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哪个国家为什么60字 三国演义中有哪个国家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哪个国家?

优质回答:

谢邀,喜欢魏国。因曹操而喜欢魏国。曹操一生任用贤才智士,为汉朝东征西杀打出一片天地。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魏国自魏文帝曹丕即位以来。没有杀掉汉献帝,反而封山阳公,任命汉献帝的四个儿子为列侯。魏文帝文武双全,文采出众,政绩突出。反观蜀国空有五虎上将,对关羽见死不救。马超空有一身夲事,终身不得重用。万人敌只做到皇帝的护卫将军。建国以来,不顾百姓死活,常年北伐,穷兵黩武。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人都是会变的,小时候的纯真与步入社会的老练,让我对三国有着不同的喜欢程度。《三国演义》这本书,罗贯中以刘备作为正统,“尊刘抑曹”思想遍布全书,央视版《三国演义》将刘备的仁义刻画的淋漓尽致,将曹操的奸诈也变现的泾渭分明。小时候培养的感情因素,已经让我对蜀国有了比较亲切的感觉了,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勇,诸葛亮的智。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次读《三国演义》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天真了,有了自己的见解,喜欢魏国就多了一点。《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封建集团,对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封建集团的代表人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在史事基本格局方面是依据历史、尊重史实的;而在形象刻画、细节描写中,则表现出拥刘贬曹的倾向,表现出斥奸颂仁、誉忠责篡的政治态度,这种艺术描写的倾向是内含着以蜀汉为汉后正统的观点的。 《三国演义》尽管倾向于蜀汉为汉后的正统,但客观上还是描写了魏代汉,晋代魏的政权更迭,而且对汉、魏、晋几个封建政权的正统论加以描写,从而使人们得以从更宽阔的视角来考察当时的历史发展情况。《三国演义》一方面倾向于汉与蜀汉为正统,另一方面也客观反映了由汉而魏、由魏而晋的政权更替统系,可见作者是重史甚于重统的。 在倾向蜀汉正统时,《三国演义》还注意从不同角度透视其正统论的实质。揭示刘备集团打着维护汉室正统的旗号,实际上不过是借此发展本集团的势力,以争取称雄争霸的主动。刘备集团的主要谋士诸葛亮深知这一斗争策略的重要。他一方面更三强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为夺取政权,代汉自立制造舆论;另一方面,又经常标榜刘备乃帝胄皇叔,蜀汉当为正统,借以与群雄抗衡,争取统一天下的合法地位。73回,诸葛亮引法正等人劝说刘备乘时即皇帝位,说:“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刘备则答曰:“刘备虽然汉之宗室,乃臣子也;若为此事,是反汉矣。”诸葛亮于是深入谈开内情说:“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忘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刘备仍表示不肯“僭居尊位”,遂暂定为“汉中王”。刘备的不敢称帝,本质上并非是“忠”于名存实亡的汉王朝,而是感到此时即皇帝位的时机还不成熟;他所谓“僭居尊位”之忌一则为“避嫌”,二则也是心虚。至于诸葛亮所说“应天顺人”也是借口,而乘时割据争雄是真,他从形势发展角度考虑,力劝刘备即帝位,根本动机是为了在与吴、魏的角逐中争取主动。果然,当形势进一步发展,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刘备有了即帝位的借口,这时诸葛亮再劝他“继统以延汉祀”,他便不再拒绝,虽然也作了痛哭终日的表演,但还是借口“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等,皇帝位。(80回)在罗贯中的笔下,蜀汉集团的政治家虽然标榜正统,口称忠汉,但其实并不是一批忠于有名无实的汉王朝的迂腐的忠臣,而是一批乘时割据的枭雄。他们打着正统的旗号其实不过是斗争的策略而已,这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争取主动。

虽然三国争斗了将近100年,不过最后三国归晋,都付笑谈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