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高中生相当于古代的秀才吗 高中生相当于秀才吗

网友提问:

古代的秀才,是不是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

优质回答:

你这个同志对秀才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哇。

解缙大学士,大明内阁首辅,永乐大典总编。相当现在14岁以全国第4成绩直入清华。

杨慎大明状元,和解缙同岁进士及第。

徐渭只是秀才,却和前两位并称大明三大才子。

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技能?

考试内容丨明清科举非常完善,以此为例。主考八股文,题出四书五经。甚至规定了文章体裁、结构布局、字数…考科举准备,从娃娃抓起,阅读、学习、背书,由易到难。

写诗是常规操作丨诗写不好,就不是合格的秀才,还参加啥乡试、会试?

书法很重要丨作为文人秀才,字写的跟鸡爪挠似的,考官都会鄙视你,还想晋级呢?小学教材龚自珍有诗:“我劝天公冲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晓得为啥不?天子有令:“字不中,不列优等,不得入翰林”。

科举考试秀才录取率(以明为例)

古代县有大小,一般一个大县可录取约30~40人,小县10人左右。我们可以平均估算下,一个县,秀才录取名额20-25名。所以那时一个秀才在十里八村都有名声的。

现在一个村的高中生,也比当时一个县的秀才多吧?这稀罕程度如同皮皮虾之于北冥之鱼。

秀才的荣光

秀才,是古文人最低功名。虽没有直接当官资格,但享有很多不同于普通百姓的特权。比如见官不用下跪、免除徭役、罪不上刑…

秀才实惠多多。知县老爷可给你个小吏做做,当个文秘等。虽不在编,好歹也是县衙的人;再如在当地办个学堂,教书育人;就近县府学院继续学习,待时机再考。总之,十里八村用到你的地方很多,文化人啊!找媳妇很好用!

东莞同学曾说:“那个光膀子搭个毛巾,正砍排骨的哥们,重点大学毕业,卖猪肉发财了。”现在大学生满地沟里都是,高中生有存在感?

小编陈词

秀才,在古代就是文化人代名词。他们不仅饱读诗书,还要懂政经、时事、历史等。琴诗书画都是他们基本追求。

太多人终生不中秀才。江南四小红之一祝枝山,大明三大才子之一徐渭,都只是秀才功名。

解缙和杨慎,这种19岁中进士的变态天才,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就问你19岁能刷到清华博士后不?他们比这难多了。三年一考很多不定因素。

那虽是进士的事,但每个秀才都有一个进士梦。千万别小看秀才,羞煞今人也。

其他网友回答

秀才相当现在高中生?您可大错特错了。

首先说明一下,历朝的秀才定位是不一样的,在最早秀才是一种泛称,指的是有才能的秀逸之士,简单来说就是有优秀才能的的人。就像皇帝选秀女一样,只要美丽贤淑就可以成为秀女,秀才也一样,只要你的才能收到大家认可,并举荐朝廷的都可以叫秀才。

明清之后,秀才有了专门的定义:考入县学为生员,参加府一级的考试才能成为秀才。简单的说就是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还要继续学习考到省一级的乡试,合格了成为举人。举人就已经是另一个阶层了,是可以做官的了,不过举人出身的官职都比较小,算是基层干部范畴。

大家因为小说或者电视把秀才看的太轻了,其实秀才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不堪,秀才在古代已经是可以免除徭役赋税,见官不跪的待遇了,而且每季还有国家分给的粮米,享受国家“津贴”。因此说等同于高中生真的打错特错了。

其他网友回答

秀才,顾名思义就是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只是人才还不行,必须得是优秀的。这个优秀标准是什么?怎么来判定?就需要考试了。以下从秀才的起源和历史,秀才的学习培养过程,考试评定过程,现代高中生的学习培养来分析比较一下秀才和现代高中生之间究竟孰高孰低。

