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最令人惋惜的十大谋臣都是谁呢?
优质回答:
三国最令人惋惜的十大谋臣会是谁呢?
如果从人生的格局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诸葛亮了。
诸葛亮一生,他的理想就是“匡扶汉室,恢复中原”,格局不可谓不高。本来他的理想,也是可能实现的,毕竟如果当初关羽没有丢失掉荆州,按照诸葛亮还是可以按照隆中策的办法,两路出击,首尾相应,北伐中原的。可惜:“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果从人生的理念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荀彧了。
荀彧的才情和品德,其实一点也不会比诸葛亮差。即使在人才辈出的曹操阵营,荀彧依然是其中的佼佼者。曹操人生的每一次选择,可以说荀彧都是其中关键之人。可惜,荀彧的理想,在汉室;曹操的理想,在自己。所以君臣最终理念不同,分道扬镳。荀彧一生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烟花幻影。
如果从个人的才华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郭嘉了。
许多人都说,三国里面最聪明的,不是诸葛亮,不是司马懿,而是郭嘉。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甚至一度想要在自己身故之后,把曹魏的大事托付给他。可惜天不予年,郭嘉英年早逝,让曹操“三哭奉孝”。
如果从个人的气度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周瑜了。
周瑜是个千古风流的人物,所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论容貌,自然是大帅哥一枚,论才艺,他会音乐,懂得吹笛调琴,有“周郎顾曲”的典故,论风采,他谈笑之间,引导了赤壁之战,让三分天下成为事实,论谋略,他是江东第一人物,可惜的是,他的人生才绽放光彩,就匆匆而消逝。
如果从人生的展望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周不疑了。
三国早夭之人,除了郭嘉,还有曹冲。而曹冲最要好的朋友和谋臣,是周不疑。周不疑的参谋能力有多强?据说曹操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为难计策,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
曹冲活着的时候,曹操对周不疑非常好,甚至一度想要把女儿嫁给他,可是周不疑拒绝了。曹冲夭折之后,曹操便不得不要杀了周不疑,曹丕去求情,曹操直接说:周不疑的能力,不是你能够驾驭得了的。
如果曹冲和周不疑不早早夭折,他们长大后的战力,或许会是孙策和周瑜的数倍。可惜天妒英才,过慧易夭,这个或许,成为了永远的或许。
如果从个人的品德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贾诩了。贾诩一生,算无遗策,不愧“毒士”之称。可是他这一生,做错了一件事情,直接把东汉王朝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董卓被杀后,郭汜李傕本来是无谋无能之辈,贾诩轻松两三句话,就让他们败兵再起,长安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东汉王朝扶苏的可能,再也无望;贾诩这一生,也做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张绣投靠曹操,而不是投靠袁绍,让两军之间避免了一场厮杀,也算是有些功德,后来又劝曹丕称帝,可以说是曹魏的开国元勋。像贾诩这样聪明的人,嘴里说着国家大义,心里却从来只为自己盘算的人,和诸葛亮、荀彧这些人比较起来,真的是黯淡无光,不是也是令人惋惜的人吗?
如果从英雄用武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徐庶了。徐庶本来,也是可以像诸葛亮、庞统、法正这些人一样,跻身于三国英雄的舞台,大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绽放自己的雄图人生。可是,因为孝义的缘故,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从此“身在曹营心在汉”,再也没有发挥出什么耀眼的光彩,活着,却不如死去的快活,当年诸葛亮北伐,听说徐庶晚景不如人意,不禁叹息,既为蜀汉的前景叹息,感叹曹魏多人,也为徐庶叹息,其实他的人生,比郭嘉还要可叹。
如果从遇人不淑的角度来说,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陈宫了。陈宫把自己托付给吕布,其实恐怕是无奈的选择,像吕布这种能力的主子,陈宫真的算是屈尊了,即使他有再好的才能和建议,在吕布那边,也抵不过女人的几句抱怨。
但是陈宫真正的遇人不淑,并不是吕布,而是曹操。本来,陈宫是看好曹操的,甚至为了曹操放弃了自己的官爵地位,跟着他浪迹天涯,以期大事,可是最后却发现曹操是个心狠自私的人,不值得托付,就再草草另外找了个英雄去辅佐。
这其实就好像一个富家千金,为了心中的郎君放弃了所有,不顾一切地和他私奔,结果走到半途,却发现自己所托非人,又不想委屈自己,便默默离开,一个柔弱女子,身单影只,家也回不了,前面又无路可走,最后碰到一个看起来也就那样的,便草草下嫁,糊里糊涂地聊过余生。
如果从所托非人的角度来说,最令人惋惜,自然是田丰和沮授了。陈宫是遇人不淑,觉得不好就草率离开,而田丰和沮授,明明知道袁绍不值得托付,心中却要认死理,觉得背叛袁绍是不忠不仁不仗义的表现,于是一根筋跟着袁绍走到底,最后一个因为谋划了正确的策略,袁绍害怕被他耻笑而被杀,一个因为被曹操抓获,拒不投降而被杀。
当然,像庞统这样,一时大意,败死落凤坡;像法正这样,英年早逝;像杨修这样聪明反被聪明误;像陆逊这种晚年备受猜忌郁闷致死;像戏志才这种还没有出场就成为传说的谋士,都是三国之中令人惋惜的人才。
其他网友回答
10,马谡
