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什么叛唐 安禄山推翻了唐朝吗

网友提问:

安史之乱如果没有弑父夺权,安禄山反唐成功的几率大么?

优质回答:

就算安禄山、史思明没有分别被儿子干掉,这个反唐二人组也没戏。这种没戏,还不是那种努力挣扎一下,说不定有机会,而是干脆彻底的一点希望都没有。

至于为什么安、史一点戏都没有,听我给您给您分析分析。

很多人对安禄山的认识是这样的,丫是个胡人、是个二百多斤大胖纸、是个灵活柔软的大胖纸还能跳街舞,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娘俩还曾愉快的洗过澡。

但这些,都不是他能起兵叛唐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唐玄宗宠爱,坐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手握唐朝半数以上精兵。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安禄山在唐朝节度使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他手中的军队也并不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

中唐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府兵制的崩坏,大量军队开始向边境汇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在边疆地区设置了节度使以拱卫中央,共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庐、陇右、剑南9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上表是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整理出的十节度军镇的驻军数量。从此表可以看出,唐军在西北、西南两个战略方向上,设置了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拥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部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位于川西的剑南节度使,军力稳超六成以上。

这些军队,都是用来对付唐庭认为的最大威胁吐蕃和突厥的,而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平卢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

需要注意的是,安禄山并没有完全控制河东的军队。这从他起兵前,先派何千年、高邈领二十奚骑奔赴太原假称献俘,将副留守杨光翔劫走,便可见一斑。

因此,安史叛军的主要组成,就是两镇唐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落游骑,这也和他起兵15万人,诈称20万的人数相符合。

关于唐朝军队的战略重心以及东北边镇和安禄山的地位,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有清晰的论述。

既然安禄山掌控的军队数量上没有绝对优势,那如果个个都身经百战也行呀!可惜,在这点上安禄山也一样没优势。

公元713(开元初年)—755(天宝十四年)年间,唐庭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12次,对南诏6次,而对契丹和奚的用兵则只有9次和2次。唐军在西部地区军事行动的数量占比高达80%,可见吐蕃和突厥对唐庭的巨大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西北军事多为大战,唐军多有战将殒命。因此从军卒素质来说,朔方、河西、拢右、北庭、安西的唐军至少不弱于安禄山的叛军。

关于上述两点,安禄山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他才会努力拉拢哥舒翰(时任拢右节度使),称二人“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但哥舒翰一直反应冷淡。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安史之乱初期,叛军能所向披靡,直入长安呢?

叛军之所以初期能有如此声势,有以下三个原因;

1、唐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2、中原兵备实在太差;

3、有人献上了神助攻。

先来说第一个原因,唐朝对东北方向的安禄山确实没有防备之心。

吕思勉先生的话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唐庭对西北藩镇一直都是严加防备,但不成想作为平衡军力的安禄山反了,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气的几近癫狂的原因。

另外,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安禄山违反常理选择于隆冬时节(十一月九日)起兵,当然有河流封冻便于军队渡河的原因,安禄山也确实事先准备了绳索、草木、破船等物资以使军队便于横渡河流。

但其实还有另一个因素,这就是当时西北藩镇的主要将领恰巧都不在任上。

天宝十年(751)四月,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怛罗斯之败被招入朝,拜开府仪同三司、武威郡太守,代替安思顺充任河西节度使,但经安思顺的运作,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年二月入京述职,不想在京城中风,一直病废在家修养。

安西北庭续任节度使封常清,是年冬月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刚刚抵达西安。

因此,安禄山起兵时,对其威胁最大的几员悍将,都不可能马上带领部下援助唐庭。能对其产生威胁的只有河西、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但安思顺是安禄山族兄,当然不可能被唐朝信任。

因此,才造成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先后率领不熟悉的军队连败于叛军之手,而安思顺则蒙冤被杀,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工作落在了安思顺部将郭子仪、李光弼身上的原因。

如果,西北边军和安史叛军整军而战,估计安史军不是西北军的对手。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七日,安西佰刀军与前来助拳的回纥骑兵前后夹击,大败叛军于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歼敌六万余人,次日克复长安。

随后,唐军又于十月间,连败叛军收复洛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河内(今河南沁阳)、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

由此可见,唐军只要组织得当,在回纥骑兵协助下,是有能力在野战中击溃叛军主力的。

那为什么大家都有一种印象,安史叛军南下时,河南、河东等道守军望风披靡,不堪一击呢?

