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为说话而死的人 名人死之前说的话

网友提问:

你认为历史上哪个人去世的时候说的话最惊艳?

优质回答:

一二八二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一个风沙弥漫、阴冷昏暗的日子,文天祥在戒备森严、岗哨林立的气氛中,荷枷带镣,走上了生命的最后里程。他边走边吟着在土牢里写成的《自叹》诗:“猛思身世事,四十七年无。鹤发俄然在,莺飞久已殂。二儿化成土,六女掠为奴。只有南冠在,何妨是丈夫!”

来到燕京柴市(今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文天祥依然面南而立。行刑之前,他整理好自己破旧的衣冠,然后,恭恭敬敬地向着南方跪了下去。

文天祥的双膝,同他的性格一样坚强不屈,自从被俘以来,在敌人面前从来也未弯曲过一次:当初,只身到元军驻地皋亭山,舌战元将伯颜,在刀枪威逼之下,他不曾跪倒;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在元军统帅张弘范帐中,义正辞严,断然宣称只知死,不知跪;押到燕京,初见孛罗,卫士们令他跪拜,他坚决不从,卫士们强按他的脖颈和四肢,他便乘势坐在地上;阿合马出面说降,趾高气扬地质问文天祥,见了宰相为何不跪?文天祥理直气壮地反问:你是北朝宰相,我是南朝宰相,宰相见宰相,为何要跪?就是和元朝皇帝忽必烈相见,他仍旧挺立不跪,卫士们用铁器猛击他的膝盖,他紧咬牙关忍着巨痛,任鲜血滴滴落地,双眉紧皱,傲视四周,象一尊不可摇撼的铁铸巨人塑象,大义凛然地站在忽必烈面前,向着整个元朝示威。如今,当他即将慷慨赴死之时,他为了缅怀自己为之抛头洒血的江山故国,和千万执干戈卫社稷而殉难的将士,还有无数在敌人铁蹄呻吟的父老兄弟姊妹,他无限深情地跪下叩拜了!

叩拜完毕,他站起身对监斩官说:“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在他英勇就义以后,人们收敛他的尸体的时候,在他的衣带里发现了一封事前写好的遗书,上云:“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

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落款写着:“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当人们噙着热泪捧他这用生命写成的遗书时,都不约而同地想着:难道这只是他留给后人的一封寻常的遗书吗?不,这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就是他在《正气歌》中赞颂不已的浩然正气!

谁说厓山之后无中华,虽然说那个残杀了民族英雄岳飞、大汉奸秦桧当道,向侵略者称臣纳贡、丧权辱国的南宗小朝廷被消灭了。但是以文天祥为代表的“读圣贤书,成仁取义”的英杰们感动和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为民族的复兴而抗争着,奋斗着,中华之魂犹存,中华文脉不断,中华文化延续!

文天祥曾在他的千古名篇《正义歌》中,列举了春秋时齐国太史,晋国董狐,不畏权势,不怕杀头,秉笔直书,撰写历史;战国时张良为报秦灭韩国之仇,博浪沙谋杀秦始皇;西汉苏武被匈奴扣留,流放北海牧羊,手持汉节饮雪吞毛,至死不降,东汉严顺,兵败被俘,宁做“断头将军“,不肯降敌……

他认为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使得一代代的志士仁人“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他们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能够成仁取义。

历史沧桑,又过了六百五十四年。

公元1936年冬天,在江西省南部的梅山上,一位名叫陈毅的红军指挥员因伤病伏在草丛中。国民党军围山二十多天,搜索的士兵从那个草丛旁几次走过。眼着就要被搜到而恓性,于是他写了三首诗作为死后的遗言,藏于衣底。诗曰: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1901年生于四川乐至县,1919年-1921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3-1925年从北京中法大学毕业,从事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并写小说和诗歌,后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进入红军部队,后在中央苏区担任过军长,军区司令等职务,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他因病留在江西 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我们在他的这三首诗中注意到第三首中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句子,与文天祥遗书中的“孔曰成仁,孟曰取文,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何其相似!

陈毅是一位共产党员,信仰马列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何以出此呢?

其实,文天祥所说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即有着中国文化中追求天下大同的内容,其与陈毅之追求,在内涵上有相似之点,外延上有重合之处,这正是古圣今贤们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的一脉相承。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那些说“外国人有信仰,中国人没有信仰“的人的浅薄。

其他网友回答

太史慈死前说:“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所以说,人越是自己得不到的,就要挂在口头上,太史慈生前没有达到自己梦想中的高度,临死总要再喊一遍口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