一、秀才的起源和历史。

秀才起源于汉武帝时,原来是经地方官府考察而举荐的,叫做“察举”,东汉光武帝时为避讳刘秀的名字,改为“茂才”。一直到明代秀才还一度采用举荐的方法,而到了明清时期,读书人须经过考试才能获取秀才功名,秀才也开始专指府、州、县学生员。

二、秀才的学习培养历程

古代的小孩子开始上学叫开蒙,一般都是在私塾上学,私塾的形式根据经济条件的不同也有很大区别,比如有钱人家会把先生请到家里,称“坐馆或家塾”,先生一般是落第秀才或老童生。教授的内容包括初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等,以及之后的四书五经等,还有书法教育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不论是“童子试”还是以后科举考试,一手隽秀的蝇头小楷是必不可少的。

三、秀才的考试评定过程

评定秀才的考试被称为童子试,也叫童试,以明清为例,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符合身份条件的读书人通过县试和府试合格成为童生,童生参加院试,优秀者成为秀才,按成绩名次分别入府、州、县学,成为生员。别以为童生都是青少年,其实很多一把年纪的童生还在参加院试,有的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上秀才,成为老童生。

秀才中的更优秀者被评为廪生,享受国家经济补贴。只有考上秀才才有资格继续参加乡试,乡试在省里举行,考中者成为举人也就是中举,举人继续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考中者成为贡士,贡士继续参加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这个录取名额为三甲,一甲三名,为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为同进士出身。

四、现代高中生的学习培养过程

现代的孩童先在幼儿园接受丰富多彩的学前教育,到了入学年龄开始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之前曾为5年),中学三年,开设课程小学时为语文、数学、自然、品德、英语、历史等,中学则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政治学等科目,九年义务教育为普及教育,中学结业成绩符合标准者进入高中接受教育,高中所设科目与中学基本一致,但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增加。

五、秀才与高中生的比较

1.秀才和高中生的知识体系比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秀才和现代高中生之间能够比较的方面不多,高中生学习除语文之外还要学习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通用技术,政治经济学、地理、世界历史等,古代秀才可以说闻所未闻,这样的话他们之间怎么比较?

而高中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仅仅涉及到秀才所学内容的极少一部分,如四书五经内容都是节选几个片段而已,况且秀才很多都是倾其一生都在学习这些知识,反复诵读琢磨,高中生只学习了包括初中在内的六年(小学时对古汉语涉及不多。),这样看来,在这方面秀才应该比高中生的古汉语言知识丰富熟练的多的多,比如一般的秀才都能出口成章,对对子,写书法,一手蝇头小楷几乎是秀才的标配,应考时,书法据说有相当的分量,现在别说是高中生,就是大学毕业很多写出来的求职信都是歪三扭四,原因也简单,这些学生根本就没练习过书法,学校也不要求,只要写出来能够让人看懂就行了,这就是实用主义,的确是高效率的,一个人不用再费劲心力去练习书写,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其他更有用的工作学习上,当然随着现代办公工具电脑和打字机越来越多,写字已经被电脑标准化了,什么样的字体,只要调整输入法,就可以很标准地写出来,于是书法到现代就变成了艺术品。

2.秀才和高中生的录取比例比较

据统计清朝两百年多年总共才有40多万名秀才,而清朝人口最多时达到4亿,所以从比例上看,秀才的比例是远远小于现代高中生的。但不能仅仅从秀才和高中生所占当时社会人口的比例来简单判断哪一个更优秀更难考。古代秀才的数量少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有关,秀才基本是脱产的,过去所谓半耕半读大多是一些失落文人的自我安慰,真正一心求取功名的秀才恐怕比现在的高中生应对高考还要用功,因为古代科举的诱惑力远大于今天的高考,今天高考录取了,只是说明你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而科举考试如乡试,会试后是可以做官的,殿试录取三甲后更是马上直接做官。

在古代,读书人的使命就是为往圣继绝学,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取功名,做官后进入特权阶层,也可以说是为读书而读书,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古代的读书人不具备直接创造实际社会财富的能力,比如一个秀才再优秀即便参加殿试获得状元,他也不可能创造出就业岗位,也不可能搞发明创造,增加社会物质生产,基本上,过去的读书人是消耗社会物质财富的,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秀才等读书人的数量当然是十分有限的。

