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王安石的历史地位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区别

网友提问: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与苏东坡谁的名声大?

优质回答:

北宋一代,谁的名声能响过至今如雷贯耳的苏东坡?南宋孝宗皇帝曾评价他说,苏东坡忠言谠论,正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者!给予了忠贯日月的评价,就是名声显赫如王安石者,也要被他甩出几条街。

苏东坡的文学历代少有人可以比拟,论诗,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要沉醉多少诗情少年。

论词,一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把兄弟感情写得如此汪洋恣肆;一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可以将夫妻感情写得如此缠绵悱恻,泪如江流。

论文章,一篇《前赤壁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把人生和世界看得如此通透,问世间又有几人?

论做人,苏东坡胸中无愁,亦无仇。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王安石推行变法后,朝廷关于变法的争议从来未曾间断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法渐渐演变成了党争。变法成了士大夫升迁的那根撬棍,皇帝支持变法,则变法派得势,皇帝反对变法,则反对派得势,许多人通过支持或反对变法而一步登天。

苏东坡虽然反对一些变法主张,但对变法中利国利民的政策还是非常支持的。他与王安石政治主张不同,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但当王安石下台后,他和王安石却成为了好朋友。他与司马光政治主张有相近的地方,但司马光上台,尽废新法,他又上书指出个别新法不可废。他以事实作为判断变法对错、长短、优劣的标准,而不是像别人一样,在变法中通过站队来谋求政治前途。因此,苏东坡既不见容于变法一派,又不见谅于反对一派,变法派当政,他受排挤,反对派当政,他同样受打击,故一辈子颠沛流离,屡遭贬谪。

然而,在贬官的日子里,无论环境怎样恶劣,苏东坡都优游自乐,精神高蹈,比如去开荒种地,去手抄《金刚经》,去钻研烹饪等等,当然,还佳作不断,诗如泉涌。这样一个人,不让人喜欢都不行。

其他网友回答

自不必言,在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名声肯定是比苏东坡大的。

1.两人相距16岁,在苏东坡出道时,王安石已经名满天下。在散文、诗、词方面造诣很高,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在苏东坡出道之前,非但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在政治上也已经颇有建树,在苏轼中进士的第二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当时,王安石是炽手可热的人物,远非晚生后进的苏东坡可比。

2.苏轼在京风光十年,在文学、艺术方面成绩突出,在苏东坡风头正劲的时候,王安石更是风生水起,公元1067年拜相,支持变法,权倾朝野。苏轼上疏反对,被贬。从此开启漂泊之旅。一个当朝重臣,一个被贬黜官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谁更有影响力,谁的名声大,就可想而知了。自此之后,苏东坡便开启了漂泊之旅,最后客死常州。

3.乌台诗案时,幸得王安石求情,苏轼才得免一死。

4.后世来看,苏东坡的个人名声更甚。诗文书画,样样都是顶尖。诗文自不必说,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还被称为第三行书,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是集大成者。单这点来说,王安石也已经非常了得了,但还是没有办法比的。

5.后世对王安石的评价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对苏轼的评价是文学家、书画家。王安石多了两个“家”,在也有文学成就的基础上,推行维新变法,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收复五州,历史功绩更多。综合评定来看,王安石的名声还是大的。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安石是宰相,进行了变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虽然受到了司马光等旧势力的干扰,被罢相,但成就不容小觑,留名青史。王安石也是北宋诗词大家,尽管没有苏轼在文学方面的影响力,也是屈指可数的巨匠。王安石侧重点在政治,而苏轼则主要在诗词、书法创作方面。两个人经历不同,政见不一,但都欣赏和佩服对方,惺惺相惜。苏轼名声在诗词,王安石名声在政坛。不存在孰大孰小的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我认为在当时应该还是王安石的名声大,后世则苏东坡的名声要更大。

国家重臣,改革先锋,文坛泰斗VS悠然的被贬谪的天才文学家,当宋朝之时王安石完胜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不说其文学成就和苏东坡一样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但说其政治上,就已经拜相,王安石有一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在神宗的支持下,他排除万难,执着坚定的推行熙宁变法,对整个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有些小问题,但依然暂时改善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个事件在当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安石的一举一动都关乎整个国家所有人的利益。甚至可以说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为王安石一身所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后来变法失败,王安石有所失落,但其名声和影响力必然是空前的,除了皇帝之外无可超越的。

而此时的苏东坡,却是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牵连,一路遭遇贬谪,虽然他是天才加乐天派,早年就以文章震动天下,贬谪后悠游山水,一路吃喝游完,写诗写文章,也在当时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但这个和国之重臣,改革先锋,神宗柱石,文坛泰斗的王安石比起来,肯定是不够吃的。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妇孺皆知王安石,多是文人识东坡。

千百年后世,东坡之名远胜王安石

两位都是北宋文坛的泰斗,都是为后世颂扬,学习和赞叹的大家,诗词文章都为后世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真实对比,在后世的民间和文人受欢迎的程度肯定是有所差异的。

王安石属于十分的正统,过于强调实用,过于一本正经,虽然写得确实有力量有道理,能说服人,但是他的韵味和文章之外能带给别人的想象还是少了,所以,大家也很少将其随时随地挂在嘴边,也基本不会随时随地情感有所触动,吃饭,睡觉,游玩,找美女都念他的文章吧。

苏东坡就不同了,他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参禅悟道,天生的乐天派,走到哪玩到哪,他到哪里,故事就到哪里,我们就觉得这个哥们太会过生活了,太有才气了,心中对这种生活无限向往,于是吃喝拉撒,白天黑夜,游山玩水都可以顺口来两句东坡的诗词,那叫一个畅快和应景。

所以东坡先生在后世的名气应该大于王安石!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安石与苏轼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一对。单从文章、诗歌上讲,二人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从书法、绘画艺术上讲,苏东坡比王安石厉害得多。从为政地位上,王安石比苏轼略高,且政治上成熟稳重一点。从词作上讲,苏轼的影响略高于王安石。从人生的际遇上讲,王安石在官场上比苏轼在当时名望高一些,苏轼毕竟是下属,而王安石毕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从他们活着的时候说,王安石名声大于苏东坡,从对后代影响上苏东坡比王安石影响大。从官场、官场历史研究价值上讲,王安石影响比苏东坡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