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西游记》中为何观音偏爱悟空?
优质回答:
李世民送唐僧西天取经的,孙压了五百年,五百年前大闹天宫,从唐朝往前五百年是公元前后,那会有孙吗??????
其他网友回答
观音菩萨对孙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甚至连取经路上,孙穿戴的衣帽,都是观音菩萨借唐僧的手转送的。
很多人猜测观音菩萨和孙的关系,有人说是母子关系,有人说是师徒关系,有人说是恋爱关系。各种旁征博引,似乎都说得过去。可是一旦去掉援引的原著外故事,仅仅从吴承恩版《西游记》原著出发,观音菩萨与孙是同门师姐弟关系。
在吴承恩版《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修成有为身”,是师承于开天辟地以前的无垢佛。而纵观整部《西游记》,灵山诸佛中最早的接引佛,也不过是鸿蒙初判时期的古佛。
至于燃灯上古佛,上古,大概是开天辟地后的三皇五帝时代。与接引佛一样,本质上是现在劫的现在佛。至于未来劫的未来佛是谁,没有明指。但是肯定还没有到他出世的时候。而过去劫的过去佛,是唯一的,无垢佛。
观音菩萨早在过去劫,就已经师承过去佛无垢佛,到现在劫,已经教出七个成佛的弟子,成为七佛之师。
那么从过去劫出现并且一直活到现在劫的无垢大佬,除了无垢佛以外,仅有一位,就是太上老君。也只有化胡为佛的太上老君,才能称作“祖菩提”。
显而易见,观音菩萨是太上老君化身无垢佛的弟子,而孙是太上老君化身菩提祖师的弟子,原著中观音菩萨又是女的,那么两人就是同门师姐弟关系,都是太上老君的门下。
曾经,孙大闹天宫的时候,观音菩萨还起了杀心,想要用玉净瓶砸死孙,后来被太上老君所阻,挑明了观音菩萨的师承来历。
那么观音菩萨是什么时候知道与孙同门的呢?当然还是大闹天宫时期。后来观音菩萨到五行山去看望孙,孙就说认得观音菩萨,还抱怨说被困五百年,没有一个相知的人来看望。这个笔法,明显是透露观音菩萨与孙在五百年前就相知了
其他网友回答
在《西游记》的神佛世界里,观音对孙格外关照,她似乎不太关心唐僧是否能取到宝贝佛经,倒是更关心能不能成大器。
观音奉法旨去长安寻找取经之人,路过五指山,还特意按下云头去看望孙。孙说叫嚷着“我在这里五百年度日如年,更于一个相知来看望我。”语气无奈中带着奉承与希望。果然,观音给他指了一条脱离苦海的取经之路。
在刚踏上取经路不久,在鹰愁涧遇上一点小问题,观音前来解围,孙拉住观音说:
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观音不仅好言相劝,说必要时会亲自去救,而且还赠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几乎有点贿赂的意思)。后来观音确实有求必应,甚至偶尔“化妆”时间都没有,直接被拉走。
观音为何如此呢?
这恐怕跟一个藏族神话故事有关。在藏民族起源传说中,有一只神猴,受了观音点化,与罗刹女结婚,生了六只小猴,这些小猴就演化成藏族的几个主要分支。故事中说,当猴群不断繁衍生息,一度出现食物危机,那只神猴就去求观音,才能度过难关。
我认为《西游记》中观音偏爱,多少跟这个故事有关系,看起来他们之间确实有缘分。
其他网友回答
活泼!有时像小孩一样向观音撒娇!能逗观音开心!经常求助观音,让观音有成就感!尊重观音!观音信任!
佛主指派观音帮助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渡(教)化成佛的任务!工作需要!干得好!观音脸上也有光!工作成果越大!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话题需要从所有神话故事中具体分析了。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神仙的境界,大致分为仙人――上仙――玄仙――金仙――大罗金仙――混沌大罗金仙(圣人)。那些顶级的仙人比如太上老君,镇元子这些只是大罗金仙级别,十万天兵最次的仙人级别,与之相对的是如来佛为大罗金仙,观音差不多是金仙境界,十八罗汉却只是上仙顶级差一点玄仙的级别,但是天庭与与佛界是不在一个系统的,也许表面上一片祥和气象,暗地里也是明争暗斗你来我往的。
进入正题,从上面境界划分里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金仙以上的仙人佛陀是很少的,而孙为女娲补天落下的七彩神石经千万年吸收日月精华所产生的,而且更是产生了自己意识,一出生实力就到达了玄仙顶级,有望更进一步达到金仙级别,仙佛两界都想据为己有,但是天庭这边手段太过强硬,把孙推向了对立面,这是佛陀的机会就来了,可以说不是观音看中孙,而是如来佛看中孙,佛界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来看到天庭的手段后知道孙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顽石,于是利用各种手段布局这才出现了西游记这一事件,仙庭方面眼看大势已去,对孙有再多不满但也不想得罪以为未来的金仙,于是出现了让孙经历取经的过程,一方面暗地里安排一些宠兽精怪给予其磨难教训,另一面却又去安排大佬站出来伸出援手来以此缓和彼此的关系,佛陀这一面已经得到了孙的心,得了便宜就卖乖了,对其中道道自然也不去挑明,只是派遣观音时不时出手相助来巩固与孙的关系,这么一来大家就知道观音是充当一个什么角色了吧,所以不是观音偏爱孙,而是观音在其中充当了一个这么样的角。个人见解,不喜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