这就要说到唐朝中心地带的兵备实在太烂,安史叛军和西部边军能打个五五开,但对中央驻军就是毫无意外的碾压优势。

随着唐高宗时期,中原土地兼并日渐激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早已崩坏殆尽。中原地区的驻军都是些混饭吃的混混儿,已经数代不闻战鼓之声。叛军到来时,个个浑身筛糠不能束甲,这种素质指望他们上阵打仗,还不如直接上吊干脆点。

这也是当封常青入朝后,听闻安史作乱,玄宗有意命其带兵平叛,他能夸下海口:“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的原因。

他是以西北边军的战斗力来估计战场形势的,哪知中央军备已经烂成这般田地?

这也是他抵达洛阳后,带领六万市井之徒,衣甲朽烂三战三败,退守潼关的原因。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

认清了形势的封常清,对赶来援助的高仙芝说:“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应急回潼关严守。”随后,二人退入潼关,据叛军于陕州。

其实,当时的战略形势已经稳定下来。高仙芝、封常清堵住了叛军西进关中之路,朔方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攻克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右卫镇)斩杀大将周万顷、安守一。又协同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大败来援的薛忠义,坑杀叛军骑兵七千人。

随即,朔方军北上兵围云中(大同)、南下连克重镇马邑(山西朔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取道井陉东入河北,身在河北常山的颜杲卿、颜真卿(河南道平原郡)兄弟毅然举起归唐义旗,与朔方军声势相连。

安禄山得知河北形势后,几近昏厥,大骂身边谋士重臣,“怒不可解”。大将田乾真甚至劝其效仿袁绍割据河北,称至少可以坚持15年。由此可见,包括安禄山在内的叛军将领根本没有灭亡唐朝的把握。

这时候,安禄山一生最大的贵人出现了,他先是诛杀了高仙芝、封常清,接着有严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关与叛军野战。

最终招致,唐军全军覆没,潼关陷落,关中门户大开,天下糜烂不可收拾,他自己的帝位也被儿子弄走了。

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李隆基的神助攻,安禄山别说灭亡唐朝,关中都不一定能打得进去。

所以,不论安禄山、史思明有没有被儿子干掉,这个反唐二人组都没戏,一点戏都没有!

其他网友回答

安禄山已经攻破唐朝的两京(长安和洛阳),获得了唐朝最主要的领土,并且在洛阳称帝,兵强马壮,原来唐朝的很多人都叛投了他。可惜最后却被他儿子杀死,最终“壮志难酬”,没能让他“大燕帝国”延续下去。

这件事不能不让后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果安禄山没有被他儿子杀死,他继续清除唐朝残余势力,让他大燕帝国稳定下来并延续下去,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反贼安禄山)

我的观点是,就算安禄山不被他儿子杀死,他反唐成功的几率也是不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安禄山就算不被他儿子杀死,他也是废物一个,不能发挥作用了。

安禄山本来就有眼病,他在洛阳称帝以后,史料记载他已经双目失明。除此外,他因为肥胖,还患有严重的疔疮,连走路都很难受,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说,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掉。

同时,由于身体垮掉,让他精神也垮掉。史书上说他那时候久居于深宫之中,而且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鞭打身边的侍卫,诛杀大臣。甚至对他自己的太子安庆绪,也没有好脸色,多次说要废他杀他。

