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假如孙策不死历史会是什么样 孙策之死和孙权有关系吗

网友提问:

如果孙策不死,那么对于后来的三国历史会有什么影响?

优质回答:

如果孙策不死,很可能没有三国,孙策文武具备,和周瑜即是连襟也是周瑜最佩服相信的人,武力和名将太师慈不分上下,用御玺换来了袁术的兵马,带上了他父孙坚的老部下,程普,黄盖等以为他舅舅复仇为名义,打下了江东六郡东吴的基业。

是一个文武具备的雄主,但是生性刚强经常独来独往,被仇人暗杀英年早逝,如果孙策不死可能历史重写,荆州可能提前被孙策战领,不可能在等到赤壁之战,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时,孙策如果在世就有机会偷袭许昌。让曹操首尾难护,很可能就没有刘备建立西蜀的机会,孙策能力强于他弟弟孙权,

如果孙策在世也不可能,有合肥之战的耻辱,张辽的八百敢死队破十万东吴大军,孙策的死是东吴最大的损失,可能与曹操争夺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

回顾孙策遇刺前后的历史,孙策若不死,三国的历史一定会更加精彩,但我认为,大的历史走向并不会改变。

孙策去世前的计划:未必是袭击许都

各类史书中,都记载了孙策在遇刺前,正在计划袭击许都,迎取天子。

但有的记载(如《三国志》),或许有明显的问题。《三国志》记载,孙策听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决心袭击许都。

可是,孙策死于200年5月。5月时,曹操正与袁绍进行白马之战,怎么能相持于官渡呢?

况且,孙策要袭击许都,或要取道曹操地盘,或者要取道死仇刘表地盘,这要如何袭击呢?即使能够袭击成功,又如何返回呢?

因此,合理的理解,应该正如裴松之所言:“先图陈登,纵横淮泗”。

自古以来,江东政权要北向争夺天下,通常依托两条路,一条出荆州,依托山脉,进去宛、洛;另一条,就是经淮、泗,西向争雄。

关羽攻讨襄樊之前,孙权和吕蒙分析的两个方案,除了袭取江陵,就是攻徐州、经略淮泗。

《江表传》载,孙策准备征陈登,至丹徒,等粮草期间出猎遇刺。

因此,攻徐州南部,经略淮泗也应该是相对靠谱的可能。至于“欲袭许都”,应该是当时的政治宣传或者时人的猜测。毕竟,临江按兵,要图北方是瞒不住的。

孙策实施计划的后果

“图陈登,纵横淮泗”,只是孙策一贯发展方向的自然延续。

孙策渡江东后,风驰电掣,扫平六郡,实际上,采取的是“趁虚而入”的方略。

当时的江东地区,不要说曹操、袁绍这样的对手,就是吕布这样的强悍军事领袖,刘表这样的割据之才都没有。

孙策横扫的,都是王朗这样不善军务的官员和严白虎这样的豪帅。

当时徐州、淮南的情况,与江东颇为类似。

曹操平定徐州后,为了尽快部署对袁绍的战争,并没有来得及徐州进行强力控制,青徐方向的军事,多委托给了臧霸这样的泰山诸将,和陈登这样的当地士族。

泰山诸将,也多是严白虎这样的豪帅出身,他们中许多人对曹操并没有忠诚度。

比如,昌霸。诸葛亮后来说曹操“四越巢湖,五攻昌霸”,昌霸就是泰山诸将的一员,对曹操时叛时附,直到206年,才被于禁消灭。

淮南地区也与徐州类似,曹操击败袁术后,也没来得及消化。因此,当地土豪,甚至一些袁术余部都在当地横行。

因此,孙策攻略徐州、淮南,延续了他一贯“向薄弱地区发展”的思路。

早在199年,孙策就曾经派人攻略过陈登,但遭到挫折。不过,当时孙策的主力正集中于对刘勋、黄祖的作战,与陈登作战的偏师(史书只说是孙策的大将,却连大将名字都说不出)。

考虑到孙策与袁术(原割据淮南者)的特殊关系,考虑到张昭在徐州士族中的影响力,再考虑到孙策过人的军事能力,他确实有很大的概率平定徐州、淮南。

大的历史走向可能依然不会改变

后面的影响,再推下去就难免过于臆想了。

但是,个人依然更看好曹操统一北方。

1、曹操、袁绍集团的官渡决战,本就与徐州、淮南关系不太大。

不论袁绍、曹操,都来不及消化地盘,充分动员战争潜力,因此,他们的区域都是一个核心地带,加上若干其他区域,而胜负的角逐,主要依靠动员核心地带的力量。

因此,孙策的作为,对官渡之战的结果影响不会太大。

2、孙策一旦入徐州、淮南,官渡之战后,中原将形成孙策、袁绍、曹操三股力量的对峙。

在这种对峙中,考验的是政治集团的综合能力。无疑,在经济恢复、政治管理上,曹操的综合能力还是要明显强于孙策、袁绍的。

3、就说军事吧。

我始终认为,在击败吕布后,在中原战场上,曹操军的军事素质是最高的。

后来的历史表明,不论是周瑜指挥的江陵之战,还是孙权指挥的合肥之战,江东军队在面对强敌时,陆战、攻坚能力都明显不足。这个软肋,不是孙策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人生,如历史,有许多的偶然、遗憾,让人浮想翩翩。因为人的心理偏差,遗憾往往会被夸大,甚至给人“抱憾”之感。

