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利用什么计策让吕布杀死董卓 王允通过什么使得董卓吕布反目

网友提问:

王允策反吕布杀掉董卓为何没能拯救东汉王朝?

优质回答:

用计的高手,治国的庸才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是由此两点造成——

战略上的偏差

空降兵的“找不到北”

王司徒能掌控一时局面已尚属不易,可以说是其拼了“半条老命”才换来这种“辉煌”,拳拳之心日月可鉴!然手中无兵无权,王司徒真的是被逼使出全身解数,孤注一掷,然由于其没有真正战略上的眼光,导致一系列未知矛盾的连锁反应萌芽,其也无法控制和调节这种矛盾,那最终自然是箭弩之末、油尽灯枯哪……

王司徒本是一日子过得还不错的文臣,但随着朝纲破败、民心思变的大环境来临,其也变得整日忧心忡忡,苦闷不已,深感有心无力!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战乱时对大多数人的写照!虽其也是儒生,也一样的无兵无权,但其还是体现出来大丈夫脊梁,作出了与众不同的举动来与命运抗争——美人计……

对于“一穷二白”的王司徒来说,使用“美人计”自然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国难当头!但错就错在他“只用其一,不用其二”,没有举一反三,导致了战略上的偏差,以致于最终导致混乱不堪……

战略上的偏差

他想到了“美人计”,在那种环境下战略思路也还尚可,但错就错在他不应该过急地杀死“已经或暂时掌控大局”的董卓,导致群龙无首,让混乱的时代提前一步到来……

在方方面面都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他大可不必操之过急——

采取“怀柔手段”拉拢团结一切可用之人;

斩断不利于团结、发展的“枝枝蔓蔓”;

对掌控实权的董卓“上下其手”向其施以影响甚至“微整小手术”……

然他却犯了医家大忌——直接动最大的“外科手术”!哪怕出现一丁点失误,也会留下很大的“后遗症”——麻烦接踵而至!

空降兵的“找不到北”

没有明确的战略眼光,又不具“掌控全局”的能力,就犹如阴天在异地作战却又丢失指北针的空降兵——同样的“找不到北”!但人家可是真正的空降兵啊!

王司徒猛然空降至“总司令”位置,无数适从也在情理之中,在所难免!然治理国家尤其是对于处在内忧外患中的国家机器来说——一切都是“现在进行时”,和治理企业不同,不可能给你犯错的机会……

王司徒在“高管”的位置上没有经验,又不进行自我约束,眼见乱成一团,没有任何章法!还不去请如诸葛孔明等一干的“职业经理人”——

焉有不败之理

……

其他网友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各地诸侯借剿灭黄巾之机,拥兵自立。加之灵帝驾崩,以何进为首的外戚与张让、段挂为首的阉党,相互绞杀,朝廷局势极度混乱,更要命的是,野蛮人西凉军阀董卓以勤王为名,趁机闯入长安,控制了中央政权,皇帝成了提线木偶,整个东汉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命悬一线。

值此危难之秋,作为坚定忠君报国赤诚的王允,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揣着恢复东汉政权,重树皇帝权威的梦想,被时代推上了历史舞台。

董卓进京,废掉少帝,献帝刘协继位,控制朝政后,王允借董卓需要朝中大臣支持合作的机会,采取隐忍合作的态度,顺势归顺,取得董卓的信任,出任司徒兼尚书令。

在与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时,王允暗中拉拢和培植反董卓的势力,成功策划反间计,借吕布之手除掉了独夫民贼董卓。

铲除董卓,上顺潮流,下合民心,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录尚书事,总朝政”。

很快,王允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谋略的BUG就很快暴露出来了,他显然没有王佐之才,能驾驶东汉王朝这艘破船回归正常航道,反而推到了更大漩涡之中。

此时的王允,作为大汉王朝的首席大臣,在功勋荣誉面前,显然开始有些居功自傲,飘飘然了。史书称其“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居功自傲的王允,开始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听不进朝中大臣的意见。特别是在如何安排和处理董卓死的旧部问题上,非常轻率,想赦免董卓的部下,又怕关东军不服气,想取缔凉州兵,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又谋事不周,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最终引发李傕、郭汜反叛,攻陷长安,以清君侧的名义,逼着汉献帝交出王允,李傕、郭汜命令手下当场将王允处决,时年五十六岁,壮哉!悲哉!惜哉!

