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样评价隋炀帝的历史功过?
优质回答: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应当被铭记,一个是秦朝,一个是隋朝,它们结束了纷乱,统一了国家。试问,还有什么样的功绩比这大?
统一必然伴随着战争、兼并,所以,秦始皇和隋炀帝都被描述城暴君,而且这两个朝代都在民变中灭亡,成了短命王朝。
我们要客观评论秦始皇和隋炀帝。单说隋炀帝,做了很多大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清波。”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但是大运河对于沟通南北,巩固国家何其重要。唐朝繁荣,都是自己的本事吗?没有隋朝的大运河,李世民纵有一身本事也难以有贞观之治!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
隋炀帝雄心壮志,想着成就一番大业,只争朝夕,马不停蹄。但是,他性子太急了,过多地消耗了民力国力,终致隋朝灭亡。
隋炀帝不是一个简单的“暴君”可以概括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的话,首先应该看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隋炀帝杨广“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阴谋夺宗。这是杨广少年时期,即位后主修大运河,迁都洛阳改度量衡依古式,完善科举取仕制度。军事上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开通丝绸之路,使隋朝经济达到鼎盛(根据历史记载隋炀帝时期经济繁荣一直到唐玄宗时期才赶上),隋朝在隋炀帝时期第一次达到“万国来朝”的盛世,这是隋炀帝的功。
隋炀帝少时聪慧,具史书记载杨广做晋王的时候“孝悌恭俭”广结群臣,隋文帝当皇帝主张修身勤俭,杨广的处世行为符合隋文帝的意愿,后废杨勇立杨广为太子。即位后隋炀帝开始开启挥霍荒淫 无度,滥用民力,穷奢极欲,过度频繁的征战导致后期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导致隋朝在经济最繁荣的时候覆灭崩塌。
隋炀帝开运河,通丝路,完善科举制度使隋朝走向巅峰,甚至影响后世。但同样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等使当时隋朝覆灭,大致是功过相抵。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头条创作者左担道,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提问,在答题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杨广在位虽然只有13年。但他做了很多皇帝,几代都做不完的大事。
国内建设上,他挖掘的大运河,直到现在还在为我们服务。
制度上他建立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引才纳人,从此打破了只有贵族富人子弟入政当官的传统,让普通人也获得了机会。
领土扩张上,他更是把青海首次纳入中原的领土。
外交上,他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万博会,也是第一个进入西域的中国皇帝。他率领10万余人,历经6个月。当时的西域道路险峻,环境恶劣。途中遇到大风暴,近半数兵士被冻死,他的姐姐和女儿以及妃子,在这次大风暴中都有死亡。
世博会举行的地址,位于现在甘肃山丹县附近的馬支山下。为了筹建这场世贸会,杨广还特意建设了一座六合殿,该殿建筑非常的宏伟,可容纳千人。对于当时建筑业并不发达的时代。六合殿却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大殿为木质结构,但可以活动。战时可随军行动,平时则放在洛阳宫城。
这次博览会,27个西域国家的首领和使者,参与了这次世博会。 为了让博览会更加的热闹,更具有影响力。杨广还命令当地的官员,动员附近民众穿着华丽的衣服,前来赶会。会上还举办了歌舞,杂技等娱乐节目,不仅向西域各国展示出中原的繁华和特技,更让这个偏僻小城,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在隋朝大业三年,也就是公元607年。杨广还差遣屯田主事常骏等人远洋赤土国。赤土国也因此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地图上。
杨广虽然名声不好,但是他做的每一件大事,对未来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左担道)
以上就是属于左担道个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头条,头条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隋大业十四年(617)三月十一日,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按说,死前的杨广已经是人神共愤,死后应该是普天同庆。实际上相反,杨广死后,叛乱的宇文化及兄弟反而成了过街老鼠,而窦建德、李密的态度十分明朗,就是要为杨广报仇雪恨,并最终将宇文兄弟及其党羽一举歼灭。隋的洛阳留守政权给杨广上的谥号是明皇帝,庙号是隋世祖,杨广身后其实有着非常体面的称号。
