证明,王莽代汉以失败而告终的先例就在眼前。

曹丕代汉,政治、军事、经济、国防、外交等方面都不是问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挟了这么多年,献帝是已经是世人皆知的傀儡。曹丕不承认献帝的合法地位,说不过去,毕竟人家是曹操接过来的,曹操至死都以汉臣自居,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献帝主动禅。

吸取王莽汉的失败教训,曹丕搞禅让主要在论证“姓魏的当皇帝是天命,曹丕作为姓魏的代言人当皇帝是天命”这两个核心问题,于是接下来一大帮子文臣武将围绕命题展开了举例认证工作。

有人马上搬出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当初,老刘家为论证汉王朝是“受天命”,就是用的这个学说,汉自称是尧之后,故为火德,五德轮回这样的:火德唐尧→土德虞舜→金德夏禹→水德商汤→木德周朝→火德汉朝,秦虽然自称水德,但被汉王朝否认这个朝代的正统性。

按照五德相生说,火生土,故代汉者必为土德。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口号是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苍天”指的是东汉王朝,“黄天”的“黄”指的就是土德,土德为黄色。于是有大臣考证,“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见于《春秋世家》”。舜是土德,那么魏是舜的后代,当然也是土德,继承尧的火德,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说老魏家是土德是否有物证呢?需要有当然就有。有人发现早在熹平五年(176年)曹操的老家谯县就有黄龙出现,当时的太史令单飏就预言:“后当有王者兴”,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也就是四十五年之后,谯县再次出现了黄龙,建安二十五年七月四日戊寅,也是曹丕既魏王后,太史丞许芝报告,黄龙又地谯县出现了。

根据《易传》记载的“黄龙以戊己日见,圣人受命而王”,土德是黄色,黄龙反复在曹氏老家出现,说明土德的曹氏代火德的刘氏是天命,也是符合五德规律的,特别是曹丕当了魏王,黄龙又出现了,说明了大王您就是一条黄龙,受天命来替代献帝这条赤龙的呀。

完美!!!

还有臣子考证在《春秋玉版谶》中有“代赤者魏公子”这句话,魏公子代赤者,赤者就是火德的汉王朝。还有人指出《易运期》里说“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

当然还有更绝的,有人说《孝经中黄谶》有记载:“日载东,绝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直接点出明取代汉朝四百多年的江山的只能是曹丕。

理论都有了,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等祥瑞当然是少不了的,还有就是劝进,陈让,再劝进,再陈让,反复劝进,反复陈让。

曹丕表态说:“我的德行比周公、成王这两位圣人差远了,像许芝这些话,我怎么敢听呢?我是要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

当做大臣们反而更加不听曹丕的话了,更加起劲地劝进,看这架式,聪明的献帝也坐不住了,十分“配合”地连下了三道诏书,逼迫曹丕受禅,曹丕也非常坚决地拒绝了三回。

献帝于是第四次下达禅位诏书,大臣们也苦苦劝进,曹丕非常无奈地登上了受禅台,顺天应命登上了皇帝宝座。

后来,曹丕不小心对群臣说出了真心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曹丕搞的禅让以“五德终始说”来认证天命正统,同时让禅让者主动逊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禅让”,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十余个朝代效仿的典范。

后世效仿已走样

自从穿越者王莽复古,将传说中的“尧舜禹禅让”用于实践,以新代汉,成功上位后,“禅让”成为帝王们抢班夺权的工具,先是曹魏代汉,再是晋代魏,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更是轮番上演,剧情也更狗血,更简单粗暴了,技术含量也更低。

司马氏照葫芦画瓢,直接克隆了曹丕的发明成果,也是非常成功,禅让者和受禅者彼此之间客客气气,和和美美,我得政权,你得安逸,各得其所。但是到了南朝,禅让就被宋武帝刘裕给玩坏了,把温情脉脉的禅让搞得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刘裕更是开启了把禅让者赶尽杀绝的先河。

禅让背后原由多

讲完魏晋南北朝代禅让的故事,再书归正卷,分析一下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多以“禅让”的方式实现朝代更迭。当然不仅是魏晋南北朝,还有后来的五代十国,直到宋朝代都是这样的。

原因一,儒家思想天命和五德终始说比较兴盛。

宋以前,儒家向往的是尧舜禅让,信奉的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强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要求帝王们要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为根本施仁政,“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君主失道失德,则天命不归,人心不附,再强大的江山也必然会拱手让于有德之人。有这样的理论基础,改朝换代就是非常正常的事了。