虽然刘备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但马谡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曾经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帮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及在演义里,使用反间计使司马懿就地免职,这些都说明马谡的过人之处。失守街亭以后,诸葛亮以正军法将马谡斩首,并痛哭流涕,这一年,马谡才39岁。
9,姜维
姜维属于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可惜他遇人不淑,被后主刘禅所疏远,一腔热血无处挥洒。姜维始终不忘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夙愿,直到策反钟会失败,知道复国无望后,挥剑自杀而死。
8,法正
法正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协助黄忠斩杀了夏侯渊,说明他善于出奇制胜。然而等到刘备称汉中王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可算是非常可惜。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而失败,诸葛亮就感叹道,若法孝直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可见法正是深得刘备信任和敬重的谋士。
7,刘晔
刘晔非常有战略眼光,曹操占据汉中,蜀中震动,刘晔建议趁势进取蜀地,曹操不听。后来曹丕登基,刘备、孙权大打出手,刘晔建议攻占江东,曹丕也未采纳。刘晔两次策略有一次被采用,三国历史就会被改写,可惜曹操父子都错失良机,不用刘晔之言。
6,徐庶
徐庶出场便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一时惊艳曹营。连程昱都说徐庶的才能胜自己十倍。如果徐庶一直为刘备所用,无异于如虎添翼。只是后来徐庶去了曹营,他为了表示“忠臣不事二主”,从此一言不发,甘愿被埋没一生的才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5,庞统
庞统为刘备入川进言献策,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在进攻雒城时,被飞箭射杀,终年36岁,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庞统一定会大有作为。
4,荀彧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被称为“吾之子房”,他心怀汉室,忠于国家。不过随着曹操篡位之心日重,荀彧因公开反对而被忌恨,最终服毒自杀。曹操得知后大哭不止,亲自扶灵柩返回许都。
3,鲁肃
鲁肃提出过《榻上策》,这是和诸葛亮《隆中对》齐名的著名策略。在大局方面,鲁肃看的更透彻,他知道魏强,吴蜀弱,所以只有孙刘联合才有生存空间,鲁肃任职大都督的几年间,孙、刘两方均相安无事。可是鲁肃一死,孙刘联盟就破裂了,这也加速了他们两家的灭亡。
2,郭嘉
郭嘉称得上是“算无遗策”,曹操赤壁兵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郭嘉。曹操认为,如果郭嘉尚在,就没有赤壁之败了,那么统一华夏也是指日可待。曹操还说想把身后大事交给他,损失了这样的一位人才,用痛心疾首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难怪曹操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除了典韦,曹操也就哭郭嘉最伤心了。
1,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作为忠臣的典范,人臣的表率,照耀千古,名垂宇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只是过度的劳累拖垮了他的身体,最终病逝五丈原。也使他“功成名就之后,定当归隐,仍旧做田头陇间一介草民”的心愿成为永久的奢望。
其他网友回答
荀彧和孔明,这俩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这俩人都是道德君子,所以惋惜。为了自己私利的人没什么值得同情惋惜
其他网友回答
郭嘉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天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单以才能看高低,回看三国中那些群星灿烂的谋臣,看看到底谁才是三国中最令人惋惜的十大谋臣,其中有一些我们已经比较熟悉,比如上榜的陈宫,再比如法正……下面@杨紫姐姐就来具体看一下这十大谋臣。
俗话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这句话放在三国杨修身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这个印象多半来自《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正史《三国志》中有两处记载,其一是:“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其二是:“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通过这两处记载来看,首先我们得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杨修才能非常出众,另一个则是曹操非常器重他,而且对杨修所提出的建议或主张,曹操基本都很满意。
但是杨修如此有才干,又如此受到曹操的器重,为何最后却为曹操所杀?此一事历来争议不断,结论有两种:第一种是曹操杀杨修,乃是因为曹操和杨修父亲杨彪之间有过节;第二种认为是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因此在建安二十四年被杀。后一种或许更接近史实,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是在后一种记载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出了一个“鸡肋事件”,然后曹操以杨修乱军心罪被处死。杨修之死,确实有些令人遗憾。