现代则不然,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理化知识,基本上已经具有了自己学习的能力,即便没有机会上大学,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也基本具备了发明创造和进一步学习提升的能力,是可以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

3.秀才和高中生的社会地位比较

从社会地位上来说,秀才与高中生不可同日而语。高中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普通公民,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民权利。而秀才生活在封建时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不平等社会,在古代社会,一旦拥有了秀才功名,就可以免除徭役赋税,见到官员不用下跪,可以平起平坐,在秀才功名被褫夺以前,犯了案子不会被用刑。

六、结语:从以上各方面的比较来看,秀才和高中生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群,当然现代人有时候喜欢把现在的知识分子比为秀才,那也是一种习惯,其实秀才的知识体系和现在高中生是无法相比的,秀才比高中生高出的古文知识部分也只能是一种文化传承,而无法产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作用;从社会地位上来讲,秀才不再是普通百姓,已经拥有了一些特权。

以就是@历史看历史 的回答,希望题主满意,欢迎朋友们指点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可比今天的高中生牛多了。

秀才是科举功名,高中生只是学历,二者毫无可比性。

什么叫秀才?

汉代,州长官向国家政权推荐的高级人才就叫秀才(东汉避讳改茂才)。

天下第一名秀才——西汉贾宜:

秀才就是才之秀者的意思。秀才要到中央接受三公主持的考试,通过者初授官职比郡守推荐的孝廉要高。

隋唐时期,科举就有秀才科,而且秀才科比进士科还牛,每科中者不过一两人!

宋代,经过州府考试参加中央科举的称呼为秀才,也就相当于明清的举人,但宋代秀才不是终身,每参加一次就得考试一次才能得到秀才身份。

明清时期,科举定型。秀才成为基础功名身份,参加县府院三场11次考试通过获得生员身份,就是秀才。

秀才的待遇

明清时期,秀才每年要参加县考才能维持乡试资格,但有以下特权:

非得本地教喻官员批准,不得刑讯。

本人家庭不缴纳税金,不服徭役。

国家政权每年拨付白银粮食若干,支持秀才继续读书。

秀才可进县学、府学、国子监学习。

秀才可以担任官员幕僚,被聘请为大家族的管家、掌柜。可以担任私塾教师。

所以,秀才属于基层头面人物,见县官不用跪,鞠躬口称学生。

这能与高中生一样嘛?

明清时每两年约产生2.5万秀才,全国大约五六十万秀才,这等于今天全国200万高大上人群之一。明太祖初期秀才能当官,甚至任过知府这样的级别。

秀才可不是这样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并不能完全类比,秀才虽是科举中最低一级入仕门槛,但是难度和含金量跟高中生完全不一样。

要成为秀才,首先要经过县试成为童生,而成为童生本身难度就不低,琴棋书画都要会,经、史、文哲得懂一些,光这些就不是一般家庭的能培养出来,以古代人们生活水平,还要面对繁重的徭役,税负,能再余有钱供孩子上学堂读书的,少说得算得上个中产吧,一般平民一日三餐果腹都成问题,家里劳动力都稀缺,哪里还谈得上未来发展,所以阶级分化在古代其实更严重,我们现在好歹还有线上教育,在教育资 源上能得到相对的公平。

成为童生之后才有资 格考秀才,成为秀才虽然不能直接做官,但是已经可以具备一定特权,比如免除瑶役,交税,见官不跪,可以去官府做小吏(编外公职人员),做老师等等,总之社会地位已经算是比较高,可以选的谋生行当也更多一些了。

若硬要类比,我认为现在的高中生可类比为童生,秀才相当于初级公务员吧。以上仅仅是从难度上来讲,而实际上古代的秀才从才华上来说,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多科目学士,政治文化,琴棋书 画,无一不精。

放到现在,随便学好哪一样,不能混口饭吃?现在的大学生,哪怕是个硕士博士,能做到秀才那样的水准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