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字的由来 清明二字的意思

网友提问:

“清明”二字从何而来?

优质回答:

清明二字非常使人重敬,这二字表达了事物的高贵和廉洁,形容了一切事物的美好状态。清明二字还被列入到四大节气之內,而且放到了春暖花开的春季,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盛节,也称踏青节和寒食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代已被流行,清明节是冬至后的108天,是一个吉利的佳数,是每年公历的四月五日,现已被国家定为假节国日,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生气勃勃,风景宜人的时候,也是感情最丰富的季度,最容易引起怀念与缅怀的情感,是祭祖扫墓纪念故人的佳时。历来被盛行。清明节还有一个传奇故事,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爱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施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蔽骊姬的谋害,带了部分臣士逃出皇宫,流落四方,另取谋程,在途中,一些随同经不起艰辛,相继离去,只剩下几个忠心的臣士,有一天,走到一处荒山野林,食断粮尽,重耳连饿带乏,昏倒在地,有一位叫介子推的的随从,为了救重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烤熟后让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经过十九年的艰辛,重耳重返朝中,做了君王,即战国时期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继位后,大加奖赏有功有恩之臣,唯独把介子推给忘掉了,后来有人提醒,晋文公恍然大悟,立刻配人去传唤介子推,却找不到其影踪,有人说其躲到了一处山林,可若大山林,难以寻找,有的人建议放火烧林,或许子推就会自动出来,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未见子推出来,有人却发现子推和其母亲在一枯柳下已被烧死,背靠一个柳洞,洞中有一团衣襟,展开一看,是一封血书,血书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泪如雨下,感激万分,把子推母子敬葬与柳旁,把绵山改名为介山,把复活的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在山上建立了祠堂,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徒步到子推墓前扫墓祭典,以表衷情,这一天全国大忌烟火,只食寒食,大祭亡灵,用以纪念子推的忠魂,表彰清明,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据说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其他网友回答

清明二字来自春秋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介子推高贵的品质和忠诚让晋文公没齿难忘,对自己的一时糊涂而烧死介子推母子二人追悔莫及,刻骨铭心,才让清明刻骨铭心,才有了清明节对介子推永久的怀念,进而发展到今人对先逝亲人,朋友的祭奠缅怀。

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春秋时期,贵族公子重耳为躲避战乱,带着几个人四处流亡。有一天走到荒郊野外时,吃的喝的全没有了。重耳也饿的不行了。这时有个叫介子推的侍从对重耳说他立即去找一些吃的东西回来。可是他去了许久也没见回来。于是另外的人对重耳说:介子推肯定早就自已跑了,不可能再回来了。不用再等了。这时他们发現介子推捧着一个瓦罐一瘸一捌地回来了。介子推把瓦罐给重耳,说是找了一罐汤,请公子喝。重耳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十分鲜美,但他心里奇怪。这荒山野岭的,怎么会有这么鲜美的肉汤呢?就追问介子推。介子推被追问不过。只好说了实话:“属下无能,实在找不到吃的,就把自已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煮了这罐肉汤”。重耳泪流满面,被介子推的忠诚和无私感动的五体投地。后来,公子重耳脱离险境,建立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功成名就之时封官许愿,很多跟随他的人都做了大官,六部尚书都已就职。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境落寞,更不愿去争名夺利。就带着自已的母亲跑到一个叫绵山的地方隐居。这时朝中有人向晋文公说起了那个曾为他割肉煮汤的介子推。晋文公一听,急了,立即下令四处寻找介子推。绵山山高林密,怎么也找不到。于是有人就向晋文公出了馊主意:放火烧山。晋文公急得糊涂了,采纳了这个意见。当山林烧尽时,人们才在一棵柳树边发現了抱树而死的介子推母子。在树洞里发現了一封写给晋文公的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捶胸顿足,追悔莫及。为纪念介子推,改绵山为介山。令每年这天的前几天不许生火,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几天都要记奠介子推,以表哀思,遂有了古代的寒食节,后来就是清明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