原因二、军事依靠是引发禅让的重要因素。

在宋以前,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由于战乱,皇帝必须依靠将领去征战四方,去平定叛乱, 造成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过于集中将领身上,一些将领掌握军权后,就顺势坐大,发展到一定程度,皇帝就控制不了,不得不被“禅让”了。

以上两点,到了宋朝后得到了根本解决,宋朝一是发展儒家学说,不讲或者少讲天道轮回,特别强调忠君思想;二是实行文官制度,抑制武官地位,实现中央集权,从而解决了被“禅让”的问

题。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这要从汉末说起,自黄巾军兴起,汉灵帝正处于内外交困中没有能力去镇压这些反叛者,只能让各地自己组建军队去围剿,还改刺史为州牧,正式赋予了其一州之军政大权。

权力一旦赋予,又有武力作为倚仗,那要再收回来就难了。

又因汉末的时候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士族们盘踞一方,家财巨富,其中一些士族通过各种手段当上了各地的州牧,且在以后的时间,慢慢演变成了子继父职的局面。

典型的有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等。这两个人也成了汉末军阀中实力强大,割据一方的代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从此刻开始,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六十多年的分裂割据时期。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就是绝大多数于此时建立的政权,不管是汉族建立的政权,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多数都是军队将领建立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最大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军队里的士兵大多是招募来的。

是雇佣兵性质的,只忠于自己的上司,而不忠于服务的国家。

而又因为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建立政权的皇帝始终必须依靠这些难以掌控的军队,仅有的几个有作为的皇帝,又偏偏个个都短命,后代子孙又多有不肖。

擅于领兵作战的将领很容易就掌握大权,控制朝政,也就是说,在他们称帝之前,其实就已经是“隐形皇帝”了。

(曹丕)

在这种形势下,也没有必要杀掉皇帝,逼迫皇帝“禅位”以比较合乎“伦理道德”的方式夺得皇位,似乎要更为符合其利益。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先例摆在那儿,前有曹丕篡汉(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后有司马氏代魏(魏元帝曹奂禅让于司马炎),作为范例来说,也是一种明灯指路

所以,频繁的“禅让”出现了。

不管怎么说,“禅让”是一种比较平稳的权力更替,少了兵连祸结,少了高层内斗,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总是一件好事。在那样飘摇的时代里,能少一场战争也能活不少人命。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闲话和你一起说脑洞大开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的提问很细心啊。

我们知道,改朝换代是一件大事,历史轮番演替,一般要把一个朝代灭亡,新的一个朝代建立,期间利益集团必须全部洗盘,权贵阶层必须重新整合,一个朝代才算更换完成。因此,这种大事,势必发生大规模的战争,通过战争造成王朝的重新定位,比如秦灭六国,蒙古南下,朱元璋北伐,清军南下等等,都是大规模的利益集团重新调整。

但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以后,皇位的更替和朝代的变换开始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形势,整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朝代更换并不是通过大规模的战争,而是篡位奪權,說的好聽一點,就是題主所說的禪讓。

從漢獻帝開始,曹丕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直接廢黜獻帝,自立帝王,建立魏國,延续几百年的汉祚从此而亡。可以说,就是曹丕的如此大逆不道,导致了整合魏晋南北朝这个篡位的风潮越演越烈。我们要知道,汉高祖以来,大家心目中,天子只可以有一个,天下是汉家的天下,这个观念延续了几百年,人民和官僚阶层是根深蒂固的。也就是说,当时的汉朝,人們認為天子是姓劉的,誰改變這一點,就是忤逆,是要失民心的。最经典之处,莫过曹丕的老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他的实力,分分钟废黜汉室犹如反掌之事,但他没有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所以曹操始终没当上这个皇帝。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先后有董卓,袁绍,袁术,曹操等等,细瞅他们每一个,谁不想当皇帝呢,一个个做着皇帝梦,也有实力做,但是谁也没敢越雷池一步。

而曹丕身为一个文人,首先把这个坏事给做了,背上了篡位的千古骂名,他老爹如果从坟墓跳出来,肯定要被他气死。曹丕是为魏文帝,追封曹操为魏武帝。接下来,这个帝位真的就跟风水盘一样,开始轮流转了。因為大家發現了,皇帝可不是一家之姓,誰有實力,誰就可以做皇帝。

