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古代流放宁古塔是去哪里?
优质回答:
在清宫戏中有时皇帝在处罚大臣时喜欢来上一句“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那么这个宁古塔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事实宁古塔这一名称是满语???????的音译:所谓“宁古”在满语中是“六”的意思,而“塔”则是“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其实就是六个的意思。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于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宁古塔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清人称其为:“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政权时曾于此地驻军。康熙五年(1666)在距宁古塔旧城25千米处另建新城:新城地址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现为黑龙江省宁安市。从此以后宁古塔就分为新、旧两城。
宁古塔作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长期扮演着东北边防要地的角色:顺治十年(1653)在此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其管辖范围包括整个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以及库页岛,长期为清代东北边疆重镇。每年六月从这里出发的官员将前往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居民的贡物。康熙元年昂邦章京被改设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的地位由此大幅上升。
康熙十五年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后改以副都统镇守此地。从17世纪中叶起俄国哥萨克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清军在雅克萨对入侵俄军展开了两次围歼战。在这两次战争中宁古塔都扮演了部队集结地的角色。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
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级为府并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设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事实上宁古塔在清代除了边防重镇之外还有另一层身份就是罪犯流放地:在今天宁古塔是一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可在当年却是九死一生的人间地狱。在那个年代的交通和通讯手段下宁古塔基本上就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而当时这里开发程度其实还是比较低的。
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开拓长期以来只到辽东半岛一带,位置相对更加偏北的吉林、黑龙江两省在古代只分布着一些原始的渔猎部族。清朝入关后广大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曾被清政府封禁二百余年。那时的东北地区基本属于渔猎民族和野生动物的天堂。当时的史书对此曾记载道:“关东地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而‘荒’居首位”。
直到晚清民国时期随着大量关内山东、河北地区的移民掀起“闯关东”的热潮之后才使昔日东北地区的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如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是由“闯关东”这场人口迁徙活动所塑造。在晚清民国时期的“闯关东”热潮兴起之前东北地区的人口其实是相当稀少的。当时宁古塔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寒温带森林。每年只有5个月是暖和的,8月就开始入冬。
这里的道路遍布沼泽,若是稍有不慎就会被沼泽吞没,而狼、野猪、黑瞎子、东北虎等野兽也出没于此,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野兽的食物。清朝入关后曾长期将东北圈禁起来:禁止关内汉人向东北迁徙,因此前往宁古塔的一路之上基本上都没可以补养和供人休息的地方。对土生土长又擅长骑马射猎的当地民族而言可以通过射猎获得补给,可对因为犯了事流放至此的囚徒而言可就不一样了。
被流放至此的人不习惯这里的气候,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他们也不擅长狩猎,能避免沦为野兽的食物就不错了,还想着打野味吃就纯属做梦了。即使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后成功在宁古塔活下来的人也必须忍受给披甲人为奴的屈辱。所谓“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穿上盔甲的人,泛指戍边的军人。然而清代的“披甲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字面意思,而是一种有着专门含义的概念。
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形成的后金政权:当时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征服了其他许多女真部落。后金政权将那些投降自己的部落中强壮者编入八旗,而未编入八旗者就构成了后来的披甲人。流放宁古塔的罪犯就是要在这里给披甲人充当奴隶,为建设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做贡献。明末清初的诗人方拱干曾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清代笔记《研堂见闻杂录》里也提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中原人。宁古塔在当时客观而言的确是苦寒之地,不过其恐怖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妖魔化了。事实上宁古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人参随随便便采一大捆,各种水果漫山遍野,各种野生动物遍地都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得其实不就是这里吗?
当地也生活着大量渔猎民族。这些人可不会觉得宁古塔是苦寒之地,因为他们早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尽管来自中原地区的人一时可能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可人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生物,否则那些闯关东的先民是如何生活下来的?宁古塔的苦寒的确让从中原地区前往的人难以忍受,但难以忍受并不等同于完全无法忍受——清朝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二十三年不也照样活下来了吗?
当然吴兆骞自己也承认刚到宁古塔时是很难适应的——这从他给母亲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在文字狱严重的清代很多文人及其家属被流放到宁古塔:金圣叹的家属、吕留良的家属、吴兆骞、杨越、张缙彦等等均在其列。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其实很尊重文人:被流放至此的文人们虽是代罪之身,但基本的行动自由并不会受到限制。关治平在《流人吴兆骞与“秋笳集”》一文中写道: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宁古塔当地从官吏到百姓都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愿与之交结。宁古塔的可怕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些文人刚到此地还不适应时在自己的作品中大加渲染给人造成的印象。
来自中原的流民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会当地居民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这其中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相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在内的古坟多处;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
其他网友回答
黑龙江。
其他网友回答
宁古塔在哪?
宁古塔就在我们东北,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和宁安市。由此可知,宁古塔不是座塔,而是一座城市。清朝入关以后,大多数的犯人都被流放至此,据记载,流放宁古塔的犯人,除了平民百姓、旗人,还有朝廷大臣等重要的政治犯。
为什么要流放宁古塔?
我们知道,东北是清朝的大后方,是清朝最放心的地盘,把犯人流放到这里,比放到其他地方放心。另外一个原因,北方与俄罗斯接壤,将犯人派到此地戍守边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流放对宁古塔的影响!
可以说,清朝时期,宁古塔是非常荒凉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萧条、荒芜的状况。由于流放的人员结构复杂,直接导致这里的耕种方式、贸易经济、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因此可见,流放对宁古塔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今的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