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辛弃疾应该是文人里面武艺最强,武将里面词写得最好的,你同意不?
优质回答:
古代文人会点功夫也有不少,比如李白,据说就是一位剑术高手。但是,多数人没有辛弃疾那样的勇猛凶悍。
辛弃疾在路过海州时,听当地的南宋将领王世隆说,他所在军队的将领耿京被判徒张安国杀害,奔济州而去。辛弃疾二话没说,跟王世隆一起,只带五十名士兵去济州捉拿叛徒。
张安国在济州正与金人喝酒,他知道辛弃疾才智过人,本想劝辛弃疾和他一起共事。不料,辛弃疾一手拿剑,一手将张安国提到马上,同行的王世隆迅速捆绑了张安国,一行人又飞快离去,张安国的手下楞在了原地。
辛弃疾的行动,给宋军抗金带来了积极的鼓动作用,宋朝朝廷也给辛弃疾升了官。
由于南宋朝廷抗金的立场不稳定,有时积极抗金,有时又和谈。辛弃疾就是因为抗金的态度坚决,被罢免了官职。他满怀惆怅,为南宋的江山安危担忧,却无能为力,只好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他的词有时哀伤,有时慷慨激昂令人振奋,人们将他与北宋时的大诗人苏轼合称“苏辛”。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问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正是老年时的辛弃疾感叹宋军北伐没有成功的失落情绪。他满怀报国之志,却没有人理解他。直到去世前还大喊着“杀賊,杀賊”!
武将里能写词的还有岳飞,于谦等。但是辛弃疾的词更多产,更丰富些。所以,文人里面辛弃疾武艺最高,武将里面辛弃疾词写的最好,这种说法,还是赞同的。
其他网友回答
纵观在我国古代的文人中,不乏文武双全的人,比如李白,比如岳飞等等。但观心阁同意题主这个观点,这是因为,辛弃疾在军事和文学上都有着很大的成就。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同时又是一名豪放派词人,被人们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南宋四帝——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司农主簿、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湖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等职。
壮举
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国,但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残暴的统治,所以他在21岁的时候,就义愤填膺地召集身边的人对金国进行反抗。加入起义军之后,辛弃疾运用聪明才智和伟岸的气魄,说服了起义军首领耿京和宋朝方面取得联络、一致抗金。
据朱熹《朱子语类》记载:当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后,辛弃疾带着几十名兵士,有勇有谋地冲进有几万名敌军的敌营中揪出叛徒张安国,并且押送到了宋朝朝廷处以死刑。
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辛弃疾的胆魄和智慧,以及他高强的武艺。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却能以少胜多地带走叛徒,这绝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因此,也只有亲身经历过无数次残酷的战争后,才能写出《破阵子》这样豪气冲天的词句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谋略
辛弃疾在24岁时(1163年)任江阴签判,他向朝廷上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阻江之险,须借两淮,取淮之地而三分之,建为三大镇”。
同年,辛弃疾又上疏《练民兵守淮》:
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我退,彼退我进,不与之战,务在夺其心而耗其气。而大兵堂堂整整,全力以伺其后,有余则战,不足则守。
体现了他在“游击战”中的卓越军事思想。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金人南侵失败后的第4年,南宋与金人又订了和约,业已收复的海、泗、唐、邓等州又被割让。这一年辛弃疾26岁,他写出了更加成熟的《美芹十论》献给朝廷,指出“和战常出于敌”的错误,抵抗纵然小败,也比议和的损失要小:
我有三不足虑,彼有三无能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边陲无死事之将,相虽贤而功不能必成。行阵无死命之士,将虽勇而战不能必胜。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我能攻敌之所必救
针对宋朝用人制度的弊病,他提出:
“任之不专则不可以有成”,提出“久任”之策。
1170年,辛弃疾31岁,又写出了《九议》这一部“万字平戎策”,献给主战的丞相:
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
抨击了“主战即为国生事、孤注一掷”的谬论,抨击“南怯北勇”论()。提出了:
无欲速,审先后,能任(忍)败。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疾之期年而无功,与迟之数年而决胜,利害相万也。昔越王见怒蛙而式之,曰是犹有气,盖人而有气,然后可以论天下。
但是,遗憾的是,辛弃疾的这些卓越的军事思想,并没有被朝廷采用,成了他心中的痛。于是,有了这样的句子: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
预言
辛弃疾是极具军事天赋的,早在他32岁那年,就曾预言: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事实证明,辛弃疾这个预言太准确了。
原来,辛弃疾的思想超前,在滁州担任知州时,就通过减少赋税和招商引资的方法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他还搜集金国的各种情报,发现了金国内部管理有着腐败和暴虐等致命问题。因此,才做出如此预言。
词作
在辛弃疾一生中填过的词牌中,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又不乏细腻。而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离不开他的军事生涯。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这样的豪迈之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青玉案·元夕》中,也有如此的柔媚多情: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语
被称为“战神”的辛弃疾,虽然曾经建功立业,但后期不被朝廷重用。他心中积累的郁愤,也化作了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词句,抒发着自己不得志的情感。在创作词句的时候,有些看似信手拈来,有些又具有独到之处,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因此,才拥有了“词中之龙”的美誉。所以,观心阁赞同“他是文人中无疑最强的、在武将中词写得最好。”的这个说法。
不知朋友们对辛弃疾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说法也算说得过去,但是我的观点稍有不同。理由如下:
1.诗词流传因人而异。古代,传世佳作多为官吏所做,未入仕而凭才情传文于天下者寡然。趋炎附会,古今同理,不过用辩证法来看,古代文人多做官,因此官员是文人最集中的群体,官员的诗词因其身份使然,更加容易传播,更多被传颂。因此文人和官吏互为因果,但官员身份的影响占主要方面,没有这个身份,作品留存度大为降低。
2.辛弃疾是武将,其次是文人。辛弃疾自出生时便是金国人,但他憎恨金国统治,其家族与金国有血海深仇,所以立志报国以武修身是根本,以诗词铭志只是副业,属于爱好范畴。虽说如此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辛弃疾和苏轼一起开创豪放派,词中之龙的美誉名副其实,他经历丰富,胸怀天下,拓展了词的领域,改变了词言情的传统,堪称一代文豪。
像辛弃疾这样文武双全者,实属难得,曹操、岳飞、王阳明、曾国藩等都是杰出代表。
其他网友回答
完全同意:“醉里挑灯着剑,梦回吹角连营”。扙手中剑能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壮哉!
其他网友回答
文人辛弃疾,武圣岳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