皇帝的脾气暴躁,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他会积累越来越多的怨气,身边的人会对他越来越不满。再加上安禄山是从一个大臣通过造反获得帝位的,本身没有什么威信。就算有威信,也是通过暴力维持的威信。也就是说,就算他儿子安庆绪不杀他,大臣也可能杀他,后宫宦官也可能杀他。他被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退一步说,就算安禄山不被杀,他这个皇帝的存在,只会造成朝廷更大的混乱,而不是说他要存在,才能坐稳江山。(当然了,安庆绪也并非一个有能力的人,也有性格问题,更没威信,他当皇帝也不见得比安禄山好)。

(奸臣杨国忠)

第二、安禄山得不到当时社会的认可,无论豪强地主、士人,还是老百姓,都反对他。

安禄山起兵反唐当皇帝,在古代是非常特殊的,完全可以称作是个案。在古代,农民起义造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一是活不下去了,二是官逼民反。诸侯造反,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朝廷腐败,二是拯救百姓。总之都有很正义的(或者名义上是正义)的理由。而且都是群起造反,天下大乱。

安禄山当时正处在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正如杜甫说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一副小康生活的图景。这样的安逸日子,谁愿意轻易破坏呢?

再说,他当时造反,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是为了诛杀杨国忠。就算他这个旗号是对的,然而,杨国忠已经被逃跑的军队砍死了,你还有什么理由继续造反呢?再说。如果真正是“清君侧”,你怎么会匆匆忙忙称帝呢?唐朝的天子还在那里呢,你匆匆忙忙称帝,不是过早就暴露了你的野心吗?

所以说,安禄山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不得人心的。

(安史之乱)

第三,唐朝还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安禄山,仅凭军事安禄山都不是唐朝的对手。

前期唐朝之所以一路势如破竹杀到长安,都会因为唐玄宗犯了“轻敌”和“猜将”的错误。若不是轻敌,对安禄山稍微提防,安禄山也不至于打得那么顺。此后又犯了猜忌将领的毛病。否则,只需要让高仙芝、封常清守住潼关不出战,各地勤王部队陆续杀到,安禄山迟早是个死。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一点,安禄山军队的整体实力,是比不过唐朝军队的。

而安禄山内部又不团结,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杀史思明,这些倾轧,都是安禄山军队内部极为不团结的表现。就算安禄山不死,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他只会让矛盾更深,根本不能够维护团结。

因此,安禄山就算不被儿子杀,反唐成功率也是很低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其他网友回答

安禄山不可能成功,唐玄宗后期,虽然昏庸无道,但并不残暴,朝堂能人仍然众多,大唐最为精锐的军队是边军,北方边军那是与草原民族打出来的,还有西北都护府,西南与吐蕃对峙的军队。

安禄山只是其中一部,而且一路南下掠夺粮草不得人心,当时颜真卿叔侄两已经在他的河北老巢举起了义旗,铲除他只是时间问题,淮河睢阳仍在坚守,唐朝税收仍在,但朝堂就是个搅局的,竟然互相争功,给了安禄山喘息之机。

唐朝当时的皇帝也是个废物,之前的函谷关和当时的潼关是一道防御战线,你只要稳妥的守住,关外的人肯定会因为粮草问题失败,结果李隆基过于高看自己,潼关失守,结果他还干了一件奇葩的事,逃跑了,不指望你死守吧,你最起码告诉大家一起跑吧,偷偷跑算什么,长安城人口百万,随便征召一下就是十数万精壮,你跑什么?结果全留给安禄山了。

后面李哼也不怎么样,竟然和回纥合作,借兵平叛,允许劫掠两京,好啊,你祖宗十数年把他们打趴下,你拱手就让了出去,知道丢人怎么写不。

唐朝从武则天往后就没有什么好皇帝了,但架不住他能臣武将众多,才能撑死唐朝两百多年的江山,不然早亡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结论

不大

其一,难道安禄山史诗明反之前不找人算一卦么,天时地利人和总得有一样再反吧。

其二,封建社会可是讲究血统的,真真正正的“子承父业”,你安姓史姓总比李姓少那么点意思,百姓会认你?

其三,弑父说白了就是杀爹,道德制高点又丢了。

就这???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要成大事必须要寿命长才行,老子没成功,儿子多半完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