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不可语冰什么意思 夏虫不可以语冰的寓意

1.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载: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意思是: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活不到冬天的夏虫永远无法理解“冰”是个什么东西,哲学解释为“认识的局限性”。

3.现实梗:人的见识短浅,不懂道理,不可理喻。

“夏虫不可语冰”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对于过了夏天就死的虫子,不可和它讨论冰的话题,因为它没有经过冬天,没有看过冰。

有一个和孔子有关的“三季人”的传说,和庄子的“夏虫不可语冰”大同小异。转述如下。

一天早晨,子贡在家门口扫地。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子贡答道:“你有什么事吗?”“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我可以回答你。”“那你说一年有几季?”“四季。”子贡笑答。“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四季!!”“三季!!”“四季!!!”子贡理直气壮。“三季!!!”来人毫不示弱。孔子听到声音,走了出来,子贡向孔子说明了原委,让孔子评定。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来人听后,扬长而去。来人走后,子贡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一年有四季啊!”孔子答:“一年是有四季。”子贡不解。孔子解释道:“那人一身绿衣,分明是只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他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

先贤就是先贤,能如此洞察人性。和认知不同的人争辩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人只会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正如“他们看到的其实只是他们想看到的”。所以,道理很多时候并不是“越辩越明”的。

适时闭嘴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