其实不必过于抱憾,了解当时的计划、思想即可,至于那些遗憾的后果,倒不必过于开脑洞,很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亲爱的朋友,不知道您怎么看呢?

其他网友回答

孙策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尽管他只活了短短的26岁,但对三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最直接的就是他打下了吴国的江山,奠定了三分天下中的一鼎,而他死后吴国的国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更证明了他存在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孙策不死,三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变?有多大的改变?r既然是假设,那就应该有一个参照,同为君主,我们就先看孙策与孙权的区别。应该有很多三国迷还记得,孙策死前对孙权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话中说的很明白,那就是孙策在两军对战乃至夺取天下这一方面比孙权要强,而孙权则在任用贤能保持国家稳定这一方面见长,两者似乎是一武一文,一猛一稳。那么历史上的孙策是不是像他自己评价的那样呢?r首先明确一点,孙策的第一句话相信大家是没有异议的,孙策17岁就随父孙坚征战四方,到二十来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了,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好(要知道军事指挥能力的提高需要战场的历练,而不是光读读兵书就行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前一直未独立带过兵,刘备一直把他当萧何来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前几次伐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低级失误,到后期才依靠他的天赋慢慢成熟),虽然可能和曹操比还有差距,但在统兵用兵上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相反孙权在参加的仅有的几次战役中表现了拙劣的军事指挥才能,要不是几位大将的拼死保护,恐怕连命都没了。所以孙策在这一方面强于孙权是可以肯定的。r关键在于孙策的第二句话,按照意思就是孙权比孙策稳重,孙策可能保不住江东,而孙权反倒可以保住江东。在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个问题,就是保江东需要什么?很明显第一点就是人才,有人才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国策,才能让国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到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兄弟俩的态度是一致的,史书《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像吴国中的“二张”还有一大批武将都是孙策任用的,说明孙策是能够举贤任能的,而孙权也是一位能够听取部下意见的君主,因此两人都是能用人的明主。而保住江东的第二点就是民心,只有国民同仇敌忾,才能抵御外敌,而这个又需要君主的威望来聚拢民心,在这一方面孙权显然不如孙策。当时吴国人不仅呼孙策为“孙郎”,还叫其在战场上得来的称号“江东小霸王”,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个称呼,想想之前有谁拥有“霸王”之称呢?项羽阿,再联想到吴中子弟多敬爱项羽,由此可见吴国人把孙策当成了项羽式的英雄,他们愿意如他们的前辈一样为这个“转世的项羽”而赴汤蹈火。而孙权在在孙策死前都少有露面,继位时都有不少江东元老迟疑,市民们就更是怀疑了,可见他没有他哥哥那样的威望。至于施展仁政提升民心是两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在这里没有必要讨论。r经过这一番讨论说明孙策在安邦定国这一方面绝对不比孙权差,甚至由于早年的英武表现而比孙权有更强的资源。至于为什么孙策会在临死前说这一段话,个人估计,由于孙权当时继位才17岁,没有威望,而孙策为了让弟弟拥有信心,才说这段话让弟弟知道他也有比哥哥强的地方。同时也是给江东元老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我这个弟弟争天下虽然不行,但保住已有的成果还是可以的。”以防这些人觉得君主无能而叛变。r说完君主的对比,我们知道孙策如果在位,那么东吴不仅可以保住,且有更大的发展可能。那下面就来讨论孙策在位对天下大势的影响。