自此,献帝小朝廷又成了西凉军手中的玩物,你抢过去,我夺过来,弄得皇家威严扫地,朝不保夕,彻底没落。

王允的失败,一方面,是当时黄巾起义、州牧制后,诸侯自立,朝廷空有名份,没有与之相对应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不了地方,东汉政权本身已经病入膏肓。另一方面,还是对当时局势把握不清,自持功高,不知权谋机变,不优抚士大夫,不赦免董卓旧部,想斩草除根,结果弄巧成拙,把东汉这艘破船彻底给弄沉了。

所以清代学者钱大昭曾评王允说:卒之允既诛死,汉遂以亡。故吾谓汉室之亡,不亡于贾诩,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允虽有诛卓之功,实为汉室之一大罪人矣。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王允没有处置好董卓余孽。

《三国演义》中,董卓被杀以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看着大事不妙,各自带领着军马回到西凉去了。也就是说,王允和吕布只是杀死了一个董卓,而西凉军,以及董卓阵营的势力,并没有受到根本上的伤害。而当时的东汉朝廷饱受董卓的摧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自保力量。此时东汉朝廷实际上的控制者是司徒王允,他并没有将权力还给了汉献帝,反而因为诛杀了董卓而被群臣尊为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他是怎样处理这个隐患的呢?

李傕、郭汜等人回到陕西之后,立即派人给朝廷送了一份报告,请求朝廷能够赦免他们,他们定能够痛改前非,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一大堆好话。而王允呢,则说董卓祸乱京师,全是这四个人在背后相帮,“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直接再次逼反了西凉军。面对当时复杂的格局,以及朝廷几乎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现实,作为执政大臣,王允如此轻率地处置此事,最终导致了李傕、郭汜等人再次起兵,攻破长安,而他本人,也在此次叛乱中被逼自杀,更重要的是,他将东汉朝廷,彻底送进了无底深渊。我们试想,如果王允能够对西凉军采取怀柔之策,待朝廷恢复元气,要杀要剿,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又何必将过早地将其逼反呢?

第二个原因,便是当时东汉朝廷的威信基本已经崩塌,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早已形成多年,在这样的现实下,重建汉室的威仪,是十分困难的。实际上,地方拥兵自重的局面在桓、灵二帝时期就已经显现了,这两个败家皇帝不听忠臣之言,反而宠信宦官,致使宦官染指朝政甚至控制朝廷大权。宦官专政导致朝廷混乱不堪,于是有些大臣处于自保,开始请求外调,出任各州的州牧,最具代表的便是刘焉了,他是刘璋的老爸,前一任的益州牧。到少帝、献帝时期,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早已成形,讨伐董卓时都是十七镇诸侯一同出马,而且都还是各怀鬼胎。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王允已经除去董卓,稳定了朝廷的局面,要想再次中央集权,实在是太困难了。

悲催的汉献帝

说实话,王允对汉室确实挺忠心的,他在除掉董卓之后确实可以帮助汉献帝重新稳定朝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汉朝的荣光,然而,空有热血,才具不足,正是可惜可叹啊!

(全文完)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一出吕布戏貂蝉的戏码,最终导致吕布与董卓的彻底决裂,前者更是手起刀落结果了董卓,王允舒了一口气,似乎觉得秽乱宫闱的董卓一死,他预想的东汉可以继续延续下去,那成想导致了更大的麻烦,那就是东汉各诸侯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步伐,董卓确实是东汉天下,人人得而诛之的反贼,那为什么杀了他,不仅没有能拯救东汉王朝,反而加剧了东汉的消亡呢?

先说说王允其人,在董卓还在的时候,那叫一个谨小慎微,想除掉董卓又没有那个胆量,还是曹操跟他借七星宝刀刺杀董卓,可惜失败了,于是就来了一出美人计加反间计,这下效果明显,董卓终于被灭掉了,王允呢,自然以功臣自居,渐渐地他也变成了另外一个“董卓”,只是没有董卓那么过分,没有对汉朝天子的后宫下手,原来谨小慎微的王允,腰直了,说话的语气也比原来要强势了,朝臣们都清楚,这是换汤不换药的节奏,于是王允也成了众矢之的。

董卓所部的骑兵该何去何从呢?王允的做法把东汉推向了深渊,他的处理意见是:董卓旧部也要追责!这些课捅了马蜂窝了,李傕,郭汜见大势不妙,先下手为强,除掉了王允,把汉献帝当包裹似的,一并带上开始了逃亡,不逃能行吗?各个地方割据的诸侯,都有自己的算盘,其中曹操最为积极,因为他太清楚,有一张王牌在手,对自己的天下争夺,是何等的方便,而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为传国玉玺,忙得是一身劲,看出了吧,都想当皇帝,而“刘皇叔”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头,也参与了天下的争夺,再有就是孙策,刘璋,刘表等等陆续加入,汉室原来已经是萤火之光了,现在是彻底的吹灯拔蜡了,所以王允策反吕布杀掉董卓,只是表面的东西,而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东汉王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