然而杨广留给后人的历史形象是“昏暴”,这一形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李渊建立唐政权后,把杨广的谥号“明”改为了“炀”。依照古代《谥法》,“炀”是一个很恶劣的称号,意思是贪恋女色、破坏礼制、背弃公众、虐待人民。“炀”本来是隋给陈朝后主陈叔宝的谥号,现在又被唐送给了杨广。而李渊这么做,一方面是炀帝本人的行为所致,一方面是证明唐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杨广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帝王呢。隋朝只有短短三十八年,但后世的史学家一致认为,隋朝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远非秦二世或陈叔宝相比,因此隋的时间虽然很短,却被史家连同唐一起称之为第二帝国,而魏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九年,在帝国历史上却看不到身影。
杨广的主要遗产:
一、开凿大运河。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大运河更多的是一个历史符号。然而对于杨广和那个时代来讲,却是实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个美好愿望的伟大实践,那就是打通大江南北。由于地形原因,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南北交通异常艰难。于是先人们一直有打通南北交通的夙愿。春秋就有连接长江黄河的邗沟,战国有了连接淮河和黄河的鸿沟,秦代修建了秦直道和江南运河丹徒区阿。杨广的隋朝从大业元年至大业六年,一条南起杭州,北至北京,贯通钱塘、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全长两千五百公里的运河贯通,影响了后世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还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立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选拔人才使用的是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初期发挥了比较好的效果,但以人选人的弊端逐渐显现,以致于后来反而成为压制和摧残人才的工具。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科举,按照德才两科设置考试项目。炀帝即位后,进一步下诏从德行、经略、文才、勇武等十个方面进行考试,并创立了进士科考,给了寒门学子一个公平的机会,并由此开启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唐以后历朝历代的关于科举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都是在隋的科举制度基础上进行的。
三、健全政权机构。“三省六部”是隋唐两代的中央政府,“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无论是历史叙说还是影视作品里,我们对“三省六部”的认知更多来自于唐宋。实际上,政权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很早就有,不过是在皇权和相权的反复争夺中,名称一变再变,权力天平也是左右摇摆。隋朝建立后,文帝杨坚统一了名称的纷争,炀帝杨广则进一步理顺了省、部间的关系,规范了各自的权力职能,唐朝一直到明清,基本保持了这一体制的数量、名称、职能、排序、结构和官衔。直到今天,我国中央政府的部门仍然叫部,甚至连日本的政府部门也叫做省。可见这一制度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
既然杨广有这样的作为和成就,为什么最后成为人神共愤的一位皇帝呢?依今天来看,我们也不能说炀帝开凿大运河纯粹就是好面子,征伐高丽就是瞎折腾。但是炀帝的大手笔确实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炀帝本人必然是悲催的结局。举几个例子:
兴建洛阳。公元604年12月,刚刚办完父皇丧事的炀帝亲自到洛阳勘察地形,他登上邙山遥望,兴奋地说:“这不是龙门吗?为什么没人在这里建都?”605年3月,即由当时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宇文恺负责,设计的洛阳都城极尽奢华,大兴土木的营建开始后,花费的财物无以计量。为了更好的获取建筑材料,武则天的外祖父杨达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木材贩子武士彠。
开凿运河。公元605年3月,刚刚开始营建洛阳,炀帝于4天后又下诏开凿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9天后再次下令开始建造运河的帝国舰队,要求大小船只至少达到5000艘。炀帝自己乘坐的龙舟,规模甚至比肩今天的航母。5个月后,运河凿通,船只到位。这么浩大的工程,完工速度令人咋舌,耗费的是无法想象的人力物力财力。
巡狩北方。三下扬州之外,从公元607年4月开始到9月回到洛阳,炀帝用半年时间对陕西、内蒙、山西、河南进行巡狩。整个随行的阵势犹如行走的首都,巨大的帐篷可以举行盛大国宴,拆装的宫殿能容纳几百人召开朝堂会议。公元610年正月,炀帝在长安和洛阳举行盛大联欢会,现场边长5000步,仅乐队就有18000人。
征伐高丽。公元612年,杨广发布全国动员令,征召113万士兵征伐高丽,据说第一路兵马出发四十天后,最后一路人马才出发。为了造300艘战船,官员监督民工昼夜立在水中劳作,腰以下都生了蛆,死掉三分之一多。几十万人运送粮草,道路堵塞,死者相枕,沿路白骨。可惜征伐高丽连输两次,第三次胜了却是惨胜,而且全国都反了。
隋炀帝走到了生命尽头。有人说,炀帝是被自己折腾死的。没错,他确实做了前无古人的大事业。只不过这些“伟业”的背后,是天下苍生的血汗和尸骨!