果然,魏传不过三代,司马懿家族崛起,司马懿受曹操恩惠,总算有点良心,不敢篡位,他的儿子司马炎可没那么多顾虑了,将曹氏家族赶紧杀绝,自立为帝,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同样的,他追封司马懿为太祖。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时侯,北方少数民族纷纷打进来了。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建立十六国,也学的了这个篡位的风气,十六国之间,互相攻伐,谁手里有兵,谁就是天子,同时,在南方,东晋也没多久,被手下武将刘峪篡位,建立宋朝,宋朝又被篡位,变成了齐,齐又被篡位,变成了梁,梁又被篡位,变成了陈,这四个朝代就是南朝,时间都很短,都是被手下掌兵武将谋取夺得社稷江山。

北方也没落后,也紧跟这个疯狂的禅让狂潮,反正皇帝么,这个天子权威在大家心目中已经一落千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是谁的,看大家怎么去争了。北魏建立,不久即被分裂成西魏和东魏,西魏又被篡位成北周,东魏被篡位成北齐,最后北周随州的杨坚又篡位,建立隋,才结束了这场延续几百年的纷纷乱乱的南北朝时期。

大家注意,以上這些朝代的更迭,大部分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來重新洗牌,很多更迭只是換了一個人當皇帝,改了一個國號,僅此而已。

造成南北朝如此纷乱,皇帝篡位,禅让如此频繁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天子權威一落千丈,天子已经不是天赋之子,东汉末年以来,这种权威没有被神化,反而被摘下来,踩在脚下。这个就是为什么我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天皇几千年就一个家族,并且到现在还没变,我国不是这样子的。

第二,就是武將專權。武将专权一直是我国历代非常头痛的问题。大汉,大唐,都是亡于武将专权。直到宋朝,才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豪強地主,世族門閥的崛起,这个问题根本就是选官制度的错误,魏晋南北朝最流行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就是裙带关系的选官制度,富人结成利益集团,穷人无法往上走,直到隋朝建立,鉴于南北朝时期世族门阀的垄断造成的纷乱,才开创科举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是只讀貼不評論,歷史領域分析者,客觀讀歷史,公正看世界。歡迎評論!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当时没有统一 与外敌对立 皇帝就需要放权 行成许多手握重兵的军阀 和强臣 遇明君 还能震慑住 一旦明君已死 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新继位的皇帝 镇不住 强臣窃国 逼迫皇帝禅让 看似是很合情 合理的 显示自己得国正 伪装自己 还免去了 不必要的伤亡 不给外敌机会

其他网友回答

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在中国古代就有尧,舜,禹禅让的传统美德,禹的儿子启继位后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东汉后期以来,继位的皇帝大都年幼,无法主政,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朝政府败不堪。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的政治上的主动,把汉天子从洛阳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候,汉朝皇帝形同傀儡。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能登上帝位,然而曹丕在继承父位后,就加快了夺权的步伐。为了堵住天下悠悠重口,为了怕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曹丕想出了用禅让来掩盖的办法,凭借着九品中正制得到了士族的认可。公元220年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后受禅称帝,改国号魏,降汉献帝刘协为山阴公,曹丕也首开魏晋南北朝帝位禅让制的先例。

正所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曹操父子两代经营才有了后来的曹魏篡汉夺权,曹丕死后好景不长,司马懿父子逐渐掌控魏国大权,司马昭官至晋王,魏国皇帝形同傀儡。在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的苦心经营下,司马炎终于有了取代魏国的资本。公元265年司马炎效仿曹丕,逼魏帝曹奂下诏禅让,改魏为晋,封曹奂为陈留王。正是曹瞒当日欺他孤儿与寡母,司马将来样样做。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三国鼎立的混乱局面,但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西晋统治者政治腐败,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西晋后期经过八王之乱的祸害西晋名存实亡,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到了东晋末年时,朝廷更是内忧外患,皇帝懦弱不堪,门阀士族也走到了尽头,寒族势力终于登上历史舞台。公元420年东晋大臣刘裕接受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帝位,建立刘宋皇朝,定都建康,揭开了南北朝历史的序幕。东晋灭亡后长江以南出现了宋,齐,梁,陈朝代更迭的局面,隋着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改朝换代,退位的皇帝命运就如同羔羊,生死只在一瞬之间。美其名曰禅让,实际就是血淋淋的弱肉强食。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皇位禅让实际上就是皇权的衰弱,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远没有达到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集权。,因为权臣不受制约,容易形成对抗皇族的势力,只要皇帝软弱政治上没有作为,辅政的大臣或将军就有可能乘机夺权,而到了元明清三代,皇帝都很懂得制衡之术,不会让一个大臣拥有无限的权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