陈宫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谋臣,而且在史载中,陈宫在曹操前期确实出过不少力。可是陈宫这个人性格有问题,或者说陈宫这个人太注重个人情义,不过这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只是影响了他的人生。曹操杀了一个边让,而这个边让是陈宫的铁哥们,陈宫就因此记恨曹操,最后还要为好兄弟报仇,趁曹操出兵徐州的时候,在后方玩造反。可是陈宫的错误在于“有病乱投医”,既然玩造反,那你也得拥立一个能够和曹操抗衡的老板才对,他却一时着急,拥立了一个有勇无谋的吕布。且不说濮阳没占住,被曹操赶跑到徐州,结果在徐州也没呆多久,又被曹操大军围攻,这一次,吕布因为儿女情长一败涂地,而陈宫也跟着命丧黄泉。陈宫之谋,本可成就大业,遗憾跟错人,走错路,终究什么也不是。
张昭被誉为“江东之望”,他在江东的影响力和威望非常高,所以孙策回到江东准备大干一番大业的时候,他非常聪明,请出了这位“江东人望”,而且对其非常信任。史载说孙策把军政大事都交给张昭负责,张昭非常感动这份信任,也兢兢业业,把孙策的后方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可惜的是,张昭在后期基本没有发挥什么才能,因为孙权执政时期,他对张昭的重用已经不像孙策,所以张昭有点坐冷板凳的感觉,最后还是在半退隐的状态中抑郁而终。
关于这句评价来自刘备,他说:“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可见刘备对陈登的评价之高。陈登,字元龙,是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谋士,但因为三国演义对其宣传的太少,几乎一直处于雪藏状态。陈寿对陈元龙的评价是:“陈登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可见陈寿对陈登也是感到遗憾。那么陈登真的很厉害吗?当然!我们都知道孙策,孙策被誉为小霸王,用兵堪比项羽,能征善战,但是孙策用五年平定江东,后来以十倍之兵攻打匡琦城。陈登登城指挥,将孙策击退。难怪史载中说他智谋过人,又懂军略,是个大才!但如此上等人才,最终却因饮食不当英年早逝,真是三国一大遗憾!
庞统在正史中的长处在于识人和政略,并非《三国演义》吹的那么牛,但真的是个难得之大才。刘备的势力有个转折点,那就是在站稳荆州之后怎么发展。虽然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但是纸上说说容易,真正操作起来是很难的。那么如何取得西川之地,在这事上,庞统的作用显然大于诸葛亮。也正是因为庞统的上中下三计打开了刘备的思路,他最终带着庞统快速获得了益州之地。可是庞统却在攻城时,被一支流箭射死。这简直太令人莫名其妙了,就像是天意!
郭嘉一直是三国谋臣中最令人争议的一个人物,有人说他是三国第一谋臣,有人说他的才能并没有那么强。史载中郭嘉的能力确实不错,但是我们看《三国志》会发现,陈寿是把郭嘉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放在一起写的,说他们都是“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但长处是“筹画所料,是其伦也”。但是郭嘉一直被人们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他38岁英年早逝,令人感到无限遗憾罢了。
法正跟郭嘉、庞统都属于一个流派的,即英年早逝派。不过法正的价值似乎比庞统和郭嘉要更突出,这当然是比较实际的利益问题。对于法正,我们可以参考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即刘备能够舒展羽翼扬眉吐气,主要的得益于法正。另外我们看一下法正死后刘备给他追谥的谥号也能看出一些信息,即翼侯。翼,即翅膀也。其实在刘备自己看来,法正就是让他高飞的翅膀。可惜的是,这一翅膀没有承载他飞太久,拿下汉中之后,法正便去世了,死年四十五岁。
史载说陆逊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早期吕蒙活着的时候,他协助吕蒙袭取了关羽的荆州,后来刘备率军来复仇,他又统兵击败了刘备的伐吴大军。黄武七年,又在石亭打败曹休。一生可以说是功劳巨大,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陆逊,恐怕东吴都灭亡了。但是尽管如此,孙权对陆逊的态度也是很古怪,早期用的时候格外信任,在后期却多有冷落,甚至受到孙权的猜忌,最后遭人诬陷,气病而终,真是遗憾。
李儒其人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他原先是汉朝的博士,应该是才能过人,可惜一直没有发光。等到董卓进京之后,在他的策划之下,董卓不仅靠可笑的三千兵马控制了兵强马壮的帝都洛阳,而且很快又控制了皇宫、群臣,连天下也成董卓的了,他四处封赏,到处封官。本来有利之势全在董卓,可惜董卓毕竟不是天子之命,奈何被一近身侍卫吕布干死。而董卓死后,李儒便忽然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中,有人说他退隐而去。有人说如果董卓能够完全依李儒之计,说一定是第一个一统三国的人物。
先看三条历史记载:第一条陈寿《三国志郭嘉传》:“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第二条是《后汉书·列传·郑孔荀列传》:“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戏志才等,皆称其举。”总之,根据这些记载的信息可以看出戏志才是个超级军谋类的大才,曹操早期在陈留举兵,地偏民少之地,能够快速崛起,其中应该少不了戏志才之谋功,不然曹操也不会如此念念不忘,只可惜戏志才跟法正等人都属于“英年早逝流派”。倘若戏志才不死,郭嘉基本上就难出了。因为郭嘉是在戏志才去世后,曹操请荀彧推荐方来到曹操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