r首先明确一点,孙策这个人是不会甘愿在江东做他的“小霸王”的,那么征战就成为必然,而矛头毫无疑问会指向刘表,不仅因为那是他的杀父仇人,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已打拼多年的孙策应该能够预见到这一点,即使预见不到,周瑜这样的战略家也应该会给出相应的建议。而综观孙刘两家的实力,不论是从统帅的才能,将领的实力还是士卒的精锐程度上看,孙策显然要比刘表强,那么战争的结果就很明显了,刘表必败,关键就看孙策要花多长的时间来征服荆州。(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到刘备会帮刘表守荆州,我的意见是,刘备这时候实力很弱,几乎无法对战争进程造成多大的影响,至多延缓一下,更何况他还要时不时地应付曹军的进攻和刘表的猜疑;而从孙权杀败黄祖之后刘表询问刘备时刘备的回答可以看出,刘备是不希望招惹孙氏的)r为什么要看时间呢?因为别忘了,另一位强大的对手曹操也在向荆州步步紧逼,势头相当猛。那哪一个更可能抢先开入荆州呢?答案是孙策。为什么?因为第一,孙策手下的吴军熟悉水军战术,要知道防守荆州或进攻荆州都必须熟悉水军的使用(像关羽兵败之前虽然徐晃击败了关羽在襄樊北部的陆军,但对南面围城的水军却无可奈何,要不是吕蒙背后偷袭,关羽最终很有可能攻下襄阳),而曹军显然在这一方面要差得多,自然进攻的脚步会比较慢。其二,孙策毕竟是江东来的人,也就是南方人,而曹军是北方人,荆州人可能会更乐意接受孙氏的统治,更何况孙策相比于曹操,名望,实力一点都不差,还没有曹操一直流传的“汉贼”之名,所以孙策更容易获得荆州的民心一鼓而下。r假如孙策能够按照设想中的情况抢先夺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荆州,那么此后一系列的重大事件都会因为这一局面而改变,因为刘备当阳兵败之后就是经过荆州向南逃窜的,而曹操也是在攻下荆州之后才威胁要攻打江东的。r那么刘备能不能为孙策所接受?会不会被曹操灭了?曹操还会不会轻易地向孙策宣战?这些在孙策不死且占领荆州的情况下都是值得从新讨论的。r按照常理,孙策征战一生,从来都是身先士卒,从未惧怕过任何对手,所以对于曹操虽不会轻视但也决不会惧怕。而当初刘备投靠孙权得到接纳是因为孙权本人对于自己的实力不够放心且对于刘氏的仇恨没有父兄辈那么强烈(注意此时刘备与刘表已认了同宗,所以江东有些人认为刘备和刘表一样是敌人)。现如今在孙策信心百倍且很可能敌视刘备的情况下,刘备是否能得到孙策的接纳呢?还是投奔他势力而灭亡?(据当时情况下,投奔其他势力为曹操所灭可能性很大,且其他势力也不一定能接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孙策仍会接纳刘备。因为孙策本身就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君主,加上周瑜这样的战略家的辅佐,他们一定能够预见到曹操一旦消灭刘备,剩下的对手就只有自己,而面对曹操的威胁,对策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投降这个字眼是不会存在于孙策和周瑜的脑中的,因为他俩天生就是鹰派。那既然要对抗强敌,有帮手总是好的,虽然孙策可能因为刘表而不喜欢刘备,但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一定会放弃个人的恩怨为自己的集团谋取根本的最大利益,更何况和刘备合作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优势(刘备是“皇叔”,且一直是振兴汉室的代言人)。所以刘备是能为孙策接纳的,这也直接避免了刘备的灭亡。r那么反过来,曹操还会不会进攻孙策呢?如果进攻,结果又如何?对于第一个问题,似乎有太多的理由说会,也有太多的理由说不会。因为一方面,曹操对孙策是很敬畏的,当年得知孙策风卷残云般地攻下江东后,曹操叹到:“狮儿难与争锋也!”由于忌惮孙策,还与其联姻,可见曹操是绝对不敢小视孙策的(青梅煮酒中曹操说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其实那是为了单说刘备而如此,未见得是曹操的真实想法,要知道江东基业实际上是孙策开创的,他用短暂的一生做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所以曹操是不是会进攻孙策就很难说。而另一方面,既然孙策这么强,那要是在准备上几年,孙策只会变得更强,到时候就更难对付,那还不如趁现在把他连刘备一起除掉,这个也是不一定的。总之,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各位自己去想象。r而如果曹操决议开战,那么我想战役的结果是不用说的,曹操仍然无法取胜,因为孙刘联军取胜并不是因为有了东风或者某某人的诈降,其根本原因是曹军在水战方面的巨大劣势和曹操本人的轻敌与准备不足,所以不管吴国的君主是谁,孙刘联军都将取得胜利。r现在来看,不管曹操是兵败还是屯兵江北,刘备的生存环境都会被压缩到极限(这里的假设是荆州已被孙策占领,而刘备也不可能借到荆州,因为历史上刘备借荆州是在占领荆州的情况下再向孙权借的,有点强抢地盘造成既成事实的意思,而在这里这一条件已不存在)加上孙策的霸气和周瑜的谋略以及东吴整体实力的相对强大,本人认为此后进取西川的很可能是东吴,而最后刘备只会成为一个发展不大的小势力,进而天下就会逐渐演变为孙曹两家的对决。

版权声明