综上所述:“矫枉过正”就会“欲速则不达”。隋炀帝的每一次折腾尽管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带给人民的却只有苦难。炀帝没有认清,只顾耗费天下民力以彰显个人武功,最终只能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执政者做出什么考虑、拿出什么举措、付诸什么行动,基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人民。换句话说,只有得到亿万人民支持和拥护的事业,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事业,也必然会抵达光辉的彼岸!
其他网友回答
一说到隋炀帝,人们总认为他是一个淫乱丧国的无道昏君。其实,隋炀帝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历史功绩比起来毫不逊色,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得从隋炀帝的谥号说起。 鲁迅说过:一个封建王朝年代长,作史的是本朝人,说的好话就多;年代短,作史的诗下朝人,说的好话就少。
隋朝共历27年,就被唐朝推翻,而撰写《隋书》的人是唐朝名相魏征。隋炀帝的政敌为他写历史,还有好话说吗??在古代,名人死后一般会给他加上一个谥号。“隋炀帝”是杨广死后的谥号,按照《逸周书》的谥法解释:“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依现在的说法:就是不守礼法,脱离群众,贪恋女色,荒废政事,死后即加“炀”这样一个称号。
其实,隋炀帝活着的时候,大权在握,谁敢称他“炀帝”,不是灭族之祸,也是杀头之罪,这还了得。一旦被推翻,就只好任人摆布了。
谥号的好坏,与他生平做事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比如清朝的慈禧太后丧权辱国,干了不少坏事,她死后的谥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共计16个字,无一字为恶谥,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武则天死后不过谥为:则天大皇太后,比比慈禧太后,武则天太委屈了。
而就是这个被谥为“隋炀帝”仅做了14年皇帝的杨广,却干了两件功垂千古的大事,历代皇帝和他一比都会黯然失色,只不过由于生活作风不检点,被后人抓住小辫子,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有的史学家明白隋炀帝冤枉,也不敢为他说好话,生怕落个同流合污的下场,只好沉默不语,隋炀帝的千秋功过,便无人评说了。
隋炀帝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一是建立科举制度。
隋朝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实行门阀士族制度。华胄世业,讲究门阀,区别出身,守护极严,官场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老百姓中纵有俊才,也不能与高第大户子弟一样进入仕途。高第大户子弟尽管是草包一个,但靠祖宗的荫庇,依然青云直上。
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便瞄准了高门大户子弟赖以飞黄腾达的血统,“最先发明了一句 他妈的 ,削去了前后一个动词一个名词,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鲁迅语)。
针对这种社会矛盾,隋炀帝于公元609年下诏:“方今宇宙统一,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内,岂无奇秀,国子等学,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依令开科举人,并为廊庙只用”。
从此创立了中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弥合了贵族知识分子与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鸿沟,开通了平民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渠道。与欧洲政教合一的用人制度相比,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用人制度。这种制度以广大知识分子为载体,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只是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流入僵化,显出弊端,这另做别论。
隋炀帝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二是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是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古代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自清军入关后就失去了他的防御作用,到今天它虽然只有观赏价值旅游功能,但它仍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大运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仍发挥着南北航运功能。它绵延数千里,沟通五大水系,为两岸提供舟楫之利,浇灌两岸土地。现在,我们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仍然靠大运河输水。
隋炀帝自公元605年下诏开凿大运河至公元610年全线通航,历时6年,全长四千余里。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郡(今北京),将南北连成一气,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大动脉。
是隋炀帝的伟大创举。至于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巡幸扬州,观赏琼花,以致命丧扬州,那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