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故事 用夜不闭户和路不拾遗写一段话

网友提问:

讲一段你们村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往事?

优质回答:

小时候农村老家即没有院墙,更没有围墙,家家户户都是木门木窗。门是没有锁的,家里人如果要出门没人要想关闭的时候,外面只是用从铁匠铺买来打好的一根铁鼻子固定在门楣上,然后再用固定在门框上的铁搭链扣住就行。窗户非常单薄,是用木条开槽铆榫做成10-15公分左右的方格,上面再用面粉熬成的浆糊糊上一层纸,条件好一点的最底下可以留下30公分的方格装上玻璃透些光线进户,所以根本也起不到防盗作用。

我这些年经常跑戈壁滩、草原,现在的牧民家里还是延续着这种风俗风情,让人感觉到非常亲切。

在上述的这种环境中生活,人的心情是非常愉快和放松的,因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违法犯罪的案件发生,这自然是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有关了,也就是与人的素养密不可分。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晚上好!——中国的五,六,七十年代,夜不闭门,路不拾遗!贼来不怕客来怕,还怕开口说错话!——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同时组建农村公共食堂。各家名户农民的粮食,牲畜统一收归集体所有。口号吃饭不拿钱,只干活,劳动包括本生产队(伙食团),和外生产队,甚至全公社平调,和国家建设,如大办钢铁,修路修水库等。但都不计报酬。

一切生产资料,如农具,耕牛都归集体。全体农民都是公社社员。

因大办钢铁和伙食团需要然料,许多农民房子拆来当柴火烧了。农民几家人拼住在一起。家里真是”夜不关门,日不闭户”。

一切生产工具归集体使用。锄头,扁担丢在路上从不遗失。真的出现”路不失遗”现相。

公社姓公,社员姓社。已无私心杂念。谁还偷谁?谁还拾遗。

其他网友回答

你去拿,门开着,屋里没人

我们村家居格局是都有院子,在院里盖或多或少的房子。院墙大体有三种。一种是过去有钱的老户,祖先那一个用很大的砖垒的院墙。这类人门是锁了的,钥匙怕犯潮用布包着放在门脑的小窑里。借东西的一般是对识人,‘关系好就告诉,进了大门东西在那个屋里,屋里一般不锁门。有一个院里住几家,大门不锁,屋门有锁挂了,也有锁了的。第二种是土院墙有门有锁挂着或用铁丝绳布缠着。既使偶尔锁了,钥匙放在门槛内,门脑上就没小窑。第三种没院墙,有的用葛针拦栅着防猪狗。

做活工具一般在地放着,比较大的架子车,犁耧耙耱私家很少用到,很长时间放地里,以备做活时用。

拾到钱和物找寻失主,是光荣的事。像以后小孩子唱的:我在大路边,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孩子不会丢失。食物少没听过添加剂之类。没见过打麻将……这是题外话就不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村没那么美好,一把镰刀、铁锹什么的,放外面,第二天可能就不见了。小时候还有一个阴影就是“疯子曹发”来村里。曹发是个完全精神失常的人,疯疯癫癫、浑身破烂、披头散发,靠捡垃圾吃为生,流浪在乡里,没有固定的去处。晚上他会到处跑,吓小孩子。长辈一般都是用他来哄家里小孩晚上关门。反正在村里晚上是不可能不关门的,白天都不敢开着门出去串会儿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