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大语文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个提法准确吗?
优质回答:
谢邀。
“大语文”的真正内涵,是七十年代教育界专家们(张孝纯、吕叔湘、刘国正等),根据“文道结合”的涵义总结出来的。
基本涵义是利用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即转变微观的语文知识教学为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已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和服务社会。
“大语文”教育观念,符合今天的“语文素质教育观”,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人的重要的基本素质。对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继续深造或是走向社会,学好语文,具备较強的语文素质,是今后必备的基本技能。因而语文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大语文教育”,它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想法是: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准备,因此,语文应该是大海,能包罗万象。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杂家。那么,语文就不仅仅是字词句篇了,语文蕴涵在生活中,蕴涵在天地间,蕴涵在自然里。语文之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